正文 第18章 法西斯集團內部矛盾加劇(2 / 3)

英軍在阿萊曼的勝利和緊接著美英軍隊在北非的登陸,極大地震動了軸心國集團,引出新的矛盾和分歧。為使意大利免遭迅速滅亡的命運,隻有大力加強軸心國在地中海戰區的軍事力量。但在軸心國把主要力量和武器裝備都投入到蘇德戰場的情況下,要做到這點很困難,唯一的可能就是停止軸心國在蘇德戰場的軍事行動。因此,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墨索裏尼等人提出,先與蘇聯單獨媾和,然後把軸心國的全部或絕大部分軍隊調到地中海戰場,形成對美英部隊的優勢,迫使西方大國接受軸心國提出的和平條件。

1942年11月初,墨索裏尼在與德國駐羅馬大使馬肯森會談時,第一次談到上述設想。他說:“我想告訴您我個人的建議,需要盡快與俄國人單獨締結和約,以便處理法國問題,否則繼續進行戰爭將十分困難。”12月初,墨索裏尼向來訪的德國空軍總司令、帝國元帥戈林再次談到通過與蘇聯締結和約來結束對蘇戰爭,借助在中亞給“俄國領土補償”的方式,“建起一道用軸心國最少的武裝力量便能粉碎任何敵對行動的防線”。

在12月18~19日希特勒與齊亞諾會談中,後者受墨索裏尼之托,把上述想法當麵向希特勒作了說明,並進一步建議可以考慮吸收日本參與“同俄國的政治解決”。對墨索裏尼的建議,希特勒持否定態度。他不相信蘇聯會接受如此解決辦法。同時,希特勒還認為,在東方的和平解決將使軸心國失去在蘇聯被占領土上的一係列重要原料來源,而且在承受了喪失重要原料來源的物質損失之後,也未必能把大量部隊從東方調到西方。希特勒的理由很簡單,“隻要蘇聯軍隊存在,德國任何時候都無法把自己的師從東方調走。”相反,希特勒要求意大利再派幾個師到蘇德戰場作戰,並要求墨索裏尼給正在斯大林格勒地區作戰的意軍拍發個人電報,要求它們不要後退一步。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麵對蘇德戰場出現的不利於軸心國的軍事形勢,納粹德國急需為自己和盟國打氣,以適應新形勢下德國軍事政治戰略的需要。1943年2月下旬,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訪問羅馬。他向墨索裏尼表示,現在德國要進行反蘇的總體戰,兩三個月內便會看到實際效果。他讓墨索裏尼相信,希特勒不打算向俄國遼闊的地域繼續深入,隻想占領烏克蘭,以保證德國獲得農產品,這將有助於提高德國的軍事潛力。為此,必須讓蘇聯遭受決定性的軍事失敗,這就需要軸心國集團各國盡最大限度的努力。但墨索裏尼仍然堅持他的看法。1943年3月,在與希特勒的通信中墨索裏尼反複強調首先解決俄國問題的重要性。他認為希特勒強化反蘇戰爭實際上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在西方大國威脅增大的情況下,應想方設法使俄國中立。在墨索裏尼看來,“俄國的插曲現在應該結束了”,其方法或是同蘇聯單獨媾和,或是在此舉不成的情況下,建立一道防禦體係,形成一道俄國無法攻破的東方壁壘。針對希特勒占領俄國的主張,墨索裏尼表示,“俄國領土如此廣闊,以致任何時候都不能占領它和管理它”。這與裏賓特洛甫轉達的德國領導人的主張,有著明顯的不同。

為了彌補德意兩國領導人的分歧,1943年4月7日至10日,希特勒與墨索裏尼在德國的薩爾茨堡舉行了會談。據墨索裏尼自己回憶,他曾向希特勒說:“從1942年6月我們就喪失了主動,而喪失主動的國家將輸掉戰爭。”他說現在“隻剩下最後一個希望了——與俄國締結和約並把我們所有潛力集中到地中海”。他認為希特勒沒有給予意大利應有的幫助,“不是因為您不想這麼做,而是因為在與俄國媾和之前您不能這麼做”。希特勒再次拒絕了墨索裏尼的建議,相反卻堅持把軸心國全部力量集中到蘇德戰場,集結全部的“歐洲力量”對付蘇聯。希特勒一方麵為墨索裏尼鼓氣,另一方麵卻沒有滿足意大利提出的武器裝備的要求。意大利最高統帥部請求德國提供500架飛機,但被德國以意大利機場不具備接納如此數量的飛機為由拒絕了。結果,墨索裏尼從薩爾茨堡除了得到希特勒通常那些無法兌現的保證之外,實際上別無所獲。薩爾茨堡會談表明德意之間存在著深刻分歧,暴露出這兩個國家在軍事政治戰略上已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盡管柏林—羅馬軸心還將維持一段時間,然而不論是彼此的信任,還是對對方的信心,都已不如一兩年前了。

如果說德意之間矛盾的加劇,相當程度上是與北非和地中海地區戰局聯係在一起的話。那麼,德羅關係產生裂痕,更主要的是與蘇德戰場戰局,特別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進程及結果聯係在一起。

德軍向頓河、伏爾加河地區以及高加索地區的進攻開始後,羅馬尼亞派出大量部隊與德軍共同行動。投入頓河和伏爾加河戰鬥的有18個羅馬尼亞師。結果,這18個師全都被蘇軍擊潰,使羅馬尼亞損失了全部陸軍部隊的一半多,或者說投入蘇德戰場的2/3的部隊。而且,這些部隊都是羅軍中最有經驗和最具戰鬥力的精銳。據羅軍統帥部統計,1942年8月1日前,羅軍共損失1.74萬餘人,而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便損失了37萬餘人,其中28.6萬餘人被打死、受重傷或被俘。武器裝備的損失在上述相應時間的價值分別為5210萬列夫和2.5億列夫。由此可見,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幾個月的戰鬥中,羅軍所受損失比此前全部戰爭時期的損失總和還大。

具體到某些作戰單位,這種損失的嚴重性表現得就更為突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反攻階段,防守斯大林格勒西南戰線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損失慘重。第2、第4、第5步兵軍,第1、第7騎兵軍和第1坦克師,幾乎損失了全部裝備,30%的人員被消滅,其餘絕大多數被俘。第3集團軍殘部撤到奇爾河一線後又在德軍支持下投入戰鬥,結果再次受到重創,如第5步兵師1萬6736人中隻剩下1347人,第6步兵師1萬5969人剩下1262人,第15步兵師1萬5920人,僅存677人。

盡管遭受了如此慘重損失,羅馬尼亞並未得到軸心國其他國家的同情。在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官眼裏,正是羅軍的怯弱,才是輸掉這場戰役的原因之一。在蘇軍反攻成功後,原來就對羅軍戰鬥力和指揮官評價不高的德軍最高統帥部,現在完全喪失了對羅軍的信任。1942年11月27日,羅馬尼亞駐柏林武官格奧爾格向政府報告:“我從極秘密的渠道得知,在第3集團軍中發生的事件讓德國領導層對羅馬尼亞軍隊大失所望。”指揮“冬季風暴”行動的曼施坦因元帥亦有同感,他在1942年12月27日的命令中強調:“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士兵和軍官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想打仗”,軍官“在不是非常必要的時候便下令撤退”。在高加索地區作戰的德軍A集團軍群司令官克萊斯特元帥,在1943年2月初也不得不承認“對某些羅馬尼亞分隊一點也指望不上了”。

羅馬尼亞方麵對這種指責並不接受。羅馬尼亞總統揚·安東內斯庫對曼施坦因的上述命令極為不滿,說“曼施坦因對羅馬尼亞軍隊的態度導致了參加頓河集團軍群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覆滅”。羅馬尼亞的戰士和軍官則認為,德國人應對前線的失敗負責。羅第3集團軍的調查機關在總結頓河地區被擊潰的第5軍士兵和軍官的意見時寫道:“被包圍的第5、第6、第13和第15師很快被消滅了。這些部隊的軍官們認為罪責在最高統帥部,特別是德國人……前來支援的德軍先撤退了,而且是在羅馬尼亞師的掩護下,結果羅馬尼亞師成了犧牲品。”經過共同作戰之後,雙方部隊之間的關係不是更密切,而是日益惡化了。戰鬥失利後,德國人對羅軍多方刁難,從交通工具、食品供應、軍用物資等方麵給羅軍出難題。如羅第3集團軍各部隊,1942年夏被送往前線時是坐火車,速度很快;但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失利後,則要徒步後撤。羅馬尼亞駐柏林武官格奧爾格在1943年2月21日給政府的電報中說,德軍最高統帥部也似乎承認。

“在德軍和羅軍之間的一些事情,由於因一些意外事件引起的神經過敏,已經導致了對我軍供應和運送上的疏忽”。這種疏忽的結果是讓羅馬尼亞士兵幾個星期處於饑餓之中。

軍事上的失敗使羅軍內和國內受到極大震動,失敗主義情緒日益強烈。前線部隊士氣消沉。1943年1月26日,羅第4集團軍指揮部在報告中寫道:“軍官和士兵的精神非常沮喪,當前不能在軍事行動中把本軍算在內,士兵隻想回國。”羅軍的精神狀態甚至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1943年2月2日他親自致信揚·安東內斯庫,說編入德第17集團軍的羅馬尼亞各師“重新表現出一種渙散症候”,這似乎是由“某些軍官不堅定的立場”引起的。他要求安東內斯庫“要盡快采取必要措施恢複羅馬尼亞軍隊的戰鬥力和士氣”。

同時,羅馬尼亞國內反戰呼聲加大,對現政權的不滿情緒增長。羅軍大本營的揚·阿爾希普將軍在1942年底承認,“盡管做了一切可能的努力,以堅定必須把反蘇戰爭繼續下去的社會情緒,但無論是軍隊,還是國民中間,有些人仍不接受這一國家的無上命令”。就是統治集團的宣傳部門也被迫進行了調整。在米哈伊爾國王1943年新年講話中,把過去的一年稱為“經受考驗的一年”。揚·安東內斯庫則稱之為“進行著不可思議搏鬥的一年”。如果說不久前羅馬尼亞統治者還想使人民相信短期內可以取得勝利的話,那麼,現在他們反複強調的是殘酷的戰爭如何不可避免,是東方的艱苦戰鬥,是在未來的一年中“將要付出更多的犧牲和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