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謂“中華二十六史”(1 / 3)

中國曆史,有文字記載的,至今可以算出4200年。即:夏,400年;商,600年;周,800年。以後,累代相傳,至於今天。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修史的傳統。《隋書·經籍誌》載:“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國史,以紀言行。後世多務,其道彌繁。夏、殷以上,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周則太史、小史、內史、外史、禦史分掌其事,而諸侯之國,亦置史官”。中國記載曆史的書,多如牛毛,浩如煙海,且曆代連綿不絕。在這浩繁的古籍中,“二十六史”,稱得上是一部彪炳千古、光耀千秋的珍貴的曆史巨著。

中國古史紀年始於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行政之時,大約於同一時期,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燕等國也相繼有了明確的紀年。從此以後,中國便有了連續的曆史記載。《春秋》這部編年史出現以後,我國則從公元前722年開始有了更為詳備的曆史記載。中國的史書,在正史中,多為官家朝廷所修。在兩漢時期,經學籠罩一切,國家既不為史學設立學官,史學不過是經學的一種附庸。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狀況得以徹底改變。東晉元帝太興二年即公元319年,石勒初稱趙王,即以“任播、崔漫為史學祭酒”(《晉書·石勒載記》)。這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正式設置的史學學官,也是我國史學史上第一次出現“史學”一詞。宋代和南齊初年,國家又設總明觀,內中即置有史學科,設學士官,專門研究和教授史學。齊武帝永明三年即公元485年,以國學既立,省總明觀。但自此以後,無論國立的國子學、太學,還是私立的精舍之中,均以經、史並為教授主課,史學深為士人所好尚。如果說前引石勒設“史學祭酒”,還主要是一種學官的設置,那麼《南齊書·文學·王珪之傳》所記珪之“有史學,撰《齊職儀》”,這裏的“史學”,則已包含現代通常所說的“史學”含義了。這是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它清楚地表明:我國史學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的實際概念已經獨立了。自此以後,史學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

中國史籍中的“紀傳”,是以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包括本紀、列傳、世家、表、書、誌等。“紀傳”以曆代政治內容為主體,兼及經濟、文化、人物以及典章製度等內容。紀傳體史書以“本紀”為綱,這是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觀念的。《隋書·經籍誌》沿襲梁阮孝緒《正史削繁》的稱呼,把紀傳體史書置於史部的首位,稱為“正史”。當時的“正史”還隻記載到南北朝末年,後世各朝各代陸續增加,至有“二十六史”。

提起我國古代史學史籍,人們往往隻會首先想到被稱為“正史”的《二十四史》。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卻是“二十六史”。那麼,何來“二十六史”呢?“二十六史”是指從《史記》到《明史》二十四種正史,加上《新元史》和《清史稿》,統稱“二十六史”。“二十六史”共計4042,卷標點本總字數約5800萬字。“二十六史”的修撰,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年代,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它確鑿無疑地證明:中華民族的曆史是一部不間斷的連續發展的曆史。

關於“前三史”和“前四史”“二十四史”並非就是二十四個朝代的史書,而是起自上古,下迄明代大體能相互銜接的二十四部史書。這“二十四”部史書,是先有“三史”,即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固的《漢書》,以及東漢朝廷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對他的將軍呂蒙說,我掌管軍政事務以來,閱讀‘三史’和各家兵書,自以為大有補益”;他告誡呂蒙抓緊閱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和“三史”。可見當時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唐開元中年,南朝劉宋範曄的《後漢書》替代了《東觀漢記》,列名於“前三史”。以後,又有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國別史《三國誌》,《三國誌》與“前三史”合稱“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