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防禦(5)(3 / 3)

8.6走為上計

“走為上計”是三十六計中最後一計。該計名曾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檀公指南朝名將檀公道濟,相傳有《檀公三十六計》,據傳考古發現已見其刊本。《三十六計》的計語原文為:“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意為,全軍退卻,避開強敵。根據情況主動撤退,並不違背正常的用兵之法。

該計解語原文為:“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前二隻於鼓上。羊不堪倒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相持數日。始覺之,則已遠矣。可謂善走者矣。”解語意為,當敵人占優勢,我方無法進取時,隻有投降、求和、退卻三條路。求降是徹底失敗;求和是一半失敗;退卻未必是失敗,正是為了爭取勝利的轉機。例如,宋朝的將領畢再遇率軍與金軍對抗,因敵眾我寡,他在一個夜裏把軍隊撤走了,卻把旗幟留在營地上,把羊倒掛起來,用羊前腳放在鼓上,羊被倒掛著難受,兩腳不停地跳動把鼓擊響。金軍聽到鼓聲,望見旗幟,不知道宋軍已經撤走了。等了幾天,金軍才發覺,畢再遇早已經走遠了。這是善於退卻的戰例。

該計是指敵強我弱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而主動退卻的策略。這個策略在不同的軍事文獻中有多種描述。如在《孫子?謀攻篇》中提出,“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在《兵法圓機?利》中也是,“避而有的全,則避也。”《吳子?料敵》同樣強調,“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可見,在敵強我弱的絕對劣勢情況下,曆代兵家都讚成為保全力量,主動實行戰略退卻。其原因在於,在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指揮者麵臨著四種抉擇:“其一是,不戰而屈的求和;其二是戰而不勝的投降;其三是魚死網破的死拚;其四是保存實力的撤退。”媾和、投降、死拚其結局都離不開徹底失敗,而隻有保存實力的戰略退卻,卻能夠卷土重來反敗為勝。無疑,在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實行戰略退卻,是最為英明的決策,故稱為“走為上計”。

“走為上計”是兵家常用的計策,相傳公元前206年,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項羽聽說沛公劉邦攻取鹹陽後欲在關中稱王,十分惱怒。在謀臣範增的建議下,項羽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準備在席間尋機將劉邦刺死。劉邦也深知鴻門赴宴凶多吉少,但此時的項羽兵強馬壯,若不去就有不打自招獨占鹹陽王之嫌,為項羽對劉邦開戰提供借口。在全麵權衡利弊關係後,劉邦帶著謀士張良、武將樊噲及少量衛士,硬著頭皮前往鴻門赴宴。席間,劉邦先發製人,態度恭敬,言辭懇切,搶先向項羽解釋說:“自己先攻陷鹹陽並無搶功之意,乃實屬意料之外,我隻等項王到來便於撤出,請項王勿信讒言對我誤解。”項羽聽了劉邦解釋,心中釋疑,動搖了刺劉主意。範增見項王變卦,便喚來武將項莊舞劍,想借機殺掉劉邦。此舉卻被張良好友項伯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