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0年5月,土耳其蘇丹親率10萬大軍,再次撲向克魯亞城。斯坎德培雖然手中隻有1.8萬人,但憑著反抗侵略戰爭深得民心,又仗著占據克魯亞城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采取大部隊堅守要塞,小分隊夜間奇襲騷擾,把圍攻4個月的土耳其侵略軍搞得筋疲力盡,久圍無功,死傷2萬多兵員,最後隻得撤退回營。本案中的斯坎德培在土耳其“韜光養晦”15年,換來了土耳其蘇丹的信任,獲得被派回阿爾巴尼亞國內的機會,最終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取得了抗土救國的民族解放鬥爭的徹底勝利,並阻止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繼續向中歐的侵略擴張。
在近代,埃及前總統薩達特,也使用了“韜光養晦”的謀略,終於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與抱負。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是埃及納賽爾領導的反政府“自由軍官團”的其中一位核心成員。在1952年7月23日,納賽爾領導推翻法魯克王朝,廢除君主立憲的7?23革命成功後,“自由軍官團”的領導人之間為勝利後的權力分配發生了激烈的紛爭。此時,隻有薩達特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隱其鋒芒,去其銳氣,表現恬淡自若,不伸手要官要權,不介入各派係的爭鬥。對於已經大權在握的納賽爾,他非常尊重;凡是納賽爾所提的各項建議,他從來不提相反的意見,總是唯唯諾諾表示支持。即使對於重大內政和外交大事,他也從不拿主見,偶爾公開表示的態度與納賽爾的觀點有丁點差異,他也會立刻糾正過來,保持與納賽爾及其一批信徒的意見一致。為此,納賽爾稱薩達特為畢克巴希薩薩(意為“是是上校”),甚至有點不滿意地嗔怪他:“隻要薩達特不老說‘是’,而用別的話來表示他的讚成意見時,我就會覺得舒服些。”在平常工作中,薩達特與身邊共事的同人也始終保持謙卑低調,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大家也樂於與他共事。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納賽爾心生退意,欲將紮克裏亞?毛希丁提名為繼承者。但是,曆經3年觀察,納賽爾為了調和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減少發生分裂的危險性,經權衡再三,納賽爾出人意料改變了接班人選擇,而將薩達特選為繼承者,安排薩達特為埃及副總統。埃及軍方也出於薩達特為人謙和,與軍界關係良好,表示了對薩達特作為接班人的支持。
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埃及各實力派的政治人物,憑著各自潛在的政治勢力與掌握的大權,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鬥。但最終基於政治妥協,一致同意將平日鋒芒不露的薩達特捧上了總統寶座。薩達特自擔任總統職位後,待權力相對鞏固,一掃原來唯唯諾諾的平庸的形象,盡顯富有政治抱負、敢作敢為的政治家本色,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政治、經濟、外交全方位的改革。在政治上,他主張民主,並對上層領導機構中的異己以及構成潛在權力威脅的政治人物一個個給予革職或降職。在經濟上實行寬鬆開放政策,千方百計增強國力。在外交上,反對霸權主義,謀求中東和平。推行中立不結盟政策。
1972年7月,他還下令驅逐了2萬名在埃及的蘇聯專家;1973年10月,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了“十月戰爭”,打破了中東“不戰不和”的局麵;1974年6月又與美國恢複了外交關係;1977年11月又親自訪問以色列,打破埃以關係的僵局;1978年又與美國、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薩達特敢作敢為的一係列的驚人之舉,使他一躍成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傑出政治家,還由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薩達特在出任總統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可以看出,薩達特出任總統前,之所以顯得平庸,其實是施用“韜光養晦”策略,是為了取得爭鬥各方共同信任、達成各方共同擁戴,以實現其偉大政治抱負。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曆了東歐劇變易幟的複雜國際關係。原來共產黨掌權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夜之間改變了顏色,執掌大權的共產黨領袖人物有的被處決,有的成了階下囚,蘇聯也分崩離析成了獨聯體。世界兩極時代的冷戰模式從此不複存在,世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受到空前挑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也受到威脅。麵對世界風雲變幻,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的安全發展製定了“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穩住陣腳、韜光養晦、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方針,堅持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經濟發展上,對外近睦遠和,避免衝突,特別是對美關係上,堅持忍讓防守的姿態。即使1993年遭到美國強登中國“銀河號”貨船檢查、遭到阻撓中國主辦奧運會打擊、1999年遭到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又遭到美國偵察機撞落中國軍機,以及忍受著美國經常性霸權行徑、對中國人權指責、對台獨的縱容等等,但中國隻停留在口誅筆伐上,並且事後見好就收,避免與美國長期正麵衝突。中國“韜光養晦”的策略,緩和了國際矛盾,營造了有利於國內經濟建設的外部環境,確保了中國經濟每年GDP的快速增長,提升了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國、第二大外彙儲備國、第三大經濟體。這些業績的取得,與我國正確運用“韜光養晦”策略分不開。在國力相對弱勢的情況下,采用“韜光養晦”的國策可以較小代價獲得國力較快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