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應變(3)(1 / 3)

在近代,太平天國與清朝的鬥爭,正是清廷“隔岸觀火”,利用太平天國的內亂將太平天國打敗的。1855年時,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西征的戰役中,所向披靡,旗開得勝,接連攻克湖口、武昌以及江西50多個州縣,直搗清軍的江南大本營,逼得清軍首領曾國藩走投無路,差點自殺。就在太平天國軍事上鼎盛的時候,在天國內部正醞釀著居功自傲、爭權奪利的內訌悲劇。1856年8月,東王楊秀清自恃左輔正軍師勞苦功高,威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當麵應允,暗中卻密令在江西的韋昌輝趕回天京將楊秀清殺絕。9月,韋昌輝率兵趕回天京後,經縝密準備,帶精兵3000衝進東王府,將楊秀清全家老小及部屬2萬多人全部殺害,天京城內充滿血腥恐怖。翼王石達開對韋昌輝殺害楊秀清表示不滿,10月率兵從湖北趕回天京。韋昌輝又擅自派員包圍石達開翼王府,將其家人全部殺戮,石達開逃脫幸免於難。洪秀全對韋昌輝的行為也表示震驚,號召駐守天京的太平軍“勤王反變”,太平軍將士根據洪秀全的旨意反過來捉拿了韋昌輝並將其處死。這就是史稱的“天京事變”。事變後,洪秀全召石達開回京主持政務,但對他並不放心,又任命自己的兩個哥哥為王,同時參與政事,以監視牽製石達開。石達開對此深為不滿,又率兵5萬離開京城去江西另打天下去了!曾國藩獲知“天京事變”後“隔岸觀火”,立即轉悲為喜,得知石達開又因洪秀全對其猜忌帶兵離開天京回江西一帶闖蕩,更是欣喜若狂,認定太平天國失敗的時刻到了。曾國藩聯合李鴻章的淮軍,勾結華爾(後是戈登)的“洋槍隊”,一方麵對太平天國石達開部隊圍追堵截,另一方麵加緊了對天京的包圍。1863年5月,石達開退至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順場),前無渡船,後無退路,將士勞頓,筋疲力盡,最終全軍覆滅。天京也在1864年6月被清軍攻陷失守,天王洪秀全自殺。清軍“隔岸觀火”,利用太平天國內訌,最終將曆經13年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鎮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戰略上也曾施用了“隔岸觀火”之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以德國、日本、意大利為主的軸心國與以中、蘇、美、英、法等為主的同盟國之間進行的一場人類曆史上大規模的戰爭。1937年7月7日,日本開始發動全麵的侵華戰爭。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區域戰爭正式爆發。美國卻在9月5日發表《中立宣言》,明顯有坐山觀虎鬥之意,這進一步助長了德國法西斯氣焰。德國法西斯在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麥、挪威,5月10日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6月10日法國戰敗投降。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也加入德國法西斯陣營,公開向英、法宣戰,戰火燒到了地中海和非洲。1940年7月16日,德國希特勒發出執行《海獅計劃》入侵英國的命令。8月開始,德國航空兵對英國主要城市進行密集航空火力打擊。由於英吉利海峽阻擋住了德國登陸作戰步伐,遂改將戰略目標指向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德國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基本上所向無敵,一舉占領了大半個歐洲國家。蘇聯斯大林由於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判斷錯誤,導致對德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損失慘重。戰前,蘇聯建立的“東方戰線”被德軍坦克一碾而過,大片國土喪失,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軍占領,僅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麵軍被圍殲,德軍俘虜的蘇軍人數就超過60萬人,蘇聯西南防線全麵崩潰。1941年10月,德軍大部隊已推進至莫斯科城下,蘇聯政府部門、外國使館被迫遷至莫斯科以東800公裏的古雪夫(今薩馬拉)。蘇聯處於非常困難、非常危險的境地。可是,美國這時還是袖手旁觀,靠賣軍火發戰爭財,還未正式對德宣戰。直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擊沉、擊傷美國太平洋艦隊各種戰艦40餘艘,飛機265架,陣亡2403人,戰傷1778人,整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美國受此奇恥大辱後才正式對日宣戰。緊跟美國之後的還有20多個國家也正式對日宣戰。12月11日,德、意也作出反應,對美宣戰,美國也同樣對德、意宣戰。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美國雖然已經放棄了“孤立主義”的策略,公開與反對德、日、意的國家共同結成同盟國向軸心國宣戰,但總統羅斯福還是不願多作犧牲,因此對蘇聯斯大林多次建議美、英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一直遲遲未行動。而英國的丘吉爾首相,既仇視德國納粹的侵略,也仇視蘇聯的社會主義製度。蘇、德爆發大規模戰爭以來,丘吉爾表麵上發表聲明支持蘇聯反對德國法西斯,但從心底裏希望蘇、德互相廝殺,兩敗俱傷,讓英國“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借以恢複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因而丘吉爾麵對德國法西斯瘋狂進攻蘇聯,斯大林多次要求英國開辟第二戰場牽製德國法西斯軍隊,以減輕蘇聯戰場壓力,丘吉爾一直態度消極,以條件不成熟為借口,故意拖延開辟歐洲反法西斯第二戰場戰略決策的落實。即使在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與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仍然作了一些保留。此時,蘇、德戰場形勢處於關鍵轉折階段,德軍將沿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個方向大舉全麵進攻,轉變為對斯大林格勒的重點進攻,妄圖占據斯大林格勒這一蘇聯東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控製水陸交通樞紐,扼住亞歐兩洲咽喉,進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灣。德國下了最大賭注,集中了最精銳部隊。1942年夏季,蘇聯對抗德國重點進攻戰局中失利。7月中旬,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形成了十分複雜的局勢。斯大林更加渴望美、英在歐洲大陸盡快開辟第二戰場,減輕蘇聯抗德的壓力,但是美、英還是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