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堅持隻持有他所了解的少數幾種股票,且堅持長期持有。巴菲特這種集中投資的理論,大大降低了其投資風險,提高了投資效率,成就了“股神”的稱號。我們平時在投資股票中,除了上麵集中投資的理由外,還在炒股實踐中有一點切身體會,若投資股票太分散,操作起來也非常麻煩,特別是我國還存在政策市的情況下,往往管理層一句話、一項政策的發布使行情發生逆轉。
當你分散投資、股票種類太多時,屆時發現股市苗頭不對,心想清倉逃跑退出股市都難於實現。隻能眼巴巴地看著所持股票大幅度下跌,將自己陷入深套的窘境。而集中投資的股民,相比之下處置股市不測風雲能夠應對自如、有條不紊,可及時將股票清倉變現,擺脫股市暴跌的突發事件,避免滅頂之災。因此,在我國當前的股市投資環境中,尤要重視集中投資策略的運用,切忌股股點火,處處冒煙,避免廣種薄收的投資。
6.2避實擊虛
“避實擊虛”之兵法源自《孫子兵法?虛實篇》,文中說:“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其意是說,水流的一般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下;用兵的規律,就是要避開敵人的強處,而攻其虛弱的地方。《孫子兵法?軍事篇》還說:“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其意為,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其疲憊、鬆懈了才去攻擊他。唐太宗對孫子“避實擊虛”的兵法尤為賞識。他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弱之勢,則無不勝焉。”(《武經七略》)
孫武的後裔孫臏,更是受家世影響,又得孫武《兵法》十三篇真傳,親身實踐了“避實擊虛”的兵法,將孫子“避實擊虛”的兵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孫臏的“抗亢搗虛”、“圍魏救趙”軍事方略的提出與實施既是孫武“避實擊虛”軍事方略的運用,也是孫臏軍事指揮生涯中最為得意和輝煌的一頁。
“避實擊虛”這一古老的戰術思想,千百年來,一直被古今中外軍事家所青睞。《左傳》記述,在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領周軍與蔡、衛、陳等國軍隊共同討伐鄭,雙方大戰於葛(今河南宛陵縣北)。鄭國的鄭子元向鄭莊公建議用左方陣來對付蔡軍與衛軍,用右方陣來對付陳軍。在他看來,陳國動亂,百姓沒有戰鬥意誌,陳軍是這幾個結伴而來攻打的軍隊中力量最薄弱的,隻要將主要兵力先攻打陳國軍隊,陳國部隊必然會爭先奔逃,這樣周桓公的部隊就要來救陳國的部隊,就會亂了自己的陣腳。蔡、衛軍隊看見陳國軍隊潰敗逃跑,也會軍心渙散,臨陣而逃。
然後,我們鄭軍可以集中兵力對付周軍,就可徹底擊敗以周軍為頭子的戰略聯盟。鄭莊公采納了鄭子元“避實擊虛”的謀略。先命令鄭軍左右兩方陣麵對陳、蔡、衛的軍隊擊鼓進軍。果然不出所料,陳軍一觸即潰,蔡、衛軍隊跟著棄陣而逃,頃刻周軍也因此亂了陣腳。而鄭軍卻越戰越勇,集中左右方陣合力向周軍殺去,周軍大敗而逃。
東漢中平元年(189年)二月,漢將皇甫嵩擊敗王國的陳倉之戰,也是運用“避實擊虛”戰術原則的一個成功戰例。當時,王國率軍圍攻漢國陳倉,陳倉城池岌岌可危。漢靈帝命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為督前將軍,兩將各率兵兩萬前去救援陳倉漢守軍。受命後,董卓認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主張立即出兵與敵交戰。而皇甫嵩卻持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善於用兵打仗的,應當首先做到保存自己有生力量,不被敵人戰勝;而後看準機會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戰勝敵人。
他根據“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可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的敵我雙方的戰場實際情況,堅持采取緩進以避其銳、待機以擊其衰的作戰方針,不急於率兵與王國進行交戰,而是放任王國自冬至春攻城80餘日。結果,開始兵強勢眾的王國軍隊,圍攻陳倉城池,久攻不克,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不得不撤圍而退。此時,董卓主張“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反對出兵追擊。但皇甫嵩卻堅決主張“進兵擊之”。他分析說:“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衰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誌,以整擊亂,非窮寇也。”於是,他力排董卓阻撓,立即揮軍“獨進擊之”。結果,連戰皆捷,斬殺敵軍萬餘人,王國本人也在慌不擇路地逃命中被亂箭射死。縱觀此戰全過程,不難看出,皇甫嵩善於從戰場實際情況出發,堅守“避實擊虛”的作戰基本原則,保證了作戰的勝利,為用兵者稱道。
毛澤東更是善於運用避實擊虛、先其所易的古老謀略。毛澤東指揮部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實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在解放戰爭時又指揮部隊“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143頁)。均是避實擊虛作戰原則在新的戰爭形態下的具體創造性運用。在紅軍粉碎敵人多次大規模“圍剿”的作戰中,毛澤東總是時刻不忘避實擊虛、先其所易的作戰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