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係統能排除一次性壓發地雷,破壞或幹擾其他種類的地表麵布設或埋設在地深處的地雷,使它們爆炸並至少將它們拋到通道之外。已服役10多年,是一種機械、爆破聯合掃雷機組。
該係統由1根長230米、直徑67毫米的塑性炸藥軟管(直列裝藥)和火箭發射器組成。直列炸藥軟管繞卷後存放在木箱中,木箱和一個8管火箭發射器共同裝在兩輪或四輪拖車上,拖車可由奇伏坦、遜邱倫坦克或其他裝甲工程車、人員輸送車等牽引,在牽引車前麵裝車轍式掃雷犁。
該係統的作業過程為,首先將裝大蝮蛇的拖車牽引到雷場邊沿以外45米的方圓內,這時拖車仍與牽引車聯接著;然後從牽引車上通過電傳動用8管火箭發射器將直列裝藥射向雷區;裝藥軟管的尾端裝有形似3把傘那樣的著陸阻緩裝置,飛行時直列裝藥平伸向前,並驅動撞擊機構,待著陸後撞擊機構便引爆炸藥,為車輛開辟1條長183米、寬7.3米的通路。
試驗證明,隻要不是耐爆或裝多脈衝引信的地雷,至少可排除90%的反坦克地雷。安裝在車輛前麵的車轍寬掃雷犁可排除未引爆的埋入地下最大深度為23cm的反坦克地雷,也能掃除布設在地麵上的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每側掃雷犁上有7個犁齒,在車前將地雷翻出並推到兩旁,能清出1條3~8米寬的無雷通道,中間留有1m寬的未排雷帶。
目前正在大蝮蛇設計思想的基礎上研製一種稱為串聯式發射係統的掃雷係統,可用主戰坦克或其他工程車牽引著前、後兩輛大蝮蛇車,先由後麵的一輛拖車在雷場外圍發射直列裝藥,後輛拖車脫鉤;接著牽引車和前輛拖車開入雷場,到達第二個發射陣地,重複發射過程,這樣就可使被掃雷場縱深達400米。
聯邦德國蠍式拋撒布雷車
概述
1984年以來,聯邦德國一直在積極研究拋撒布雷係統,稱為火箭拋撒布雷係統,包括MSM-FZ車輛拋撒布雷係統(目前稱為蠍式拋撒布雷車)和目前正在進行飛行試驗的MSM-HS直升機拋撒布雷係統。1986年首批拋撒布雷車交付聯邦國防軍。根據簽定的合同,需要提供300輛M548GA1履帶式裝載車;1802套撒布地雷部件;300套定時、測試和拋撒裝置(EPAG);10000個裝雷箱。蠍式拋撒布雷車,屬於旅、師兩級戰鬥支援部隊的戰場武器,用於執行阻止敵方實施工兵機動任務。它一次可裝載600個反坦克地雷,在5分鍾內可設置1個寬150米、縱深60米的反坦克地雷場。截止1988年,聯邦軍獲得該車300輛,大大加強了陸軍的前沿防禦能力。
結構特點
該車由M548GA1履帶式裝甲車改進而成。車上旋轉平台上裝有6個可調整的發射雷箱,每個雷箱中有5排雷匣,每排雷匣內裝20枚AT2地雷。雷匣有金屬殼體,填充泡沫塑料。每個雷匣中有4根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拋射管,每根管中有5枚AT2反坦克雷,用火藥一次發射拋出。
車輛駕駛艙內安裝的EPAG定時、測試和發射裝置是係統的主要控製裝置,可用於預先選擇綜合的地雷障礙數據,或轉入自動工況。作業前輸入裝置的數據包括地雷的6種自毀時間;在0.1~0.6枚雷/米之間的6種不同布雷密度;自動拋射或單枚拋射,向左右兩側交替拋射,或向一側拋射。EPAG裝置還可用組件故障顯示器自行檢測,監視作業條件,顯示準備拋撒的地雷。
布雷車以規定速度前進時以5枚AT2反坦克地雷為1組向車輛後斜方向拋撒。
在貝爾(Bell)UH-1D基礎上研製了直升機載係統並在接受飛行試驗。機上的兩個雷箱、EPAG控製係統與拋撒布雷車上的相同,用減振裝置和懸掛裝置支撐兩個雷箱,而EPAG固定在貨艙的座椅連接件上。係統的裝配時間約15分鍾。布雷時直升機飛行高度為5~15米;戰鬥裝載量為215個雷匣(200 AT2反坦克雷),在20秒內,可布設一個每米0.5枚地雷、500米長的地雷障礙。
M58A3直列裝藥掃雷器
該掃雷器(MICLIC)是由1985年8月定型的M58A1MICLIC改進而成,與M58A4一起成為生產型裝備。這種掃雷器安裝在拖車上,可由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M2/M3布雷德利戰車、M9裝甲戰鬥推土機等牽引,利用裝藥爆破,開辟1條長107米,寬3.7~4.6米的通道,為坦克、車輛和步兵通過雷場掃清障礙。
結構特點
每根直列裝藥長約107米,含有793.8公斤C4炸藥,炸藥沿尼龍繩和導爆索四周均勻分布。直列裝藥、攔索和M113A1E1電引信均裝在1個鋼製容器內儲存或輸送。容器裝在M353型拖車的平板架上,架上有M155發射係統。從地麵發射時,發射係統固定在平板架上,MK22 MOD4 127毫米火箭發動機裝在發射架上,發射架與牽引車成一整體部件。直列裝藥裝上引信後,將裝藥導線與火箭發動機連結,用M34發射裝置遙控發射或從安全陣地上發射。在目標區上空,火箭將直列裝藥推出平板架,而裝藥向前飛行距離受火箭發動機的燃燒時間和62.48米長的著陸纜索的限製。裝藥展開後,發射裝置產生的電脈衝引爆炸藥,落地爆炸,排除地雷。
一種稱為M68A1的惰性直列爆破裝藥是該掃雷器的一種變型,現用於教練和軍訓,它采用模壓合成橡膠和M1147惰性引信。
掃雷艇
掃雷艇,是專用於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艦艇,有艦隊掃雷艦、基地掃雷艦、港灣掃雷艇和掃雷母艦等,主要擔負開辟航道、登陸作戰前掃雷以及巡邏、警戒、護航等任務。
基本簡介
掃雷艇,是專用於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艦艇,有艦隊掃雷艦、基地掃雷艦、港灣掃雷艇和掃雷母艦等。掃雷艇主要擔負開辟航道、登陸作戰前掃雷以及巡邏、警戒、護航等任務。為了不觸發磁性水雷,日本一直都使用木造掃雷艇。
掃雷艦艇自20世紀初問世以來,在戰爭中得到廣泛使用。20世紀7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相繼研製出了玻璃鋼船體結構的掃雷艦艇、艇和掃雷具融為一體的遙控掃雷艇、氣墊掃雷艇等,大大提高了排掃高靈敏度水雷的安全性。
掃雷艇是專用於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艦艇。歐美18世紀開始實戰使用水雷,給海軍的使用和航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研製曆史
專門的掃雷艦艇大約出現在1910年至1912年,由俄國最先設計建造。早期的水雷主要是錨雷,它由雷體和雷錨組成,並通過雷索布放在一定深度的水中。艦艇最初掃雷的方法是通過帶有浮標的鋼索拖曳著掃雷具實施掃雷,這種掃雷具在鋼索上裝有割刀。割刀像張開的剪刀,刀刃硬度很高,上麵裝有平衡板,使掃雷時保持水平並使刀口張向外側。當掃雷艦拖著掃雷具前進時,一旦碰到錨雷雷索,掃雷具將使雷索進入刀口被切斷,錨雷就浮出水麵,若無法切斷雷索時,也能將水雷拖至水麵,然後加以摧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隻有俄國和英國擁有少量專門建造和改裝的掃雷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人首先違反海牙會議關於禁止在敵對雙方領海之外布雷的決定,不僅將水雷布設在英國附近海域,而且把布雷的範圍擴大到了波羅的海、黑海咽喉區各港口,致使交戰雙方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水雷戰。當時,雙方布放了大約31萬枚錨雷,麵對數量巨大的水雷對航海造成的危險,各國匆匆建造和改裝了大批掃雷艦艇用於排除水雷隱患,當時掃雷的艦船規模達到了3000艘左右。
工作原理
掃雷艇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先進的探雷聲納或其他手段發現水雷,再通過精密導航定位係統確定水雷的位置,還可以通過水下觀測係統對水雷進行識別,然後遙控掃雷具或引導其他掃雷具銷毀水雷。
發展曆史
最初的掃雷艦由於航速較低、續航力較小、掃雷方式單一,所以掃雷效率較低,危險性較大,而且掃雷的效果也並不明顯。隨著掃雷艦及掃雷裝置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掃雷艦在反水雷作戰中成果顯著,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80艘掃雷艦艇就清掃了2.7萬平方公裏海域,重要航道或海域反複清掃過80次以上,在保證重要海域和航道安全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美國海軍在1945年衝繩島登陸作戰中,就動用了122艘掃雷艦,花費了14天,清掃了約3000平方公裏的水雷障礙,消滅近1900個水雷,保證了登陸戰役按時進行。
分類
木製掃雷艇
日本的掃雷艇在海上戰爭申備受矚目,最讓人驚歎的是,它完全是木造的。支撐這些木船在海上所向披靡的是船匠們卓越的製造技藝。
2008年9月29日,在鶴見區的萬有造船廠京浜事務所裏,伴隨著《軍艦進行曲》,高島號從船台徐徐滑向海中。300人一同觀看了入水儀式。
掃雷艇的任務是移除在海底暗設的水雷。為了不觸發磁性水雷,日本一直都使用木造掃雷艇。木造掃雷艇的基準排水量是570噸,全長大約57米,船體全部塗著銀灰的軍艦色,從外觀上完全看不由是木造的,一隻木造掃雷艇的壽命約為20年。現在,各國掃雷艇基本上都使用纖維強化塑料(frp)製造,價格低得多,高島號已經是僅存的最後一隻木造掃雷艇了。
高島號從2007年5月開始建造,使用了能搭建30幢30平米獨立住宅的木材,啟用了資深的船匠60多人,隻使用最簡單的刨子和鋸進行加工,木頭都被切割成薄板,由人工將它弄彎。畫線時使用墨鬥,量好後再用刨子刨。為了給船身增加堅硬度,工匠們會適當改變木頭的紋理,再把木板粘在一起做成龍骨、框架和船頭。螺絲釘和釘子也是特製的,使用的是非磁性的銅和不鏽鋼,並且每一根釘子都是完全靠手工釘上去的。這是一種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把木板緊密粘合在一起的技術。
氣墊掃雷艇
氣墊掃雷艇是一種軍用氣墊艇,艇上裝備有掃雷設備,可用於海上掃雷作業。氣墊掃雷艇是一種全墊升氣墊艇,氣墊掃雷艇艇體可全部離開水麵,可避免水中武器魚雷、水雷攻擊。所以,氣墊掃雷艇的戰鬥性能優於一般的掃雷艇。
挪威的M340“奧索依”級氣墊艇中有一種裝有掃雷具的氣墊艇,便是氣墊掃雷艇,可在海上進行掃雷作業。
無人掃雷艇
瑞典SAM3設計采用了模塊化,能夠拆散裝進一標準集裝箱內,便於實施快速部署,並可以在最快的時間通過陸路或運輸機,運往任務區。
SAM3亦可以在海上實施部署,隻有有關支援艦裝備有重14噸的起重機,便可以實施海上部署。
詢及重新組裝SAM3時間,他說,約可以在一天或兩天內完成組裝。SAM3隻需一名任務操作員設定及輸入掃雷任務區資料後,SAM3便能進行運作,運作模式可以是全自動或遙控模式。
SAM3艦長14.4公尺,寬6.7公尺,最高航速為12節,掃雷航速為8節。SAM3皆曾在瑞典、德國、荷蘭及芬蘭進行過聯合試驗。
工作方式
第一個時期
是由接觸式掃雷為主向非接觸式掃雷為主的變化時期。導致這一時期掃雷方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非觸發式水雷的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爆發,交戰雙方就投入了新一輪水雷戰之中。在作戰中除了傳統的觸發式水雷之外,還出現了磁場、音響和水壓感應等非觸發式水雷。為了對付新型水雷,一些國家很快研製出各種電磁掃雷具和音響掃雷具,它們的工作原理主要是產生與水雷引信感應裝置接近的電磁和音響模擬信號,使水雷引爆裝置產生誤動作。對於靈敏度較高的感應水雷或掃除困難的水壓水雷,常用的掃除方法是用改裝的具有較強抗爆能力的商船反複通過直接引爆水雷。
第二個時期
是由被動掃雷為主向主動獵雷方式為主的變化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水雷引信的多樣化和智能化,掃雷變得越來越被動、盲目和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世界海軍開始探索新的反水雷手段。上世紀70年代初,以主動方式獵雷的艦艇出現了,法國第一個建造出現代化的獵雷艦艇,至此世界反水雷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級別
艦隊掃雷艦,也稱大型掃雷艦,排水量600—1000噸,航速14—20節,艦上裝有各種掃雷具,可掃除布設在50—100米水深的水雷。
基地掃雷艦,又稱中型掃雷艦,排水量500—600噸,航速10—15節,可掃除30—50米水深的水雷。
港灣掃雷艇,也稱小型掃雷艇,排水量多在400噸以下,航速10—20節,吃水淺,機動靈活,用於掃除淺水區和狹窄航道內的水雷;
掃雷母艦,排水量數千噸,包括掃雷供應母艦、艦載掃雷艇母艦和掃雷直升機母艦。
312型遙控掃雷艇
簡介
該艇具有艇體小、吃水淺、機動性強等特點,適用於港灣、江河、島礁區晝夜作業,可在雷區以外遙控掃雷,以減少和避免人員的傷亡。艇具合一提高了該掃雷艇的機動性、靈活性和戰鬥力,使之能更好地適應實戰的需要。
312型遙控掃雷艇,可在5千米外進行遙控操作,人員和主要裝備安全性很高。全艇長20.9米,寬3.9米,吃水深2.1米,標準排水量47噸,動力為一台300馬力柴油機,最高航速12節,最大航程260千米。
該艇具有艇體小、吃水淺、機動性強等特點,適用於港灣、江河、島礁區晝夜作業,可在雷區以外遙控掃雷,以減少和避免人員的傷亡。艇具合一提高了該掃雷艇的機動性、靈活性和戰鬥力,使之能更好地適應實戰的需要。
掃雷艇排水量隻有50噸,在4級海情下可以晝夜掃雷作業。主控端可放在集裝箱上,也可放在艦船上,直升機或岸上遙控。遙控距離6海裏,有三種定位方式:雷達、無線電雙曲線、微波。遙控的方式無線電指令。它具有掃除磁性,感應、音響及其聯合引信水雷的能力,掃雷寬度150~250米。
建造曆史
在1968年,鑒於美軍在越南大量使用水雷作戰的情況,中國派出了考察組赴越考察,著手研製新式反水雷兵器。考察組回國後,參加該組工作的710研究所技術人員劉治平提出研製一種前放磁艇具合一式掃雷具的方案,采用遙控方式安全掃除水雷。1969年,海軍裝備部和七院召開了“六·二六”會議,確定研製312型艇具合一式遙控掃雷艇,以710研究所為主開展研究設計工作,708、704、701研究所配合,中華造船廠負責試製。不到三年時間就研製出2艘試製艇,並於1972年7月與港灣掃雷艇一起赴越掃雷。在援越掃雷作戰中,中國掃雷技術組榮獲越南一等戰功勳章和獎狀。此後,中華造船廠又完成了60多艘後續艇的突擊生產任務。
曆史功績
由於我國當時的總體科技實力比較落後,因此在係統配套性、目標高精度定位和艦艇自動航行控製等方麵存在不足,且由於艇小,因此適航性和續航力都受到了限製,電子器件的可靠性也不高。但它畢竟是世界上第一個參加實戰並成功掃雷的遙控掃雷艇。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聯邦德國才開發出與此類似的“特洛伊卡”型遙控掃雷艇。整整比我國晚了近lO年。
於1972年7月與港灣掃雷艇一起赴越掃雷。在援越掃雷作戰中,中國掃雷技術組榮獲越南一等戰功勳章和獎狀。
中國海軍6605型及6610型掃雷艦
簡介
中國海軍T43級6605型804號掃雷艦,1953年根據中蘇“六四”協定,有償轉讓“T-43”級基地掃雷艦給中共,首先由蘇聯原裝進口了4艘(6605型)後,由蘇方提供材料圖紙在武昌造船廠組裝(6610型),60代曾進行“國產化”改良,並有部份在廣州黃埔造船廠建造;先後建造了約37艘,建造工程直到80年代末期才停止。
該級艦名都以“店”字號的村莊來命名如“長辛店”、“沙家店”、“周口店”等;編號有“3XX”、“8XX”、“9XX”等。主要任務是:確定雷區範圍並將其掃除;進行偵察檢查掃雷工作;在雷區開辟行道;引導低速船舶及其編隊隨艦前進。
自第一艘6605型艦開工建造開始,至1987年12月最後一艘6610型掃雷艦交付部隊為止,兩型掃雷艦共計建造了38艘,其中6605型艦4艘,6610型艦33艘,在建造過程中被改造為水聲研究船的6610型艦1艘。6605和6610兩型軍艦,成為人民海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主力掃雷艦。該級艦已陸續除役中,部份轉為備役,有3艘改為測量艦,一艘改為救難艦(J-141);在役各艦除掃雷外亦兼負巡邏任務。
建造過程
T43級掃雷艦,1954年初,6605型艦的俄文資料共3558份,共計27530頁,2711.23平方米抵達中國進行翻譯複製。另一方麵,蘇聯專家代表團於同年4月抵達中國,幫助一機部船舶局確認武昌造船廠為6605型艦的定點建造廠,並提出了武船改建的修改建議。按照協議,1、2號艦由蘇聯直接提供船體分段、部件半成品以及成套設備材料,武船僅負責總裝。經過擴建,武船也滿足了建造要求,1955年3月,6605型艦首艦於武昌造船廠開工,1955年4月上船台,1956年3月下水,1956年12月交船服役,至1957年12月19日止,4艘6605型掃雷艦先後建造完畢,交付部隊。
在首艦試航後,工廠方麵應海軍使用部隊的要求,對首艦(以及後續艦)進行了部分修改,其中包括:增加天遮;改進管係使鍋爐水艙與淡水艙相通,將鍋爐油艙改為燃油艙;改蘇式爐灶為中式爐灶;工兵艙增設電風扇等。其中的爐灶和電鳳扇問題,幾乎是每型蘇式艦艇來華後必經的改進項目。
在6605型艦建造期間,蘇聯於1956年6月將6610型基地掃雷艦的原文資料共4919份,共計25043頁、總麵積2582.57平方米,轉交給中國方麵。船舶工業局第一產品設計室對其進行了翻譯複製,由武昌造船廠根據蘇聯轉讓圖紙和提供的主要材料設備自編工藝路線組織生產。經過準備,6610型艦首艦於1956年7月在武昌造船廠開工,1957年2月上船台,1958年4月下水,1958年9月13日交付海軍使用,廠方編號甲65,服役後舷號為933.
此後,第一批6610艦的其餘3艘先後開工建造,並於1958年底全部服役。第一批艦並不是完全按照蘇聯圖紙建造的,而是對艦的通風係統、貯藏室、發電機設備等12個項目進行了中國化的修改設計。
1958年後,中國又向蘇聯訂購了一批6610掃雷艦的材料設備。但是,蘇聯當時已經生產下一代產品,很多產品無法再提供,且1960年以後,中蘇關係破裂,蘇方撤走了專家,停止了供貨。麵對這種形勢,海軍和一機部決定組織國內力量解決配套產品問題,並利用正在進行6610艦“適應東海條件”修改設計的機會,將國內能夠提供的設備加入圖紙。
這就是後來的6610“東海方案”型艦,其修改內容包括:增加空調係統,確保夏季有冷氣,冬季有暖氣,更新鍋爐、暖氣和日用蒸汽係統等,經過“東海方案”修改設計的6610型9、10號艦於1964年底交船服役。但是,由於很多國產設備一時無法生產,艦上當時還有很多緩裝項目,留待以後補裝。此後,為了改變這種形勢,六機部決定將6610艦徹底“中國化修改”後來稱為“65修改”除了貫徹“東海方案”外,還對空調設備、揚彈機、通訊和雷達設備進行了改造。1966年8月,廣船開工了徹底“中國化”的首艦398、399艦,兩艦分別於1969年和1970年服役。
但1972年以後,由於美國在越南沿海港口、航道進行了全麵的布雷封鎖,反水雷戰的重要性又有所提升,再加上新型反水雷艦艇尚未研製成功,國內政治形勢又有了新的變化,6610型艦的生產於1974年開始恢複。同時,六機部開始研究6610型艦的定型問題,定型修改設計對“65修改”進行了818項改動,包括更換新型聲呐、新型調距螺旋槳等,至1981年12月,6610型掃雷艦正式生產定型,此時距首艘國產6610型艦下水已有23年。
20世紀80年代,6610型艦又進行了兩次改進,第——次是對部分艦機電部位進行了改裝,此前由於6610的停泊發電機組在“中國化修改”後功率大大提高,產生了較大的震動和噪聲(噪聲超過100分貝),影響了其下方後士兵艙乘員的休息和生活,經過加裝減震設備和吸聲隔音設備,最終將土兵艙的噪聲降低到較為舒適的範圍,此後,這一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其它艦艇。第二次改進則是在艦上加裝汙水處理設備,並改善艙室生活設施。
規格
6605型
艦總長58米,型寬8.5米,型深3.7米,吃水約2.2米,滿載排水量約570噸,主機為兩台1100馬力柴油機,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4節,掃雷速度10節,續航力3800海裏,自持力7天,人員編製77人。
6610型
主要改進包括正常排水量增加到570噸;總長增至約59米,這是為了增加掃雷甲板的長度,改善掃雷作業條件。而且,尾端與螺旋槳距離增加後,也可以避免掃雷索具或者浮電纜絞纏螺旋槳,可以提高掃雷作業的安全性;此外,由於采用了雙軸變螺距螺旋槳和新型主機,最大航速增加至15節,而且操艦的機動性也大為提高。
裝備
6605型
該艦配備63式37毫米艦炮1~2座(後期的改進型稱為“南方方案”,裝有85毫米主炮一門),60式25毫米雙聯艦炮2座,14.5毫米雙聯機槍2座(部分艦隻裝備)。該艦還配備有BMB-2大型深彈發射裝置2座,裝載深水炸彈20枚。艦上掃雷裝具包括MKT-2型海洋切割掃雷具2套、BAT音響掃雷具1套(另有一發聲器備用),TEM-52型電磁掃雷具1套。
其中MKT-2型海洋切割掃雷具同之前引進的MT-3掃雷索一樣,僅為被動拖曳式切割掃雷索,功效一樣,隻是型號不同。BAT音響掃雷具是一種發聲掃雷具,就是在掃雷具內有一個發音器,內裝電動機振動錘和振動板,掃雷艦根據掃雷需要給發音器通電,使振動板發出強大的類似艦船航行的噪音,其半徑可達100-200米,誘爆音響水雷。
TEM-52型電磁掃雷具是一種“開口式”電磁掃雷具。具體地說,它依靠兩個相距較遠的水下電極,利用船上發電機提供的強大電流來釋放不同工況的電脈衝,使得兩電極之間產生強大的閉合磁場——極為類似艦船航行過程中產生的磁場,從而引爆磁感應水雷。這種掃雷方式必須利用海水作為介質來導電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