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1 / 3)

會寧,自古就與會師有著非同尋常的淵源。公元554年,北魏丞相宇文泰、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師西巡,兩度在此會師,因而得名。然而當曆史走過1382年之後。紅軍三大主力再度擁抱在了這座山城之中。當時率部打下這座小城的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政委夏雲飛,在晚年的回憶中說:“那天夜晚,我們搭了舞台,點燃了汽燈,隆重召開了會師大會。軍團長徐海東同誌致了歡迎詞,我們懷著萬分喜悅的心情,聽了朱德總司令等首長的講話,觀看了宣傳隊編演的文藝節目,氣氛十分熱烈。”而第一個帶隊入城與紅一方麵軍會師的紅四方麵軍直屬縱隊司令員杜義德則說:“當時,同誌們笑啊。跳啊,手拉手地跳起圈圈來,爭搶著挑挑子、扛槍、背背包。我完全被這種氣氛感動了,把對方的一個小戰士抱起來,轉了好幾個圈,然後把他放上我的馬背。部隊像決了口的洪水,浩浩蕩蕩向會寧城湧去……”

從這裏走到延安。成為開國元帥的聶榮臻說:“我們看到四方麵軍的同誌都穿著單衣,就為他們每人操辦了一件棉衣。當時,一下子要搞那麼多棉衣,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沒有辦法,隻好勸說一些商人,讓他們把運往新疆的棉花和皮毛留下,我們打了收條。十五軍團騎兵團團長韋傑,看到朱德騎的馬比較瘦弱,就選了兩匹上好的馬,送給了總司令。”

從會師園出來,在晚霞中遙想當年的長征,當年的會寧,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都在長征中經過這座小城,在共和國十大元帥中,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9位元帥在這裏留下過戰鬥的足跡,還有徐海東、王樹聲等8位大將,楊成武、肖克等46位上將以及127位中將和1000餘位少將,都和會寧的那次會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會寧,你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記得曾經做過肖華將軍秘書的長征專家,著名軍旅作家李鏡將軍在紅軍長征勝利65周年時,曾作過一篇《重讀會寧》的文章,現抄錄如下,再次讓我們一起解讀會寧會師的意義。

多數人知道會寧這個地方,是由於它在長征中的特殊地位——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麵軍勝利會師會寧,震撼世界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由此畫上了句號。會寧便成了某段重要曆史的見證。

在此之前,使甘肅中部這個偏僻小縣出名的是它的貧窮。“隴中苦瘠甲天下”,說的就是會寧。幹旱是會寧貧瘠的根源,一進入會寧,滿眼滿目都是枯黃,空氣幹得嗆人。走進會寧,看著眼前的景物,能讓人自然聯想到陝北的黃土塬。聯想到黃土飛揚的山峁間熱火朝天敲打腰鼓的漢子,那個場麵,如今屢屢出現在電視鏡頭中,已經成為張揚黃土高原活力的經典畫麵。而這種活力,常因喜慶而產生。會寧和陝北,都是養育過中國革命的地方。65年前,衣衫襤褸、麵帶菜色的紅色跋涉者會師會寧,歡慶的場麵空前:放炮,敲鑼,打鼓,跳舞,殺豬,宰羊,喊口號,大人笑。娃娃跳……

城裏城外。喜氣洋洋。

在會寧縣長征紀念館的文物陳列室裏,我看到了一張發黃的毛邊紙,那是一份會師時的連隊通知,上麵用毛筆寫著:早上分糧,每人5斤,上午開會,下午分襪子,晚上煮飯吃。

又是吃的又是穿的,紅軍長征兩年,少有的奢侈。

紅軍會師在一個雖然貧瘠卻不缺慷慨的地方。

將三個方麵軍的會師地選在會寧的人是毛澤東。毛澤東早在一年前即已率紅一方麵軍到達陝北。據說,二、四方麵軍甘孜會合後的北上途中,周恩來在保安問毛澤東:三軍在何地會師為好?毛澤東笑一笑說:得選個好地方。去年和張國燾在兩河口會合,那地名就不好,兩河口——結果剛合到一起的紅軍又分成兩股了。毛澤東伏在地圖上看了一陣,用手指著會寧說:這地方好,會而寧之,此地吉利。

這話是從講解員口裏聽來的。女講解員介紹這一段時,神清氣定。言之鑿鑿,真若其身在其境。此說雖未能考證,卻也與毛澤東的機智與幽默相符。寧信其有,不願其無。

會寧人因自己的故鄉負載過革命之軛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