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終生學習,事半功倍好辦事(2)(1 / 3)

因此,你要把握好自己所節省下來的時間並合理支配。最好製定一個計劃來運用這些時間,並分配一定時間用於娛樂方麵,去做一些使你更接近於你個人及職業目標的活動。你隻有以相當的毅力才能贏得這些寶貴的時間,所以一定要運用得當。

(2)每天做好計劃。

沒有哪一位足球教練不在賽前向隊員細致周密地講解比賽的安排和戰術。而且事先的某些計劃也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比賽的進行,教練會根據賽情作某些調整。重要的是,開始前一定要做好計劃。

你最好為你的每一天和每一周訂個計劃,否則你就隻能被迫按照不時放在你桌上的東西去分配你的時間,也就是說,你完全由別人的行動決定你辦事的優先與輕重次序。這樣你將會發覺你犯了一個嚴重錯誤——每天隻是在應付問題。

為你的每一天定出一個大概的工作計劃與時間表,尤其要特別重視你當天應該完成的兩三項主要工作。其中一項應該是使你更接近你雖重要目標之一的行動。在星期四或星期五,照著這個辦法為下個星期作同樣的計劃。

請記住,沒有任何東西比事前的計劃能促使你把時間更好地集中運用到有效的活動上來。研究結果證實了一個反比定理:當你做一項工作之時,你花在製定計劃上的時間越多,做這項工作所用的時間就會越少。不要讓一天繁忙的工作把你的計劃時間表打亂。

(3)按日程表行事。

為了更好地實施你的計劃,建議你每天保持兩種工作表,而且最好在同一張紙上。這樣一目了然,也便於比較。

在紙的一邊或在你的記事本上列出某幾段特定時間要做的事情,如開會、約會等。在紙的另一邊列出你“待做”的事項——把你計劃要在一天完成的每一件事情都列出來。然後再審視一番,排定優先順序。表上最重要的事項標上特別記號。因此,你要排出一、二段特定的時間來辦理。如果時間允許,再按優先順序盡量做完其他工作。不要事無巨細地平均支配時間,要留有足夠的時間來彈性處理突發事項,否則你會因小失大完不成主要工作。

“待做事項表”有一項很大的特點,那就是我們通常根據事情的緊急程度來排定。它包括需要立刻加以注意的事項,其中有些很重要,有些並不重要,但是它有一個缺陷,通常不包括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項,諸如你要完成但沒有人催你的長遠計劃中的事項和重要的改進項目。

因此,在列出每天“待做事項表”時,你一定要花一些時間來審閱你的“目標表”,看看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有利於你要達到主要的目標,是否與其一致。

在結束每一天工作的時候,你很可能沒有做完“待做事項表”中的事項,不要因此而心煩。如果你已經按照優先次序完成了其中幾項主要的工作,這正是時間管製所要求的。

不過這裏有一項忠告:如果你把一項工作(它可能並不十分重要)從一天的“待做事項表”上移到另一天的工作表上,且不隻是一兩次,這表明你可能是在拖延此事。這時你要向自己承認,你是在打馬虎眼,你就不要再拖延下去了,而應立即想出處理辦法並著手去做。

你量好在每天下班前幾分鍾擬定第二天的工作日程表。對於那些成功的高級經理人員來講,這個方法是他們做有效的時間管理計劃時最常用的一個。如果拖到第二天上午再列工作計劃表,那就容易做得很草率,因為那時又麵臨新的一天的工作壓力。這種情況下排定的工作表上所列的常常隻是緊急事務,而漏掉了重要卻不一定是最緊急的事項。

帕金森教授說得不錯,紛繁的工作會占滿所有的時間。

避免帕金森定律產生作用的辦法似乎很明顯:為某一工作定出較短的時間,也就是說,不要將工作戰線拉得太長,這樣你就會很快地把它完成。這就是你為什麼要定出每日工作計劃的目的所在。沒有這樣的計劃,你對待那些困難或者輕鬆的工作就會產生惰性,因為沒有期限或者由於期限較長,你感覺可以以後再說。如果你隻從工作而不是從可用時間上去著想,就會陷入一種過度追求完美的危機之中。你會巨細不分,且又安慰自己已經把某項次要工作做得很完美,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主要目標落空了。

7.終身學習,適應社會發展

人類在發展初期,由於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難以逾越地理上的險阻,因此不僅文化交流的範圍很小,而且交流的速度也十分緩慢。幾乎每一樣新的發明,都隻能在很小的圈子裏傳播,甚至有時還常常得而複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所以,在人類漫長的三百萬年的曆史過程中,竟有99%的時間是在原始社會(即舊石器時代)度過的。那時,人類在各自的誕生地生活,活動的地域不廣,文化交流發展之慢,是可想而知的。“從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有了良好環境的人類是不願意遷徙輾轉的,而願意定居一地。在過去的一百萬年中,隻有當天氣變化無常、食物短缺、好戰者的侵襲,人類才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居住地。”

隨著曆史的發展,這種情況逐漸有所改觀。有人曾作過推算,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是以每年一公裏的速度向歐洲推進的。到了鐵器時代,人類征服海洋的能力大大增強,東西方之在“絲綢之路”之後,又出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此外更有漢代的樓船遠航印度洋、明代的鄭和七次下西洋、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的船隊環球航行等壯舉。人類文化交流的速度大為加快。到了蒸汽機時代,人類從海上和陸地將地球完全打通,世界迅速地縮小,人類的文化開始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得到了空前規模的交流。文化發展到今日,其速度已經到了一日千裏的程度。如今的電子信息時代,是人類發展曆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把人類的文明帶進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隨著高科技和現代交通運輸的高度發展,再加上空前的人員、物質的大流動,使得世界各民族精神財富的生產、傳播、交流、影響的形式、速度、質量、數量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而在當代,電話、電視、計算機網絡、衛星通訊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某種信息迅速地傳遍全球。正是這種革命性的變化,使得文化開放成為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大趨勢。”隨著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據統計,在18世紀,知識更新的周期為80~90年;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知識更新的周期就迅速地縮短為30年;到了近50年,更新的周期又縮短為15年;如今在某些領域,知識更新的周期已經縮短為5~10年了。麵對信息網絡全球化這種咄咄逼人、飛速發展的形勢,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加強緊迫感與危機感,因時順勢,大力開展文化交流,及時引進先進的文化,緊緊跟上人類文化進步的步伐。

吉格先生在紐約市卡耐基學院當講師時,他曾經遇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傑出推銷員叫愛德。愛德做的是廣告生意,他的年薪有七萬五千美元。這筆收入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數目。一天晚上,吉格先生下課後跟他閑聊時,誠懇地問他:“為什麼你要參加三位講師合上的班級,而三位講師的薪水加起來還沒有你的多。”愛德笑著回答說:“吉格,我告訴你一個小故事。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父親帶我到我們的花園去了一趟。父親可能是鄰裏中最好的園丁,他喜歡在花園裏工作,並且以此為榮。我們走了一趟以後,父親問我學到了什麼?當時我惟一見到的事情就是父親顯然在花園中做了許多工作。這時,他有點不耐煩地說:‘孩子,我一直希望你能觀察到,隻要蔬菜是綠的,它們就能生長,一旦成熟,它們就開始枯萎。’”

彼得·杜拉克說得好:“知識必須經過不斷的改良、挑戰與增加,否則,它就會消失。”

我們會花錢去修飾我們的外貌,但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要花同樣的代價去修飾我們的頭腦?我們應該定期地讀書學習來滿足精神的饑渴,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加油,如果這樣,我們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一個人在饑餓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地靠吃飯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天填飽自己的肚子,我們又該怎樣充實我們的心靈?大部分人都是在意外或偶然的情況下才會充實它。例如,在很方便或沒有其他事可做的時候才會這樣做。我們平時常常說沒有時間,這是一個可笑的借口,如果我們每天有時間去填飽肚子,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花點時間來充實那幾乎是無價的頭腦部分呢?

在許多場合,我們會遇到一些沮喪、消極、失敗、憂鬱、破產,以及不快樂的人,這些人是屬於消極階層,卻又都不願意再充實他們的心靈。他們都迫切需要知識、信息與靈感,但是,他們卻一直拒絕參加研討會或是閱讀好書、聽錄音。我們傾聽這些人的談話真是有趣,也許我們該用“悲劇”這個詞來形容。當我們提到成功的人,並談到他們如何樂觀與積極時,消極失敗的人會說:“他們的積極與樂觀一點也不值得奇怪,因為他們一年賺五萬美元。如果我一年能賺五萬美元,我也會積極的。”消極失敗的人認為成功的人每年賺五萬美元,所以他們會很積極。這顯然是因果倒置。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每年賺五萬美元,是因為他們有正確的心理態度。可惜的是,空虛的頭腦和空虛的肚子不一樣,要是空虛的頭腦也要填滿一些東西才能讓主人滿足的話,那該有多好。

真的,在每一個行業,不論是法律、醫藥、銷售、數學、科學與藝術,那些達到高峰或快要達到高峰的一流人物,都是定期參加研討會。他們閱讀好書,定期聽錄音,並積極尋求資料、信息與靈感,結果,他們一直都在成長中。

為什麼成功的人是積極的呢?反過來說,為什麼積極的人是成功的呢?他們之所以積極,是因為他們定期地以“良好、有力、積極的精神思想”來充實自己的心靈。就像食物是身體的營養一樣,他們也不忘每天補充精神食糧。

所以,任何人在今天都不敢說:我的知識已經夠用了。在信息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要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決心。隻有終身學習,不斷接受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走向成功。

8.做個精通業務的高手

幹什麼事都要精通業務,成為行家。如何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一點是虛心學習,博采眾長。

加入WTO後,競爭,尤其是熱門職業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各人都有自己的擇業目標,那麼,求職是否有捷徑呢?有,這就是精通業務和善於學習。

美國著名經營學者喬·馬拉斯和戴維·霍拉斯在《成功的奧秘》一書中講述了這樣兩個故事:有個南非的農場主,一心想發大財,於是,賣掉賴以為生的農場,離鄉背井去找鑽石。結果錢花光了,鑽石還未找到,淪為乞丐。可歎的是,那個買主就在他的舊農場裏找到了鑽石礦。正當買主大發鑽財的時候,老農場主在貧困交加中默默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