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藏經世簡稱龍藏。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5)敕刻,至高宗乾隆叁年(1738)十二月竣工。全藏總計1669部,自天字函至機字函凡724函。始自《大般若經》以迄西士賢聖撰集,全依明北藏編次,此土著述互有增減。板式每半頁五行,每行十七字。據《大清叁藏聖教目錄》所載,當時主持其事是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畫,以及校閱官叁八,監督九人,監造六十四人,總率四人,帶領分析語錄叁人,帶領校閱藏經叁人,分領校閱六人,校閱叁十八人。
鉛印頻伽精舍大藏經此藏是清宣統元年(1909),至民國二年(1913)春,上海外商哈同出資所印,依據日本弘教書院縮刷藏經,而稍省略纂集音義等書約十部。字體較弘教藏稍大而排植錯誤甚多,且略去其校勘注,可謂取舍失當。全藏40函414冊,凡1916都總8416卷。
商務印書館影印續藏經此是1922年用日本藏經書院續藏經影印。
影印宋磧砂本大藏經此是據陝西西安開元、臥龍兩寺所藏宋磧砂藏影印,凡593冊,1532部,6362卷。原藏有殘缺則取北京前鬆坡圖書館之宋思溪藏、番禺葉氏所藏宋景定陸道原本、南海康氏所藏元普寧藏、福州湧泉寺之元亦黑迷失本以及江蘇南通狼山之明南藏補足之。自1931年10月創始,至1936年2月完成,原藏有叁種板:(一)自菜字至感字,又自約字至煩字是延聖院所募刻,始於宋雕四年(1231),迄元至治二年(1322)。(二)自天字至奈字是元至順叁年(1332)吳縣妙嚴寺據延聖院及他藏《般若經》本複刊。(叁)自武字至遵字是元鬆江僧錄管主八所刊,始於元大德十年(1306),迄翌年十二月。其中有缺本11卷,因無補本,未曾補足。國外刻本高麗本大藏經世簡稱高麗藏,先後開雕板本有叁:
(一)原刻高麗官板大藏經。其開雕年代傳說不一,一般認為高麗顯宗時所刻,《大覺國師文集》卷一五所載《諸宗教藏雕印疏文》有雲:「顯宗雕五千軸之秘藏」。蔡忠順撰《玄化寺碑陰文》亦雲:顯宗十一年(1020)頃,雕刻《大般若》、《華嚴》、《金光明》及《妙法蓮華》四部大乘經。又《東國李柏國文集)卷七有重雕板,時之《大藏刻板君臣祈告文》稱,顯宗二年(1010)契丹兵來襲,為借佛力以攘斥之,開雕大藏經。嗣後經德宗、靖宗二代,以迄文宗末年方始完成,其板式即是複刻宋開寶藏。
(二)高麗續藏經。高麗宣宗七年(1090)義天由宋請來諸宗章疏叁千餘卷,旁求日本及契丹諸作、編纂成《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住興王寺,從而刻板,刊行四千卷,是為高麗續藏經。其板與大藏經板同藏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罹元兵燹,被燒毀。
(叁)高麗再雕板大藏經。高麓高宗二十叁年(1236)李奎報等為祈折伏蒙古,重興雕板之業。總十五載,至高宗叁十八年(1251)刻成。即是用原板複刻,是為高麗再雕板,特建板堂藏之。《高麗史》卷二四雲:「壬子年城西門外大藏經板堂,率百官行香。顯宗時,板本為壬辰蒙兵所毀,王與重臣更願立都藍,十六年功畢。」其板本後藏禪源寺。朝鮮太祖七年(1398)五月遷支天寺,翌午正月再移海印,以迄至今。全藏639函,1524郡,6558卷。
日本弘安本大藏經此藏雕刻之詳情不明。據現存弘安本《傳法正宗記》有跋雲:「日本國相州靈山寺續先師宴海未終願,勸進沙門寶積,沙彌寂惠等謹題。今上皇帝,大皇太後,皇太後祝延聖壽,關東大將軍家息災延命,國泰民安,開鏤大藏經印板副納內。弘安十年(1287)丁亥九月日謹題。」又正安本《觀無量壽經跋》雲:「在弘安年中行圓上人承敕願之旨,欲開一切經印板,而正安第二之曆,林鍾下旬之天,不終大功,遂歸空寂。今十年依第叁回之忌,知真為謝彼恩德,叁部之妙典,五部之要義,抽懇棘開印板,是偏所備破追賁也。雖弘一部於穢界之內,期再會於淨刹之月而已。正安四年(1302)壬寅六月二十一日沙門知真。」此二跋所敘人名先後不同。疑在當時發願刻藏,未必遂完成其業。
日本天海本大藏經世簡稱天海藏或寬永寺藏、東睿山藏。日本僧正天海受德川家光之請,於日本明天皇寬永十四年(1637)至後光明天皇慶安元年(1648)在江戶寬永寺開雕,先後曆十二年始成。全是活字板,板式大體仍仿思溪藏。裝璜是梵夾式。全藏665函,1453部,6323卷。日本黃檗山大藏經世簡稱鐵眼藏或黃檗藏。是鐵眼道光禪師於日本宇治黃檗山自靈元天皇寬文九年(1669)至天和元年(1681)所刻。全藏凡1618部,7334卷。初在黃檗山創刻,隱元禪師請於寺內建築寶藏院,為貯經板之所,別於京都置印房,從事刻工,廣募有緣。時值饑饉,以所募財救濟貧民,重更新勸募,先後叁次,方始達成。今板存萬福寺。此藏是複刻明萬曆嘉興方冊藏而有所增補,行式完全相同,因此錯誤脫落亦仍其舊。京都法然院忍微曾於寶永叁年(1706)至七年,曆時五載,用高麗藏叁次複勘。又越前之順藝亦於文政九年(1828)至天保七年(1836),經時十一載,亦叁次用高麗藏校勘之。
日本弘教書院大藏經此簡稱縮刷藏經或弘教藏。是日本明治十二年(1880)至十八年(1885)用鉛字排印。以增上寺所藏高麗藏為底本,與宋、元、明藏校勘,標注其異同,加以句讀,並互補遺缺。全藏40函1916部,8534卷。校勘尚稱精審,可為研究之助。
日本藏經書院大藏經此藏簡稱卍字藏,是日本明治叁十五年(1902)至叁十八年(1905)日本京都藏經院鉛印,凡有36函,1622部,6992卷,原本是日僧忍微所校日本黃檗藏,加以訓點;鉛字較弘教藏為大。書成未久,藏經書院不戒於火,存書被毀,因此流傳不多。
日本藏經書院續藏經又稱卍字續藏,共150函。是藏經書院於鉛印黃檗藏完成之後,為紀念日俄戰爭陣亡將士,於日本明治叁十八年(1905)至大正元年(1912)印行。內分一編、二編、二編乙共叁編。總有十門:印度撰述有經、律、論、密經儀軌四部;支那撰述有大小乘釋經、大小乘釋律、大小乘釋論、諸宗著述、禮懺、史傳六部。收集約九百五十餘人之著作,為書1756部,7144卷。支那撰述中,多是南北朝以至隋唐以來各宗名著而漢地久佚之本。但印行未久,藏經書院不戒於火,存書悉成灰燼,因此流傳甚少。商務印書館曾用原本影印,再次流通。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是日本高楠順次郎與渡邊海旭同發起,成立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主持其事,自日本大正十叁年(1924)至昭和九年(1934)完成。初次出版55函、為印度與支那撰述,即是正藏全部及選收藏經書院續藏經中一部分要籍。後又續出45函,其中日本著述30函、圖像12函、目錄3函。總成100函。前55函中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律、釋經論、毗曇、中觀、喻伽、論集、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彙、外教、目錄等部。後30函中分續經疏、續律疏、續論疏、續諸宗、悉曇、古逸、疑似等部。總有3493部,13520卷。敦煌經卷古逸之本亦多收錄。圖像之中尤多名作。所惜者錯字錯句頗多,收續藏經中名著亦不完備,分類方法尚欠斟酌,此其缺點。
2乾隆大藏經編輯《乾隆大藏經版》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曆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該藏是在明朝《永樂北藏》基礎上編較而成的,全藏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
《乾隆大藏經版》的編刊工程浩大,負責其事的官員、學者、高僧等達60餘人,監造人員80餘人,還募集刻字、刷印和裝幀等優秀工匠860餘人,曆時6年完成。全藏字體秀麗,鐫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圖版以白描手法繪刻,莊嚴而不失生動。初印104部,頒賜各地禪院。此後至民國年間,又陸續刷印了數十部,共印行150餘部。自宋至清,木刻漢文大藏各代頻出,唯有《龍藏》經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極鮮見,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大正新修大藏經編輯《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
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彙、外數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
圖像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曆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曆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得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4十大經典佛經編輯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這部經很短,數百字,但佛理講得很深,也較易讀。中國有些人專門念心經,就可能獲得很好的成就。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長度適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經典之一,中國佛教很多人長持此經。需要注意的是:這部經主要是佛對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講的,或者說,是全知者釋迦牟尼佛對大修行人須菩提尊者講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這部經讀雖容易,要準確理解則得精進研習,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實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不推薦你把此經作為了解佛理的首要經典。當然,在不了解其義理的情況下也可以專門念,亦是一種很好的修行。讀佛經,讀了一時不理解,是沒關係的。但若是讀了後作錯誤理解,或甚至謗經,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首楞嚴經》)
《楞嚴經》被稱為‘開智慧的楞嚴’,這部經主要是釋佛對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講的。多聞,也就是見識很廣,相應的阿難在眾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樣抗拒不了女色**,很像現代人,見識很廣,修行很少,所以這部經非常適合現代人讀。《楞嚴經》雖然長,但佛陀在經中細致開示,佛理講得相當透徹和清晰易懂。而且這部經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驚歎,單就文字來看就堪稱古文學的極精品之作。此經與《妙法蓮華經》、《華嚴經》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門高僧並稱為‘經中之王’。
4、《妙法蓮華經》
此經被稱為‘成佛的妙法’,經中有原文稱此經為‘經中第一’,可見其重要性。此經也比較長,有28品,但也是比較容易讀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經中佛理至深,讀此經前讀者一定要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否則如讀了又不信,乃至謗經,反而可能遭大惡報,不如不讀。佛講此經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動離開,因為他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業障所阻,得少為足,不願意聽。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緣足夠,對佛有絕對的信心,絕不會誹謗此經,當然應盡快找來看,大有益處。
5、《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此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後首先講的第一部經,最適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釋迦牟尼初成佛時,猶如太陽剛升出來,光芒照耀高山,所講的《華嚴經》下麵中小根器的人尚聽不見,或者聽見了也等於沒聽見;到了最後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又似太陽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頂上的人;相對而言《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則是如日當空,可照遍全人。《華嚴經》很長,比《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都長,可看其中有名的幾品,比如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淨行品等。
6、7、8、《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此三經均是講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其中‘無量壽’即‘阿彌陀’的一個本意),欲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應將此三經作為首選經典閱讀。有一種說法是‘淨土五經’,即修淨土讀這五經就夠了,其他經完全不讀都沒關係,主要是強調修行的專一。那這‘淨土五經’就是此三經外加上《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和《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均包含在上麵的推薦中。
9、《長阿含經》
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中國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經的,但還是將之結集編入大乘三藏經典。我大致看過一下,認為此經主要是講述禪定等實修的,相信對欲進行佛教實修的人會很有幫助。當然前麵的佛經也都講了深度精神修行,隻是此經中涉及的細節較多。
10、《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
前麵經典多是講修行、開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當然要看上麵的三大‘經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災、免禍、求福、避免遭三惡道苦,那麼首選《地藏經》。現代人業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難以向上追求,那麼首先要避免向下墮落遭苦,這時就最好多讀《地藏經》了。消除罪障、積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5佛經的作用編輯佛經有三個作用,一是誘你起信,二是據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有許多佛經表達的是佛之“心印”。所以達摩把《楞伽》付與慧可(神光),說可以“印心”。至黃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剛經》印心。對照《楞伽》,則認為香嚴擊竹後是“自共相建立。”
現在我們看,有許多對佛提持心印的經文的解讀文章,大多是從義理到義理的東西。可能會誤人子弟。怪不得聲聞乘的人要講,不提倡讀經書,隻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
的確如此,隻要能“一念”代“萬念”,然後“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維摩詰所說經》中說:“菩提煩惱無異境界”一句,你不達到一定程度根本無法領會,隻有當你能“轉”能“化”後才能深會其意。又如靈雲的禪詩:“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藥山的:“雲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樣的道理。
6經典名句編輯讀誦名句開啟智慧
覺悟無常生厭離心
了知無我洞達人生
萬緣放下死盡偷心
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3.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4.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5.我觀是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6.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7.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