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間諜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活動工具。許多間諜組織的精良裝備遠遠超過各國反間諜機構的水平。電腦“黑客”網上馳騁,衛星竊聽遍布全球,光學儀器閃亮登場……間諜手段神出鬼沒,間諜技術精妙絕倫,間諜大戰愈演愈烈!
★獨行俠——網絡“自由間諜”
一夥身份不明的黑客通過互聯網侵入了凱澤斯勞滕大學的計算機係統,並利用該大學的計算機係統進入了位於美國的一個計算機係統,而美國海軍陸戰隊用來給間諜衛星進行導航的軟件存於此係統內。
在紛繁複雜的“自由間諜”中,有一群與眾不同的人物,他們便是網絡“自由間諜”。他們往往沒有特定民間組織或集團的背景,而是憑借個人或少數搭檔的特殊電腦才能,在網絡天地裏隨心所欲。其中多數人采取破解網絡安全管理係統的方法,竊取大公司、大企業甚至國家的高度機密,然後待價而沽,與任何需要這些情報的組織或個人進行交易。早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1987年,聯邦德國電腦奇才潘科就曾瘋狂竊取了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的VAS係列大型電腦數據保密程序、用於發展微集成電路的軟件包以及上千個電腦加密源程序等資料,然後到處尋找買主,最後賣給了出價最高的蘇聯間諜機構。
2001年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情報分析員布賴恩也利用自己嫻熟的電腦才能,竊取了包括美國可探測空投和信號位置的全球定位儀情報、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絕密報告以及美國如何跟蹤外國間諜等資料在內的大量情報,就在其找好買家準備出國交易時,被聯邦調查局特工在華盛頓郊外的杜勒斯國際機場抓獲。
2002年,一名黑客利用凱澤斯勞滕大學的計算機係統竊取了美國間諜偵察衛星的導航程序。
這起案件發生於聖誕節期間,一夥身份不明的黑客通過互聯網侵入了凱澤斯勞滕大學的計算機係統,並利用該大學的計算機係統進入了位於美國的一個計算機係統,而美國海軍陸戰隊用來給間諜衛星進行導航的軟件存於此係統內。
這起黑客盜竊事件估計將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經濟上,因為這一軟件每年的許可使用費高達6000萬美元。黑客們原本可能是想搜尋合適的宿主機,而發現凱澤斯勞滕大學的計算機係統應屬偶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自由間諜”的危害越來越大。對此,世界各國反間諜機關應引起足夠重視。
★克格勃,黑手伸向電腦網絡
斯托爾發現“入侵者”顯然是企圖通過使用伯克雷實驗室的計算機,作為打進軍事網絡的通道。這個軍事網路連接著國防工廠、大學實驗室和軍事設施的計算機係統。
1986年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勞倫斯,伯克雷空間研究實驗室工作的天文學家斯托爾發現,該室的記時計算機裏一筆賬差了75美分,這使他警覺起來,並將此事報告了美國聯邦調查局,請求幫助調查。因數額甚微,聯邦調查局認為無礙大事,因而置之不理。但斯托爾卻認為相反,如果少1000美元,他無須去追究,就像一幢房子倒了,會想當然地認為是地震所引起的。可是發現一個小小的白蟻洞,就有可能要去調查一番,越是小問題,越會引起大興趣。正是這筆小小的款子,使斯托爾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
通過幾天的觀察,他發現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有人通過電話線偷偷“訪問”了計算機。在以後的四個月裏,他把全部時間用在監視計算機係統上。他在該係統上安裝了監視器,隻要有人進入計算機,斯托爾就把他輸入的內容,以及要獲取的內容全部打印出來。與此同時,他還設計了一個特別的程序,隻要對方一進入計算機,他的微型報密裝置就開始報警。這樣一來,不管他到什麼地方,隻要對方一碰他的機器,隨身攜帶的報警器就能使他馬上進行電話和網絡追蹤。
經數月監視,斯托爾發現“入侵者”顯然是企圖通過使用伯克雷實驗室的計算機,作為打進軍事網絡的通道。這個軍事網路連接著國防工廠、大學實驗室和軍事設施的計算機係統。“入侵者”搜找像“核”、“洲際彈道導彈”、“生物戰”、“戰略防禦計劃”、“北美防空司令部”等類主題詞。同時,他還發現,凡是“入侵者”找到的數據,都要全部“閱讀”。經過幾個月的追蹤,他有充分證據向聯邦調查局證明:“不僅有人不斷地有條不紊地在入侵我們的機器,而且有人在軍事、商用網絡上提取敏感信息。”
斯托爾的女友大膽地提出了一個欲擒故縱的辦法,使這個案件迅速得到突破。他們編造了一套假數據,並虛設了一個“戰略防禦情報網”(SDINET)。
不久,“入侵者”果然上鉤,花了兩個多小時,閱讀了網內全部數據。這使斯托爾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追聯邦德國蹤。追蹤結果,發現“入侵者”來自聯邦德國漢諾威。此後不久,匹茲堡有人給他來信,詢問有關SDI網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