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嘉誠:華人首富,商業巨子1(1 / 3)

他,身無分文卻能輕而易舉地挖得第一桶金;出身寒微卻能征服名門小姐的芳心;他從一個當街推銷員變為“塑膠花大王”;他膽識過人,以7億搏60億……在商業巨子李嘉誠身上,演繹著不息的傳奇,他的創業曆程,是一段神話、一段曆史、一部“超人”的故事集……

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市。

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

1943年,父親李雲經去世,少年李嘉誠被迫輟學謀生。

1950年,在箕水灣創建了長江塑膠廠。

1958年,開始投資地產市場。

1977年,智勝置地,成為香港地產界大鍔。同年進軍海外,在加拿大溫哥化投資地產。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1980年,斥資建立“李嘉誠基金會”,幾十年間為慈善事業、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數百億港幣。

1985年,出任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8年,李嘉誠開始躋身世界富豪行列。

1991年,涉足大陸投資領域,至2005年年底投資資金超過1000億港幣。

1992年,被國務院聘為首批香港事務顧問,4月獲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從2000年至2007年,李嘉誠已連續7年位列美國《福布斯》“全球十大富豪排行榜”。

2005年,長實係的投資項目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6年,李嘉誠將自己的財產的三分之一(480億港幣)捐出,舉世大嘩,同年榮獲“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2008年,李嘉誠榮獲《福布斯》第一個終身成就獎。

成功有路勤為徑之天道酬勤

古詩有雲,“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民間也說“人走時運馬走驃”,千百年來,對於成功者,人們往往以“幸運”一詞以弊之。成功時,往往驚呼“運氣來了城牆都擋不住”;失敗時,又每每慨歎“天不助我我奈何?”同樣,對於超人李嘉誠,很多人甚至媒體,也往往冠以“天之驕子”、“幸運兒”等頭銜。甚至有“專業人士”為此論據找到了若幹證據,比如以小博大收購“和黃”;無人擔保卻可贏得塑膠花經銷商的金額訂金:進入地產界後得到地鐵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獲得車站上蓋的發展權;長江上市後,適逢股市一牛衝天;等等。莫非李嘉誠果真是天生的幸運兒?

翻開李嘉誠的既往史,我們會發現,李嘉誠既是幸運的,同時也是不幸的。對於他的成功,香港《星島經濟縱橫》曾經有過一段中肯的評價:李嘉誠贏得財富一生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勵誌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儉好學,刻苦耐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

孟子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注定要將一個重大的使命交給李嘉誠,所以青年李嘉誠非但不是什麼幸運兒,而且非常不幸。生於憂患的李嘉誠,選擇了在苦難中頑強奮鬥,這是他成就偉大事業的根本原因。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生在潮州府海陽縣。李家是個不折不扣的書香世家,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父親李雲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1940年,李雲經舉家遷往香港,投奔妻弟莊靜庵。

李雲經早年也曾“縱橫”商場,由於種種原因,可謂“一生無成”,遂將希望寄托在長子李嘉誠身上。好在李嘉誠天性聰穎,讀書刻苦,優異的學業,成了父親最大的慰籍。李嘉誠的堂兄李嘉智回憶道:“嘉誠小時候就像書蟲,天生是讀書的料子。他去香港辦實業成為巨富,我們都感到吃驚。”

然而世事多變,天生就是讀書材料的李嘉誠,卻不得不“走”上了經商這條路。

1943年冬天,李雲經因肺病撒手人寰。臨終前,他給李嘉誠留下的隻有“貧窮誌不移”、“做人要有骨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遺言和一副家庭的重擔。為了養家糊口,李嘉誠被迫輟學,過早地走上了社會。

李嘉誠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樓做小夥計(在這之前,他拒絕了到舅舅公司工作!)。每天早晨5點,李嘉誠就得趕到茶樓,為客人們準備好茶水、點心等,白天客人少時,大夥能休息,但李嘉誠是個“低等夥計”卻得呆在茶樓伺候,到茶樓打烊時,往往已是夜深人靜了。一天下來十幾個小時,李嘉誠的辛苦可想而知。用他的話說,“當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的睡三天三夜”。當然他隻是想想而已,對於工作,他從來不敢絲毫懈怠。為了保證不遲到,他把鬧鍾調快10分鍾,總是最早到茶樓。這個習慣也伴隨了他的成長。在業界,“李嘉誠的手表永遠比別人的快10分鍾”,早已傳為美談。

讓李嘉誠高興的是,這個工作不僅是一個飯碗,而且非常有意思。在茶樓這個小社會裏,三教九流充斥、五行八作皆有,茶客或儒雅、或粗俗、或深沉、或膚淺,談古論今者有之,散布各種小道消息者亦有之,這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讓李嘉誠獲益匪淺。後來,李嘉誠開始在工作之餘“研究”顧客,經過一番磨練,他甚至可以根據各位茶客的舉止言行,揣測出他們的籍貫、職業、財富、性格、喜好等等。加上他待客熱情真誠,自然獲得了老板的歡心。更重要的是,這既為李嘉誠無形中練就了一身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本事,也讓他從茶客的談話中學到很多做生意的訣竅。一切的一切,都為他以後縱橫商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令人佩服的是,李嘉誠在辛苦工作之餘還不望學習,沒有時間讀書,他就自學英文。他把英文卡片放在衣袋裏,趁白天沒人時背上一陣子,幾個月下來小有成就。

這天,一個外國人光臨茶樓,適逢老板在場,他走上前去說道:“先生,您請坐,歡迎光臨!”誰知對方不懂中文,一連串洋文聽得老板傻了眼。恰巧李嘉誠在一旁,他立即用英文招呼對方:“先生,歡迎您來,請坐!”這下輪到外國人傻眼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夥計居然會英文,於是他伸出大拇指,對李嘉誠說:“你真棒!”李嘉誠禮貌地說:“謝謝!您喝什麼茶?”……一來二去,外國人成了這裏的常客。

茶樓的工作終歸不是李嘉誠的理想,謝絕了老板了執意挽留,李嘉誠跳槽到了舅舅的鍾表行。隨著日本投降後香港經濟複蘇,舅舅生意日隆,李嘉誠也有了更多的學習時間。在此期間,他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經商之道。通過看報紙,年僅17歲的他居然總結出了這樣一條商業信息:隨著香港經濟複蘇,大量人口湧入必然會加大對五金產品的需求。如果能夠辦一家五金廠,一定能發財。於是他說服舅舅,做了一家五金廠的推銷員,開始為自己創業做準備。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推銷員,最基本的素質就是能跑。有了之前做茶樓夥計的經曆,李嘉誠從來都不感到推銷像其他人說的那樣“腰酸腿疼”。當然讓他出類撥萃的,還是他過人的推銷之道。比如在當時推銷白鐵桶一般都是找雜貸鋪,但是隨著五金廠越來越多,這條路也越來越難走。李嘉誠想到了直銷。他發現旅店是鐵桶需求的大戶,於是他送貨上門,將樣品直接送到旅店。由於少了中間環節,他的價格自然比雜貨鋪的價格低廉,加上過硬的質量,旅店方麵自然樂意。這一招大獲成功,李嘉誠的銷售業績遙遙領先,很快被提拔為主管業務的廠長助理。

然而在眾人的羨慕眼光中,李嘉誠卻選擇了激流勇退,轉而加入了一家塑膠廠。原來李嘉誠發現,同樣是推銷桶,自己使出全身解數仍然鬥不過推銷塑膠桶的對手。一番“研究”之後,他意識到這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產品本身的問題,美觀、輕便的塑料產品必然會受到顧客的歡迎。李嘉誠及時抓住了塑料廠廠長拋過來的橄欖枝,轉而推銷塑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