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做“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我國古代過年,主要的行事是打鬼。從“臘八”開始吃“臘八粥”在宮廷和民間都要打鬼,臘月二十三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衣食溫飽。 這期間還要掃除汙穢,預防疾病。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征著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托著希望。
【貼掛簽的由來】
貼掛簽是春節習俗的一種。傳說古時薑子牙封妻子為“窮神”,怕她坑害窮人,令她“見破即回”,後人為避窮神、將紙剪破貼在門上,形成貼掛簽之俗。掛簽是將五彩紙剪成各種花紋和穗子而成,形似“流蘇”。過年時,家家將五級掛簽並貼在門上或窗戶上,意在免禍得福。現已成為農村春節的裝飾物。
【春節和春聯】
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原在“臘日”(陰曆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時改在歲末。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在陰曆年前後,所以陰曆年又叫“春節”。我國許多民族與地區都有過春節的習俗。 三十那天,人們在門上糊上門神,貼上春聯;在屋裏掛上年畫,貼二窗花。關於門神有這樣一種傳說,唐太宗有一天生了病,夢中聽到“鬼”叫,睡臥不寧。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知道後,全身披掛,手執兵器,侍衛門旁。當夜唐太宗沒再作噩夢。以後,他命畫工畫了秦叔寶尉遲恭的像掛在宮門上,稱作門神。後來眾人仿效,也貼此像以避邪惡。 春節時張貼對聯由來已久。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據《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桃木製成的。五代時後蜀宮廷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後主孟昶曾題道:“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清人所著《燕京歲時記》中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可見,自五代以後,歡慶的祝辭,換掉了難以捉摸的符咒。後來,桃符為大紅紙張書寫的春聯所代替。
【壓歲錢的由來】
“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糖)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這是前人描寫分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的一首詩。 壓歲錢最早出現於唐代宮廷內。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於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唐代春節是“立春日”,當時正月初一叫“元旦”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並不流傳於民間。)王建的《宮詞》說:“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同,外頭還似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邊樹;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唐代宮廷內春日散錢之風是很盛的。 又據《資治通鑒》卷二十六中記載,時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王建《官詞》也有描寫“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洗兒錢除誌喜外,主要還是長者給新生兒鎮邪去魔力的護身符。賜錢新生兒的風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宋代成為民間重要風俗之一。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立春日為“春節”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風俗稱到正月初一的春節上,洗兒錢風俗又和春日散錢風俗混合在一起,演變為今天所見的壓歲錢風俗,不過早期壓歲錢並不用流通貨幣,而是一種特製的不能流通的幣製,叫“壓勝錢”,到清代,“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
【清宮年節習俗】
十二月初,清宮迎新年的準備活動開始。如宮中每於十二月朔內廷詞臣即撰擬椒屏吉語題、歲軸吉語聯開單呈覽,欽定後,交內府繪上按題作畫,然後題字,以便新年時張掛。除夕迸歲軸,南宋宮廷即有,此俗與民間貼新年畫的風俗是相通的。 十二月朔皇帝開筆書“福”字,貼於宮殿及園囿各處,或賜王公大臣等。據記載,此習始於康熙帝,但不一定自臘朔始,至乾隆二年才確定於十二月初一日在紫禁城內漱芳齋開筆書福,以後歲以為常。皇帝書福之餘,有時也寫對聯或“宜入新年”、“一年康泰”等吉語,貼於內宮寢殿。清宮春聯用白絹書寫裱於框架,此係滿俗,與漢族用紅紙不同。新年時各宮殿均掛門神,皆絹質,並裱於框架,用瀝粉貼金或用泥金描畫,亦有以高麗紙作畫。所畫神像多為將軍(秦叔寶、尉遲敬德),另有福神、仙子、娃娃等,製作堅固,畫工講究,十二月下旬張掛,來年二月初三日撤下貯存。 臘八日,清宮廷派親王或大臣到雍和宮監視煮粥供佛,宮內則在皇帝禦中正殿佛堂前臨時搭設黃氈圓帳房(名小金殿),由禦前大臣侍奉,眾喇嘛在帳外念經,有時請達賴喇嘛和蒙古活佛章嘉呼圖克圖為皇帝拂拭衣冠,以示苰除不祥。 十二月十七日(後改為十九日)始,宮中可放爆竹。且自十二月二十四日起,皇帝在宮中行動,每過一門必放爆竹一聲。 每至十二月中下旬,清宮中要擇吉祭寶(即印璽),加以洗拭後即行封寶,暫時不再使用,意味著宮廷放假,至來年正月再擇吉行開寶禮。
此事要頒示天下,各級衙門均照例封印,官員皆歡聚暢飲,以酬一歲之勞。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清宮規定每年坤寧宮祭灶,要設供案,安神牌,備香燭等。屆時皇帝、皇後先後到坤寧宮佛前、神前、灶前拈香行禮,頗為重視,祭灶這天晚上,親王、郡王、貝勒等大員在內廷有值宿任務的,都給假回家祭灶,以級別較低的散秩大臣代替。北京民間和宮中都用麥芽糖祭灶,由於宮中用奉天的貢糖祭灶,故北京一直稱麥芽糖為關東糖。 除夕和元旦,是年節的高潮,“帝、後等要分別到宮內外各處拈香禮佛,設供祭祖,祈求神靈保佑。僅以光緒三十三年為例,除夕那天,光緒帝淩晨四時即到宮內十多處佛堂拈香,早六時至保和殿筵宴。宴畢,至樂壽堂給慈禧太後請安,隨從辦事、召見、侍膳、看戲。然後光緒帝、太後分別到各宮給道光、鹹豐、同治帝後像或神牌前拈香行禮。中午光緒帝及宮眷們分別向慈禧太後行辭歲禮,皇後及宮眷們到養心殿給光緒帝行辭歲禮,宮眷們再到鍾粹宮給皇後行辭歲禮。下午光緒帝、皇後及宮眷們再到閱是樓侍奉慈禧太後進晚膳、看戲,戲畢跪送。
元旦,淩晨2時,光緒帝在爆竹聲中到養心殿各處拈香,至東暖閣明窗行開筆儀式。即先向金甌永固杯中注屠蘇酒,親手點燃蠟燭,將“萬年青”筆打開,在吉祥爐上薰一下,然後濡染朱墨,寫吉語數字,再用墨筆寫吉語數字,以祈一歲之福;並瀏覽一遍新曆書,以寓授時省歲之意。 早6時,到奉先殿、堂子(在紫禁城外、皇城的東南角)行禮後,回乾清宮進奶茶,在西側弘德殿內進吉祥餑餑(餃子),其中一個餑餑餡內包有小銀錁,放在表麵,若一下箸即得之,則認為吉利。然後到坤寧宮拈香行禮,並在此接受皇後及瑾妃請安、道新喜、遞如意。光緒帝、皇後及宮眷等再分別至樂壽堂給慈禧太後請安、道新喜。 8點30分,光緒帝率王公大臣在皇極殿給慈禧太後行禮,皇後率宮眷、福晉、命婦等給慈禧太後行禮。光緒帝、皇後等再分別遞“萬年吉祥如意”,瑾妃以下宮眷再給皇後行禮、遞如意。 9點30分,光緒帝到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行慶賀禮,未舉行筵宴。然後回乾清宮受內朝禮。午初,光緒帝至大高殿及景山內壽皇殿拈香行禮,午正,乾清宮舉行宗親宴。宴畢,光緒帝及皇後、宮眷等仍至閱是樓侍奉慈禧太後看戲,戲畢跪送。 正月十五上元節,宮內及北京市肆,均懸燈相慶。在宮中不僅張掛各式華貴的宮燈,而且已有冰燈的製作。元宵節期間宮中晚膳中備有元宵。在圓明園被英法侵略者焚毀以前,多於園中山高水長處大放煙火,以使新年活動在高潮中結束。
【孔府怎樣過春節】
孔府,是孔子的嫡係後裔長子長孫的住宅和府弟。 孔府過春節是非常隆重和講究的。從臘月初一開始,全府上下就開始忙著過春節的準備了,到臘月初八,熬三大鍋臘八粥,喝完臘八粥開始打掃衛生。臘月十五在院子裏豎一根三丈高的紅漆杆子,叫朝天杆,杆子上麵掛起大紅燈籠,一直點到正月十五,叫做朝天燈。掛完燈以後,要蒸年貨,用八口大鍋蒸糕、包子、花卷、饃饃等。直到臘月二十三晚上祭完灶王爺,從二十四開始刷門、貼門神、門聯。孔府各院子的大小門,房屋的裏外門,包括車欄、馬號、倉庫等等,都要換新對聯,新門神。到了年三十,要祭拜家廟、詞堂、佛堂、觀音菩薩等。在前院正中,紮上天地篷,中間安裝一間木雕的天地樓,就像真的樓房一樣,前麵放一張長桌,擺上整雞、整魚和其他供菜。天地樓東邊,放個大鐵盆,劈半人高的劈柴,預備熬“歲”用。西邊也放個大鐵盆,中間放爆竹,預備年初一用。在孔府的各院的地下,都撤滿了芝麻,人走上去踩得“格喳”“格喳”地響,這是年初一踩“歲”用的。大年初一的淩晨零點,開始點蠟燭、燒香、燒早湯、放爆竹。早飯以後,開始磕頭拜年。到了正月十五,還要熱鬧一番,放花炮、耍龍燈、玩劃船。過完十五孔府的春節也就過完了。
【海外華人過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一些海外華僑雖遠離祖國,每逢春節到來,仍以各種方式共慶佳節。
美國華人
過春節別有一番情趣。年初一,美藉華人或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華人一見麵,第一句話就是“春節快樂”!同時贈送賀年卡,祝賀春節。人們上街跳龍舞或燃放鞭炮。入夜,天空閃耀著燃放焰火的絢麗的光彩。
新加坡華人
不論宗教信仰如何,每年除夕夜,全家人要團聚吃年飯,飯後熱熱鬧鬧地歡聚一堂,等待大年初一的到來。大年初一是法定的公休假日,人們穿著新衣走親訪友,利用這個節日團聚,並“恭喜發財”。
馬來西亞華人
在春節期間,大人要給孩子發“紅包”,並同家人一起上廟燒香,求福求財。
泰國華人
除夕那天,早晨上香敬故國,祝願華夏繁榮昌盛。中午祭奠辭世的父母親。下午祀亡親故友。合家吃團圓飯之前,先要“請祖宗”;再給“壓歲錢”。大年初一,華僑、華裔們均換上新衣服,人人笑逐顏開,不說不吉利的話,不吉利的事不做。刷碗亦忌碰破,否則不吉利。拜年途中,逢人便拱手合十,互祝:“新年萬事如意!”“恭賀春節!”有些泰國朋友見到華僑,也會用中國潮州話向他們祝賀春節。春節期間,影、劇院要安排潮州戲、海南戲,粵劇或其他中華精彩節目。春節要熱鬧好幾天,有的地方要從除夕一直熱鬧到元宵節。高潮則在年初四,各色遊行隊伍川流不息,有些泰國朋友也參加。遊行隊伍由鑼鼓隊、遊龍隊、舞獅隊、腰鼓隊、旌旗隊、仙姑隊、童女隊、喇叭隊……組成,熱鬧非凡。有些華僑還抬出自己家長期供奉的、從中國帶往海外的佛像、神龕參加。遊行。紅男綠女,五彩繽紛,爆竹喧天,鼓樂齊鳴。有的泰國友人說:“春節也是我們的盛大節日!”隊伍中最受歡迎的是舞獅隊和遊龍隊。有廣州獅、海南獅、湖北獅、“古武昌遊龍”、客家遊龍……千姿萬態,使觀眾目不暇接。
【少數民族過春節(21則)】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這裏輯取部分少數民族春節習俗,以饗讀者。
蒙古族
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白月”也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初一,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各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