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五四自由主義的歧路與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1 / 3)

一五四倡導自由的同人的分化與中國思想界的重組

1910年秋,毛澤東走出韶山,來到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這所學堂,當時實行“新法教育”,除教經書外,還教授西方“新學”的自然科學和其他新學科。毛澤東在這裏學到了很多中外文學、曆史、地理和自然科學,學習很有長進,寫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長和教員們特別是國文教員的喜歡。他寫的《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作文,全校有名。當初毛澤東投考東山高等小學堂時,在試題《言誌》的作文中,抒發了自己求學救國的誌願,受到校長李元甫的讚賞,說:“我們學堂裏出了一名建國才!”

東山高等小學堂坐落在湘鄉縣城南郊三四裏的東台山下。東台山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整潔的校園圍著一道圓形的高牆,前後各有兩道黑漆大門。圍牆外麵緊緊環繞著一個七八丈寬的圓池,一道裝有石欄杆的石橋,把校園和外麵的世界連結起來。黃昏時分,圓錐形的東台山和白色的七層寶塔,倒映在圓池裏。一連幾天,新來的毛澤東和幾個小同學站在石橋上,靠著石欄杆,望著橋下的水,望著水中自由地遊來遊去的魚,望著操場上打秋千、跨木馬,歡蹦亂跳的同學,心中不禁暗暗讚歎: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私塾的新地方!他決心要在這優美的環境裏,學到更多救國救民的新知識。

東山高等小學堂確是戊戌以前最早興辦起來的新式學堂之一。舊式私塾隻是教授經書之類,東山學堂雖然也教經書,卻主要是實行“新法教育”,講授當時作為新學內容的曆史、地理和自然科學,這就大大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校長李元甫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思想的進步知識分子。他常在早晚點名的時候,向學生講一些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外國列強侵略、欺壓的曆史事實。毛澤東聽了,常常憤憤不平,也更加為祖國的命運而憂慮。

在東山高等小學堂期間,毛澤東經常到學堂的藏書樓借閱中外曆史、地理書籍,了解到中國古代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等的事跡,對他們表示仰慕。他從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裏,讀到了拿破侖、葉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和林肯的事跡,對他們的曆史功績深表欽佩,盼望中國也有類似的人物出現,以拯救民族危亡。他曾對同學蕭子澳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顧炎武說的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那麼,救國的方法是什麼?毛澤東思想上卻很迷茫。這時,他從表兄那裏得到關於康有為維新運動的兩種書刊,其中一本是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康梁的變法理論和主張,使毛澤東激動不已。他把這兩種書刊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他似乎從康有為、梁啟超那裏尋找到了救國的方案,開始崇拜起曾是維新誌士的康梁。崇拜康梁,成為毛澤東青年時期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和階梯。

康有為、梁啟超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是甲午戰後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領袖。

麵對著甲午戰後嚴重的民族危機,首先覺醒的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上層知識分子。康有為清醒地指出:“吾中國四萬萬人口,無貴無賤,當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奇慘大禍,真有不能言者也。”他大聲疾呼:“人人有亡天下之責,人人有救天下之權。”1895年5月2日,他聯合在北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士上書清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5月29日,他又上書清帝,闡述中國必須盡快變法的道理和步驟,提出了自強雪恥四策:富國,養民,教士、練兵。繼之,各種以救亡為主旨的學堂、學會、報刊在各地紛紛創立。為了給維新變法運動提供理論根據,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聚徒講學期間,先後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等著作,明確斷言自西漢末年曆代封建統治者和儒家所尊崇的經典——古文經是“偽經”,從而在思想界刮起了一陣大颶風,掀翻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具有極大的思想解放的意義。同時,康有為還把孔子宣傳成變法的祖師,並力圖闡釋孔子“托古改製”的“微言大義”,以證明他的變法理論是合乎“古訓”的。這樣,康有為高擎著“至聖先師”、“托古改製”的大旗,向著封建統治階級開戰了。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門徒,從1890年起從學於康有為,協助康進行變法理論的著述和編校工作。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參與了康有為發起的“公車上書”運動。8月,參加康有為等人創立的強學會,康有為創辦《中外紀聞》,他為重要撰稿人,成為康的得力助手,時人合稱“康梁”。1897年,梁啟超任長沙著名的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講求新學,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仍於1902年2月創刊《新民叢報》,積極介紹西方民主主義的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鼓吹民權,批判封建專製製度。

毛澤東讀過的那本《新民叢報》,留下了他的一些批注。在第4號《新民說》“論國家思想”第三段末,毛澤東批道:

“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也,憲法為人民所製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製之國家也,法令為君主所製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後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

這個批注,表明了毛澤東對立憲與專製兩種製度的理解,其思想的傾向性是十分明顯的。當然,毛澤東此時並不反對帝製,而認為皇帝和大多數官吏都是誠實、善良和聰明的人。他們僅僅需要康有為幫助他們變革罷了。

關於康梁思想對毛澤東的影響,學者汪澍白、張慎恒將其突出各點歸納為四個方麵:其一是主變哲學。變化的觀念是康梁哲學思想中比較寶貴而有生氣的部分。康有為認為“窮則變,變則通”;“天道,後起者勝於先起也;人道,後人逸於前人也”。這是對兩千年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觀念的大膽否定。梁啟超則發揮了康有為的主變哲學,主張創新,反對作古人之奴隸。這些思想對青年毛澤東有著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同時,康梁改良主義的“漸進”的變化觀,也使毛澤東在一段時間裏主張溫和的改良運動。

汪、張二先生指出的第二點是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確,康有為不僅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而且是近代繼洪秀全後又一個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所著的《大同書》,在世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史上,都是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康有為關於理想社會的描寫,關於廢除私有製,建立社會公有製,關於人人平等,勞動光榮,關於公養、公恤與公教等等思想,是他大同思想中極為光彩的部分,是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反映。據此,汪、張二先生認為,《大同書》對毛澤東有著深遠的影響。應該說,從毛澤東五四前後的思想和實踐來看,毛澤東是把大同理想作為奮鬥目標的。

尤其是儒家的“修齊治平”和《禮記·禮運》篇中的大同觀,在中國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之世,成為知識分子“治國平天下’’的具體目標,成為應該崇奉的“大道”;

其三是精神革命與“變化民質”的思想。梁啟超認為挽救中國的出路在於改變人心道德,培養“新民”。

其四是康梁筆法。康梁執晚清文壇牛耳,文風上多為平易暢達,反對桐城派古文風,以求經世致用。

的確,康梁的思想啟蒙,對毛澤東早期思想的發展,形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過渡環節。它開辟了一條使毛澤東由初步接受思想啟蒙教育而走向五四思想解放運動的通道。

東山高等小學堂給了毛澤東新的知識。但是,它仍然遠遠滿足不了毛澤東求知的強烈渴望和遠大抱負。他要尋求更多救國救民的真理。當他沿著崎嶇的山路,攀登到東台山頂的時候,隻見七級寶塔,高聳入雲,極目遠眺,萬裏河山,茫茫蒼蒼。他渴望到外麵的世界去,這東山仍然是偏居一隅,仍然顯得閉塞。毛澤東決心衝出鄉關,到長沙去!因為長沙是大城市,那裏有更多的學校,更多的人,那裏還有撫台衙門,那裏一定是絕然不同於東山的大地方!

二五四自由主義的困境

1911年春,經東山高等小學堂的老師推薦,毛澤東第一次來到省城長沙,考入駐省湘鄉中學。在這次離開家鄉時,他抄寫了一首詩贈給父親: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毛澤東懷著極其興奮的心情來到了長沙。在駐省湘鄉中學,他一邊刻苦學習,一邊仍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社會動態。

在這裏,他第一次看到了報紙——《民立報》,從此,讀報成了毛澤東終生的愛好。《民立報》是著名的同盟會會員宋教仁、於右任主編的。從這份報紙上,毛澤東了解到他來長沙後不久,4月27日在廣州由黃興領導的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的消息,讀到了這次起義中英勇殉難的七十二烈士的事跡。從這份報紙上,他還知道了孫中山這個人和同盟會的綱領,開始擁護孫中山等革命黨人。

他奮筆疾書,寫了一篇文章貼到了學校大門口的牆壁上。他提倡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組織新政府,立即把孫中山從日本召回來任政府總統,康有為為國務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了。顯然,毛澤東的這個政見如他後來所言:“有些糊塗”。形勢已經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改良派,已經在封建頑固派的進攻下敗下陣來,逃遁的逃遁,轉向的轉向,代之而起的已是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龍騰虎躍。但是,毛澤東仍然沒有放棄對康、梁的欽佩,還不清楚孫中山和康梁的區別。他覺得,他們應該在維新的旗幟下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清王朝的統治。

然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象,畢竟在他的頭腦中占了顯著的位置。隨著形勢的發展,他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動上越來越站到革命派一邊了。

隨著革命風潮席卷全國,1911年5月,又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清政府的賣國行徑,立即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怒潮。清政府“鐵路國有”的政策公布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湖南人民。5月14日,長沙舉行各階層人士參加的1萬多人的集會,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否則,“立即集全力抵抗,無論釀成如何巨案,在所不顧。”16日,長沙、株洲的1萬多鐵路工人舉行示威遊行,倡議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全省拒交租稅,以對抗清政府收回路權。6月以後,長沙和許多地方的學堂相繼罷課,學生紛紛各回原籍,沿途演說。商人也開始罷市。保路風潮,迅速在全省興起。

毛澤東所在的湘鄉駐省中學也沸騰起來。學校裏每天關著大門演說,好多同學慷慨激昂地主張革命。毛澤東也以極大熱情投入了這場鬥爭。

由湖南首先掀起的保路風潮,在更加迅猛地向前發展。湖北人民以更廣泛、更堅決的姿態投入到鬥爭中。8月,四川的保路同誌會發展為保路同誌軍,決定發動武裝鬥爭。9月25日,同盟會員吳玉章、王天傑等首先在榮縣建立革命政權。清廷嚇得一片混亂。

人民的盛大節日終於來臨了。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清脆的槍聲,劃破了黑暗的夜空。經過一晝夜的浴血奮戰,革命黨人占領了武昌城。11日,攻下漢陽。12日,攻占了漢口。武漢三鎮全部解放。

各地革命黨人紛紛舉起了義旗。最先響應的是湖南。革命黨到處活動,或策動新軍反正,或到各團體、學校鼓動反清。有一天,一個革命黨人得到校長的許可,到湘鄉駐省中學,作了一篇激動人心的演講。這位革命黨人激動地報告了武昌起義的經過,號召大家支援革命。毛澤東和同學們靜靜地聽著,整個會場裏鴉雀無聲。隨著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七八個同學當場站起來,熱烈地擁護革命黨人的演說,決心立即行動起來,打倒清政府,建立民國。

毛澤東聽了這個演說後,非常興奮。他感到,自己對這個革命,決不能袖手旁觀。四五天後,他決心到武昌參加革命軍,當兵打仗,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貢獻一腔熱血。

毛澤東從同學那裏籌到了一些路費,又約好幾個朋友一同趕去武漢。聽說漢口的街道很濕,需要穿雨鞋,就決定到駐紮在城外的一個在軍隊裏幹事的朋友那裏借一雙。但是,半路上他被駐軍的衛兵攔住了。原來,長沙已經爆發了革命。

湖南起義勝利了。10月22日,也就是起義的當天晚上,湖南軍政府宣告成立。革命黨人焦達峰為都督,陳作新為副都督。長沙城裏一片歡樂的氣氛。

但是,革命沒有完,清政府還沒有推翻。新政府一麵派兵去援助武漢,一麵招募新兵。廣大群眾革命積極性十分高漲,三天之內,招募了6萬新兵。具有革命熱情的青年學生則成立了學生軍。毛澤東仍然誌願參加革命軍,因為清帝還沒有退位,他要為革命的勝利盡一份力。但他不喜歡學生軍,認為它的成份太複雜了。他願意參加正規軍,因為正規軍的士兵都是社會上的窮苦人出身。他願意和這些人戰鬥在一起。

10月底,毛澤東來到了長沙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當了一名列兵。

在新軍裏,毛澤東和士兵層軍官建立了很好的友誼。新兵連的士兵,大部出身貧寒,有農民、鐵匠、木匠。他經常和這些士兵們一起嘮家常。許多士兵不識字,毛澤東就代為他們寫信,念信,士兵們都很尊重他,把他看成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願意和他交朋友。直到幾十年後,毛澤東對這種友誼還一直縈繞於懷。

新軍裏士兵每月餉銀7元。在這7元之中,毛澤東每月除花2元用在夥食上,以及買水要用一些錢外,其餘都用來購買報紙。每天操練以後,一有工夫,他就坐下來看報。他成了軍營裏一個好讀報紙的人。

也就在這時,他第一次知道“社會主義”這個名詞。並在報紙上經常進行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

對於正在進一步尋找中國社會出路的毛澤東來說,中國社會黨所宣傳的無國家、無宗教、無家庭的社會主義,引起了毛澤東的極大興趣。他又讀了一些江亢虎寫的關於社會主義及其原理的小冊子,覺得應該就社會主義問題展開認真的討論。於是,他熱情地寫信給幾個過去的同班同學。可是,隻有一個同學回信表示讚同。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雖然沒有能夠開展起來,可“社會主義”的名詞和思想,卻如同一道耀眼的閃電,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革命仍未定局。清王朝還在作最後的頑抗,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卻在玩弄反革命的兩麵手法。許多地區的革命群眾堅決反對袁世凱的陰謀。在湖南,人們都說再次爆發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卻很快向袁世凱妥協。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谘文。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南北議和以資產階級失敗而告終。

清帝的退位,袁世凱的“共和”招牌,使絕大多數人都天真地認為革命真的完成了。毛澤東也是如此。當初,毛澤東參加新軍的目的就是為了支援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既然革命已經過去,毛澤東決定脫離軍隊,繼續念書。

1912年春,毛澤東謝絕了軍隊中一些連、排長的挽留,離開了兵營。

他一共當了半年兵。

但是,毛澤東仍然很迷惘。既然革命已經完成了,那麼革命以後應該選擇什麼學校、什麼專業繼續深造呢?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幹什麼?他茫然。

他開始留心報紙上各種各樣的招生廣告。

一個警政學校的廣告引起了他的注意。將來可以去當警官。他去報名了。

另一個廣告又吸引了他。這是一所製造肥皂的學校。製造肥皂似乎太普通了,可這個學校不收學費提供膳宿,還答應給些津貼,這對他這個來自鄉下帶有幾分寒酸的學生來說,是頗能鼓舞人心的。他改變了投考警政學校的念頭,決定將來去做一個肥皂製造家。

他在製造肥皂的學校裏交了一元錢報名費。

這時候,他的一個朋友成了法政學堂學法律的學生。這個朋友極力勸毛澤東進他們學校,並且拿來了法政學堂娓娓動聽的廣告。廣告許下了很多誘人的美願,答應在三年內教完全部法律課程,並且擔保三年期滿學生可以立即做官。在這位朋友的一再鼓動下,毛澤東終於也心動了。他寫信給家裏,重述了廣告上許諾的一切,並且描繪了將來當法律學家和做官的美好圖景,並要求家裏寄學費來。

他向法政學堂又交了一元報名費,等候父母的回音。

另一位朋友又勸他投考商業學校,說革命成功了,國家急需要建設,當前最需要的人材是能夠建設國家經濟的經濟學家。朋友的理論又說得毛澤東心動了。他交了一元錢報了名,並真的被錄取注了冊。

毛澤東還在繼續閱讀廣告。有一天,他讀到一個介紹一所公立高級商業學校優點的廣告,說它是政府主辦的,設有很多課程,而且教員都是很有才能的人,毛澤東認為,在這裏成為一個商業專家是最好的了。於是,毛澤東又交了一元報名費,並把這個決定寫信告訴他父親。父親欣然應允,因為他深知經商的好處。

毛澤東真的進了這個學校。

但是,他隻學了一個月。最大的困難是,許多課程都用英語講課,而毛澤東隻懂得一點點英語。說實在的,除了字母以外,所知甚少。學校裏又沒有專門的英語教師,要學實在很困難。他退學了。

毛澤東繼續留心報上的廣告。最後,他報考了著名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學”。入學考試的作文題是《民國肇始,百廢待興,教育、實業何者更為重要》。毛澤東以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理論為依據,下筆滔滔,主張教育為主說,取得了第一名。他被錄取了。

省立第一中學是一所很大的學校。學校的圖書館裏,當時京、津、滬、漢有名的報紙,本省的公私報紙,訂得相當齊全。毛澤東在擇業問題上經過一番選擇後,仍然把興趣放在“革命”後的國家大勢和民族、人民的命運上。他經常出入圖書館,翻閱各種報章雜誌,研究社會問題。他寫作的《商鞍徙木立信論》一文,正是反映了他對社會問題的深切關注。

毛澤東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見解,使他的國文老師不禁拍案叫絕。他給這篇文章打了個滿分,並在這篇600字的文章上寫上了150字的眉批和總評,批語寫道:“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曆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文末總評是:“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歎之筆出之,是為壓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末了,老師又在作文題上方寫了“傳觀”二字。

但是,這所學校並沒有引起毛澤東多大的興趣。毛澤東覺得,學校的課程有限,校規也使人反感。他需要一個能夠吸吮更多的知識,讓自己的思想縱橫馳騁的場所。

國文教員借給他一本《禦批通鑒輯覽》,毛澤東讀了以後,得出結論:不如獨自看書學習。他退學了。入學一共六個月。

1912年7月,毛澤東離開省立中學後,寄居於長沙城新安巷的湘鄉會館。他訂了一自修計劃,每天到湖南省立圖書館去讀書。

湖南省立圖書館位於長沙城裏的定王台,又稱定王台圖書館。它創建於清朝末年,藏書量居全省之首。毛澤東來到了一個新的學習天地。

就在這個圖書館裏,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大地圖——《世界坤輿大地圖》。他十分驚奇,原來世界是如此之大。他原來隻知道湘潭大,湖南大,中國更是大得不得了。可在整個世界上,它卻隻占很小一部分。他不禁駐足在這張地圖前,研究,沉思。

他的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他想了很多很多。他感到,自己的思想躍上了一個新境界。40年後的一個晚上,他和幾個同學話舊時,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看世界大地圖後的思想狀況。他說:

說來也是笑話,我讀過小學、中學,也當過兵,卻不曾看見過世界地圖,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世界大地圖,我每天經過那裏,總是站著看一看。過去我認為湘潭縣大,湖南省更大,中國自古就稱為天下,當然大得了不得。但從這個地圖上看來,中國隻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縣在地圖上沒有看見,韶山當然就沒有影子了。世界原來有這麼大!

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別多。這麼多的人怎樣過生活,難道不值得我們注意嗎?從韶山衝的情形來看,那裏的人大都過著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餓,就是挨凍。有無錢治病看著病死的;有交不起租穀錢糧被關進監獄活活折磨死的;還有家庭裏、鄉鄰間,為著大大小小的糾紛,吵嘴、打架,鬧得雞犬不寧,甚至弄得投塘、吊頸的;至於沒有書讀,做一世睜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衝,我就沒有看見幾個生活過得快活的人。韶山衝的情形是這樣,全湘潭縣、全湖南省、全中國、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我真懷疑,人生在世間,難道都注定要過痛苦的生活嗎?決不!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是製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為世界上存在著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製度,所以使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不應該永遠存在的,是應該徹底推翻、徹底改造的!總有一天,世界會起變化,一切痛苦的人,都會變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

世界的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必須通過革命,通過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們青年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長。從這時候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風華正茂誌革命

1925年,已經不少年頭過去了,毛澤東重遊嶽麓山,往事曆曆在目,感慨萬千,欣然作《沁園春·長沙》一詞,緬懷當年風華正茂的歲月: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瘳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怎樣去革命,怎樣去解救普天下窮苦大眾?毛澤東還不知道。他隻知道要更加刻苦地讀書。他訂了一個自修計劃,非常認真地堅持執行。他的住處離圖書館有三裏地,每天早出晚歸,無論刮風下雨,從不間斷。清晨,他總是第一個走進圖書館的大門,中午,休息片刻,吃上兩塊米糕,算是午餐。直到閉館的時候,他才戀戀不舍地走出。他像黃牛闖進了菜園子,隻顧著吃。

除了大量地接觸啟蒙思想家們的著作外,毛澤東還認真地學習俄、美、英、法等國的地理和曆史,學習整個世界的地理和曆史。他要了解整個世界大勢。

毛澤東發奮讀書,磨礪筋骨意誌,目的就是為了改造社會,改造中國。他潛心研究學術,但決不閉門讀書。相反,他的心時刻關注著中華民族的安危,關注著中國社會的狀況,關注著勞苦大眾的利益。

毛澤東在第一師範學習期間,正是辛亥革命失敗後,國內政治局勢劇烈動蕩的時期。軍閥混戰連年,帝國主義乘機向中國攫取種種特權。毛澤東通過天天閱讀報紙,關注時局的發展變化。他後來回憶說:“我在長沙師範學校的幾年,總共隻花了一百六十塊錢——其中包括我的許多次報名費;在這筆錢裏,大概有三分之一花在報紙上,訂閱費每月約一元。我還常常買報攤上的書籍和雜誌。我父親罵我浪費。他說這是把錢揮霍在廢紙上。可是我養成了讀報的習慣,從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岡山時為止,我從沒有中斷過閱讀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報。”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忙於互相廝殺,無暇東顧。日本乘機派遣軍隊在中國山東半島登陸,向德國侵占下的青島和膠濟鐵路沿線進兵,以奪取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而此時正在大做皇帝夢的袁世凱,為了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竟宣布“局外中立”,任其武裝占領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1915年袁世凱為了換取日本對其複辟帝製的支持,竟於5月9日答應日本,除第五條“容日後協商”外,“二十一條”其餘各條都全部接受。反袁的熱浪頓時在全國高漲起來,就連曾經與袁世凱合作的資產階級右翼,也紛紛站到了反袁鬥爭的前列。梁啟超就是突出的一個。雖然隻是規勸、忠告,但鮮明的旗幟是反對複辟帝製。康有為、湯化龍等昔日的保皇派也發表了不滿的言論。毛澤東時刻關注形勢的發展,於1915年冬,將湯化龍、康有為、梁啟超三人有關時局的言論編印成冊,並致信蕭子澳,請他題寫書名:“湯康梁三先生之時局痛言”,並提出:“大小真草,隨兄為之。須此甚急,可否明天上午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