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導論(1 / 3)

一與本書相關的幾個概念和本書研究的問題

1918年11月,和平的號角終於吹響,曆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奧等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然而,如果你看到1919年法國凡爾賽宮的情景,就會知道,“戰爭”並沒有結束。

巴黎的1月,一如既往的寒冷。此刻,27個戰勝國正在此地召開“和平會議”,然而和平會議並不和平,從一開始似乎就受這天氣的影響,在對德問題上異常冷峻和僵持。

2月2日,召開第4次會議,法國的總理克裏·孟梭首先步入會場,他是這次會議的主席。克裏·孟梭等大家坐定,才說:“諸位,此次希望我們能盡快拿出統一方案解決戰敗國問題,請大家各抒己見。”他似乎很滿意自己的這番開場白,微微笑了一下,一副等著看好戲的模樣。果然不出所料,和前幾次會議一樣,先是一陣沉默,但馬上就開始爭論不休了。坐在克裏·孟梭左邊的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此次,他一反前幾次的強硬態度,雙眉緊鎖,一言沒發。這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德國已經是戰敗國,德國政府發動戰爭,但德國人民並沒有錯,所以我反對過分壓製德國。”日本代表說:“不行!德國這次發動戰爭,給各國都造成損失,如果不給予嚴重懲罰,誰能保證它下次不再犯?”。日本是帝國主義後起之秀,盡管地小人少,可也躋身在五大強國之列。它想借此機會重罰德國,能多撈一筆。它知道自己畢竟是“後起”,所以極力支持法國的主張。“贓”多才能多分嘛。克裏·孟梭馬上點頭表示讚同,他自然清楚日本的意圖。這對他有利,所以也樂意結成聯盟。法國要求“嚴懲德國”,一個是為了報“法德戰爭”之仇,再一個就是法國早就想稱霸歐洲,但資金不夠,所以也想在德國身上多揩點油。克裏·孟梭和日本代表很會意地交換了一下眼神。這一切都被威爾遜看在眼裏。其實,巴黎和會的實權主要就掌握在英美法這三大帝國手中,其他國家都隻是隨聲附和,隻有涉及到本國利益時,才能說出些“新見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這次會議就又這樣不了了之了。

美駐法公館。威爾遜站在窗前,想著這兩年美國的外交手段。美國現在之所以高高在上,就是由於它財大氣粗,而這“財大”還得歸功於他威爾遜,在大戰前期,美國是沒想參戰的,後來,威爾遜大展他商人出身的才能,開始下令美國與交戰國發展貿易,軍火、糧食換成了石油,美國一下撈肥了腰包,這氣壞了德國,它給美國發出了無限製潛水艇照會,這時,大戰也接近尾聲了,威爾遜看到交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正是奪取世界霸權,撈取戰利品的時機,因此就裝成被逼從觀眾席上走下來的樣子,暗暗竊喜地撕下偽裝,對德宣戰。所以,美國這才沒受到戰爭的一點損害,但卻成了戰勝國。

威爾遜想到這,不禁麵露得意之色。剛才法國克裏·孟梭還來找他求支持票,可見他在國際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要發展美國,控製世界!”威爾遜深感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的嚴峻。

現在局麵很清楚,英國是老牌帝國,它想保持世界霸權。因此,勞合·喬治不願世界有什麼大變化。堅決要求嚴懲德國,多分戰利品,而這一點與日本一致。一想到日本,威爾遜不禁皺了皺眉頭,這個異軍突起的力量,決不可忽視,日本與美國一樣,也是個“投機商”,一戰期間,英法俄德等國忙於歐洲和近東戰爭,美國在拉美市場又抽不出身來,於是日本乘機加強了對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經濟、政治力量顯著增長。

威爾遜想到了上幾回和日本對中國的交手。

威爾遜早看出中國是塊肥肉,在1899年美就曾提出對中國“門戶開放”政策,美一直想控製中國,但日本已是嚴重威脅,所以在美對德宣戰之際,又對各中立國發出通告,要求與美國保持一致。特別要求中國要和美國一起行動,以避免戰後中國被日本控製。但美國又不希望中國直接參戰,威爾遜老奸巨猾,他不願與日本發生直接衝突,對美國造成戰爭損失。

可是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誤解了美國國務院的意圖,立即鼓動中國參戰。中國的國務總理段祺瑞,便在得到芮恩施的100萬美元財政貸款和不損害國家獨立、軍事指揮、政權行使的保證後,向德國提出了抗議,並準備與之絕交。但是當美國得知這一消息後,即電告中國政府:“即使美國、德國交戰,中國也不要參戰,應靜候美國的決策。”而後,又明確指出:“美國政府不能接受芮恩施援助中國的建議,它會使中國招致一向擔憂的大禍,而美國將無力解救。”

美國這樣的決策,用意是要讓日本無機可乘。

日本原也不希望中國參戰,怕中國參戰,以後當了戰勝國,就會向列強要求收回去一些國家權利。但它看到美國對中國參戰的態度以後,卻又一反常態,不但不反對中國參戰,還分別與英、法、俄、意等國達成秘密協定,即日本支持中國參戰,四國應允在戰後和會上支持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

日本得了這些國家的保證後,就下決心把中國從美國手裏再拉回到自己這一邊來。它的辦法就是向中國的北洋政府貸款送錢。這是它對那些軍人政權屢試不爽的妙招。

果然,段祺瑞得了日本方麵送去的500萬日元的貸款後,就下決心不顧美國的反對,要與德國絕交了。

美國方麵得知日本拉攏段祺瑞參戰的目的是在於控製中國抵製美國,便又去勸說總統黎元洪抵製參戰活動,以同日本支持的段祺瑞進行抗爭。

果然,為了要不要與德國交戰這樁事,一個總統黎元洪,自稱掌握著民眾呼聲,以國會為後盾;另一個是手裏握著兵權,可以在中國土地上呼風喚雨,半點不把民眾國會放在眼裏的段祺瑞國務總理,就開始爭執起來。

爭得不解氣,就開始動手。還沒跟別國宣戰呢,倒在自己國內先打起來。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府院之爭”,說白了也就是“美日之爭”。

二本書研究的意義

1917年5月1日,段祺瑞的國務會議決定對德宣戰,8日,眾議院審查時不予通過:黎元洪以國會未予通過為借口,拒絕在對德絕交的電稿上簽字。

段祺瑞聞訊大怒,一麵召集各省督軍進京開軍事會議,成立督軍團,威壓國會;另一方麵唆使軍警雇用流氓包圍國會,毆辱議員,脅迫通過參戰案。

黎元洪以美國為後盾,下令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而兵權在握的段祺瑞則通電全國,煽動督軍團倒黎。皖、奉、魯、豫、閩、浙、陝、直隸等8省督軍相繼宣布脫離中央“獨立”。

亂子越鬧越大。皖督張勳以調解黎、段衝突為名,帶兵進京趕走了黎元洪,解散國會,又將清帝溥儀重新扶上皇帝寶座,演出了一場複辟的鬧劇。張勳,字紹軒,前清時任奉天巡防營翼長、江南提督會辦長江防務、欽差江防大臣等;民國後任江蘇都督、長江巡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