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1 / 2)

2009年臨近歲末之時,上海大學出版社正式通過了由該社總編輯也是本書責任編輯李旭先生和策劃人大林合作申報的2010年出版選題“中國策劃家思想文庫”。不久,我跟李旭先生得以相見於他的辦公室,因為思想文庫第一輯所列的十人名單中有我一個。這是一次雙方都不覺拘束的會麵,我們相見如故。兩個來小時的談話行將結束時,李旭先生讓我當場草簽了出版合同,隨後又簽名送我一本他所主編的《毛澤東生前要讀的最後一部書——容齋隨筆》。乘此機會我向李旭推薦孔繁任先生,我覺得孔完全夠資格進入第一輯,而且他拿出書稿定會又好又快。李旭痛快的接受了我的推薦,這讓我很高興。事情完了,李旭還請我去了附近一家東北餐館吃餃子。

跟李旭相識打交道這是第一次,但其筆名“豫人”(李旭是河南人氏)因為他的一本自傳體智業專著《敢對世界說我——智利天下:李旭的點子》在我腦海裏留下烙印卻至少不止十年了。我感覺李旭是個拚命三郎,策劃、出版、寫作過上百種數千萬字圖書,他那本《容齋隨筆》更是創造了發行近百萬冊的出版奇跡,真讓人要刮目相看。所以,我對“中國策劃家思想文庫”這套叢書的出版發行前景是很看好的。

但是,我個人還是不能坦然麵對這套叢書。主要原因是出於對自己身份的一種考量:我到底算不算策劃家或策劃人呢?實話說,我最願意人家認我是個還不錯的廣告人。我曾寫過一篇《不要問我是什麼人》的文章(被收入《銷售與市場》雜誌的《策劃人實話實說》專輯),其中就有這樣一段文字:“下過鄉,做過工,攻過文學碩士學位,做過高等院校教師,任過大型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當過國內著名企業廣告顧問,也混過天馬行空的自由廣告人。這些年來,人也求我我也求人。不計人家評價,自我感覺良好,願意終身許配中國廣告,也願意新朋老友不念本人既往而獨以‘廣告人’相視相待。”可是本人的聲明對別人毫無約束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影響中國策劃的21個人》照樣把你拉了進去,廣東省某大型經濟雜誌的長篇文章專論國內“八大策劃流派”時還是要封你為“盛事行銷”流派的代表人物。盡管我不視自己為策劃人,可我還是在多次演講時講過這樣的話——“盡職盡責的新聞人喜歡這樣自豪的說:‘哪裏有新聞,哪裏就有我們!’盡心盡智的策劃人隻是輕輕的應上一聲,‘哪裏有我們,哪裏就有新聞。’”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似乎又是認了加在自己頭上的“盛事行銷流派代表人物”的說法了。結果又引得記者寫出一篇《不以“策劃家”自居的策劃人》來。我自然不會看不起“策劃人”這個稱呼,我隻是覺得“廣告人”於自己更貼切,而廣告人也有的是策劃一類事情要做,也同樣可以把一個策劃做得很漂亮。

好了,這些都是已經過去許久的事情,無需多說了。再要說的話,就說說關於本書的一點寫作思考吧。

我有一個多年的廣告人朋友,不乏創意也不乏善意。他讀過我某本新書之後特別找上門來跟我談他的感觸。他對我說,“你的書可讀性確實很強,讀來也輕鬆,但是我總覺得光有可讀性強還不行。如果單是可讀性強,人家也不一定要買,他可以借別人一本來讀讀。最好的書其實不是暢銷書,應該是長銷書、案頭書,這就還有一個必讀性的問題,也就是要加強圖書的工具書性質。”我覺得他這話很有見地。所以,出這本書的時候,我腦子裏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加強“必讀性”。別人策劃什麼活動、創作哪個廣告時也許突然就犯了疑沒了轍,若是他翻看一下本書的某個章節就能大受啟發、茅塞頓開,那該有多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