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冷戰對峙北約華約出籠 劍拔弩張美蘇爭霸歐洲(1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各國飽受戰爭創傷,元氣大傷。德國、意大利更是一片廢墟,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像一隻隻被打翻在地的猛虎,任人宰割。英國則像一隻受了重傷的雄獅,蜷伏在草叢中舔著流血的傷口,但它的眼睛還在閃著貪婪的欲火。唯有蘇聯和美國兩個巨人,仍然身強力壯。蘇聯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因為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威望,同時在東歐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勢力範圍。美國在戰爭中不但毫發未損,還撈取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成為財大氣粗的金元帝國。這兩個“二戰”期間的盟友,當今世界上兩個重量級的“拳擊手”,由於存在著無法調和的利益之爭,因而注定不能成為永久的朋友。隨著“熱戰”的結束,他們又拉起隊伍開始了漫長的“冷戰”。

“冷戰”一詞最早出現在1946年初,美國政論家赫伯特·斯沃普為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起草了一篇演說稿,稱“美國正處在冷戰方酣之時”,首先使用了“冷戰”一詞。顧名思義,“冷戰”是與真刀真槍的熱戰相對而言,它是指對立雙方除了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

最早向杜魯門政府提出“冷戰”政策建議的人是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參讚喬治·凱南。此人出身微賤,有點小才,但長期鬱鬱不得誌。為了討好美國當局,曾寫過許多有關蘇聯政局的捕風捉影的報告,但可信度極低。例如,他僅僅根據斯大林一個多月不在莫斯科公開露麵,使武斷地作出斯大林的權威受到巨大挑戰甚至可能被趕下台的結論,被美國國務卿貝思納斯斥之為“一派胡言”。

但這位老兄麵對挫折,毫不灰心,仍然在尋找機會表現自己。一次,凱南在百無聊賴中隨手打開了收音機,斯大林1946年2月9日的講話,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認為,斯大林的這個講話,集中地反映了蘇聯的對美政策。於是心血來潮,奮筆疾書,寫下了他對蘇聯的看法。文中說:“蘇聯的政權是不通情達理的,但對武力的邏輯卻是高度敏感的,好像一輛開足發條的玩具汽車,隻有遇到無法對抗的力量才會停下來。美國必須以實力遏製蘇聯。”

凱南這通宏論,正中杜魯門的心思。恰在這時,美國國務院指示美駐蘇使館上報對蘇聯的看法,已成為美駐蘇使館臨時代辦的凱南,馬上組織材料班子,在他以前宏論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和發揮,寫出了洋洋8000字的長篇電報,由他簽發發往華盛頓。

凱南的長篇電報,其中心思想是,美蘇兩國的國家實力因戰爭勝利迅猛增強,國際地位已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從而確立了美蘇在世界上的“兩極”地位。麵對強大的蘇聯,美國應對其實行遏製政策。

這個長篇電報,受到華盛頓的重視,杜魯門等極其欣賞凱南的這篇傑作,將其作為美國冷戰政策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並以此為基礎產生了冷戰的宣言書—“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老謀深算,鑒於當時不甚明朗的國際形勢,他一時還不敢貿然公開發表反蘇的“杜魯門主義”,便想請一位大名鼎鼎而又身居要位的人放出試探性氣球,看看國際社會的反應,然後再選擇適當時機拋出他的“杜魯門主義”。經過深思熟慮,他選中了丘吉爾。

丘吉爾在“二戰”中出任英國首相,與斯大林、羅斯福一起被稱為反法西斯三巨頭,他為戰勝德意日法西斯立下赫赫大功,在全世界享有很高威望。不幸的是,這位反法西斯英雄,在英國戰後舉行的大選中,出人預料地遭到慘敗,失去了英國首相的寶座。此時,他正以平民身份在美國遊曆。杜魯門就把丘吉爾請進白宮將發表冷戰講話的意圖透給丘吉爾。丘吉爾的反蘇情緒由來已久,兩人一拍即合。於是,他爽快地答應,願以布衣身份發表驚世之說。

杜魯門喜出望外,親自陪同丘吉爾乘火車前往他的故鄉密蘇裏州富爾頓。

來到富爾頓,杜魯門陪丘吉爾住進富爾頓最豪華的飯店,盛情招待。他深知丘吉爾一生離不開三樣東西:醇酒、美女、雪茄,便把美女找來由他挑選,但卻找不到一杯美酒,頗使這位“酒仙”鬱鬱不快。原來,富爾頓是個禁酒城市,當然無酒可買。

杜魯門急忙下令美國軍用飛機從附近城市空運美酒,討丘吉爾的歡心。

為了照顧好這位下台首相,杜魯門還把他的孫子請來,問他祖父還有什麼嗜好,他的孫子向杜魯門透露了這樣一個小秘密:“我爺爺有抽雪茄的癖好,據說是觸景生情形成的,據稱是爺爺在瞥見古巴女人撩起裙子,在大腿內側卷煙葉製成雪茄的情境後,才開始抽雪茄的。”於是,杜魯門投其所好,特意派人購買最好的雪茄,供丘吉爾享用。

1946年3月5日,杜魯門陪著酒足飯飽的丘吉爾步入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講演廳。偌大的講演廳人頭攢動,座無虛席,丘吉爾在一片掌聲和歡呼聲中發表了題為《和平的中流砥柱》的演講。這就是戰後曆史上著名的“富爾頓演說”。在場的聽眾約有3000餘人。由於電台進行了轉播,據說成千上萬的美英聽眾也在收音機旁聆聽了他的講演。丘吉爾針對隨著“伊朗危機”“原子間諜案”等事件而出現的美蘇之間的緊張局勢,發表了他的看法。他恭維美國“此刻正高踞於世界權力的頂峰”,“擁有最大的力量”,“對未來負有令人敬畏的責任”,建議“英語世界”和“英語民族聯合”,建立“以英聯邦帝國為一方和以美利堅合眾國為另一方的特殊關係”。隨即又把話鋒一轉,聲稱:“不久剛被盟國的勝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經籠罩上陰影”,“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亞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麵,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他極富煽動性的說,“如果英語民族聯邦和美國合在一起,並在海洋、天空、科學和工業領域中進行世界範圍的合作,則在力量對比關係上將存在不可動搖的優勢。”丘吉爾的演講實際是呼籲美英建立反共軍事同盟,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鐵幕”後的國家。

丘吉爾的演講,在世界各國引起強烈的反響。美國政府暗中喝彩,認為丘吉爾直言不諱地說出了杜魯門一直憋在心裏、想說而又不敢說和不便說的話。而英美輿論對此則反應不一,毀譽不齊:有的表示同情和支持,有的認為其言詞太過火,也有的指責他想把世界引入新的戰爭中去。反應最強烈的則是蘇聯,3月13日,斯大林針對丘吉爾的演說,對《真理報》記者表示,“富爾頓演說”是個危險的行動,其目的是要在盟國中散布不和,丘吉爾的方針是進行戰爭的方針。蘇聯《真理報》就此發表了題為《丘吉爾玩弄刀槍挑起反蘇戰爭》的社論。許多亞非國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抨擊了丘吉爾的這篇演說。

“富爾頓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標誌著戰時的盟友已成為彼此激烈競爭和對抗的對手。

東西方“冷戰”首先在土耳其問題上爆發。由於土耳其位於歐亞大陸交接之處,其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扼黑海與地中海之咽喉,曆來是大國角逐之地。1923年凱末爾革命取得勝利後,蘇聯和土耳其關係一度出現良好發展的勢頭。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不僅在大國之間搞平衡,而且隨著戰局的發展,其親德反蘇的傾向日益顯露,迫使蘇聯屯兵土蘇邊境,以防止土軍突然進攻蘇高加索地區。這期間,盟國希望土耳其能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種種努力,均一一受挫。當蘇軍在蘇德戰場上節節取勝,美英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德國敗局已定時,1944年7月15日,斯大林便明確表示:“逃避同德國進行戰爭的土耳其在解決戰後的事務中,將自然沒有資格提出對特殊權利的要求。”雖然8月2日,土宣布與德斷交,1945年2月4日又先後對德日宣戰,但為時已晚,已改變不了蘇聯準備在戰後對其懲罰的決心。

1945年3月19日,蘇聯照會土耳其,單方麵宣布廢除1925年訂立的《蘇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條約》。此舉引起土耳其政府的極大驚慌,經商討後即於4月4日對蘇複照,表示願意認真研究與蘇簽訂一項新約。然而,6月7日蘇外長莫洛托夫在召見土駐蘇大使夏帕爾時,提出了蘇聯方麵簽訂新約的4項條件。這就是:把土耳其東部卡爾斯、阿爾達漢地區交還蘇聯;允許蘇聯參加對海峽地區的監管,蘇聯在海峽地區擁有建立海軍基地的權利;修改《蒙特勒海峽公約》;土耳其應調整與保加利亞的邊界。

蘇聯的條件是相當苛刻的。卡爾斯和阿爾達漢原係土耳其帝國領土,19世紀時割讓與沙俄,1921年蘇與土訂立的《蘇土條約》及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3個蘇維埃共和國與土耳其訂立的《卡爾斯條約》中已明確解決了該兩地的歸屬問題,蘇聯此時翻出曆史舊賬,顯然有懲罰土耳其之意。至於監管海峽與在海峽建立海軍基地的要求,則更侵犯了土耳其的切身利益。因而土政府斷然拒絕了蘇方的要求,此後雙方均開動宣傳機器,相互進行攻擊。蘇聯直接支持土耳其境內的民族分離主義分子進行反政府的活動,而土耳其方麵則由傳統上的恐俄情緒轉為激烈的反蘇情緒,兩國關係日趨惡化。

蘇土反目,英美不僅幸災樂禍,而且公開支持土耳其。針對6月7日蘇聯對土耳其的照會,美國在11月2日就修改《蒙特勒海峽公約》闡明了自己的立場。其要點為:海峽應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國家的商船都開放;在任何時候對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都開放;除非得到黑海沿岸國或聯合國的允許,否則海峽在任何時候都不得對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開放。英國立即對美國的立場表示讚同,土耳其也認為原則上可以接受作為談判的條件。

然而蘇聯卻不買英美的賬,於1946年8月8日再次照會土耳其、美國和英國,重申共管海峽和在海峽地區建立海軍基地的要求。此後又以軍事演習為由,在蘇土邊界集結重兵,試圖迫使土耳其就範。蘇聯的舉動,引起美英諸國的強烈反應,土耳其政府發出求援的請求。美國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分別進行緊急磋商,並就此向杜魯門提出了備忘錄。一致認為,蘇聯的意圖在於控製土耳其,而“土耳其本身是東地中海和中東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如果蘇聯一旦得手,則美國必將難以阻止蘇聯勢力向近中東地區滲透。經與英國磋商,美英兩國決定采取強硬立場,共同支持土耳其抵製蘇聯的要求;美國軍方還建議政府允許土耳其購買美國軍火,對土進行軍事技術援助。8月19日,美國對蘇聯發出照會,重申1945年11月2日照會的立場,並提出,美國堅決認為土耳其應是海峽防禦的主要承擔者,任何對海峽的攻擊都將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過問。8月21日,英國也發出了一份類似的照會。美英的態度無疑撐起了土耳其的腰杆,8月22日,土耳其拒絕了蘇聯所提出的有關海峽的要求。9月,美國派遣“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率7艘戰艦組成特遣艦隊駛入東地中海水域,以示對土耳其的聲援,隨即又向土耳其提供了2500萬美元的貸款,用於土耳其軍隊的裝備建設。

由於美英的強硬態度,蘇聯對土耳其的打壓被頂了回去。

蘇土之間的這場危機,不僅影響了兩國關係的發展,而且使美國趁機將手伸入這一地區,不僅使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土耳其的頭號“保護者”,而且在東西方“冷戰”局麵最終形成時,把土耳其納入遏製蘇聯的全球戰略之中,使它成為“巴格達條約組織”和北約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