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自1950年6月25日開戰以來,經過交戰雙方5次大的較量,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中朝聯軍形成了相持局麵。眼下這種欲勝不能、欲罷不得的局麵如何是好?杜魯門苦思冥想,不得良策,無奈之下,隻好又打以談判結束戰爭的主意。
其實,動談判的心思,美國已不是第一次了。每當它們在戰場失利之後,都打過這方麵的主意。早在第2次戰役美軍遭到慘敗,杜魯門麵對國內對朝鮮戰爭的一片反對聲,隻得命令麥克阿瑟把戰爭限製在朝鮮境內,又通過英法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要求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軍事行動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備戰,卷土重來。為此,便打著“先停火、後談判”的幌子,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成立所謂“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讓五屆聯大主席安迪讓和印度、加拿大代表出麵,要求立即停火。杜魯門自以為這一手很高明,認為中朝定會上他“假和談、真備戰”的圈套。結果,中國外長周恩來於1950年12月22日發表的聲明,給他潑了一頭冷水。
中國政府的聲明無情地揭露了美國玩弄的停火陰謀,指出現在停火,美國就可以取得喘息時間,準備再戰,至少可以保持現有侵略陣地,準備再向前進犯。並鄭重聲明,凡是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代表參加和同意而被聯合國通過的一切決議,中國政府都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因而不準備與“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接觸。
為了教訓美國人,誌願軍又馬不停蹄地進行了第3次戰役,杜魯門被打痛了,決心發動大規模反撲,但在兵力未調整部署好之前,又玩弄外交欺騙伎倆,操縱聯合國政治委員會於1951年1月11日通過了“聯合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報告,先安排停火,再建立統一的朝鮮政府和撤退外國軍隊,最後由英美蘇中四國代表討論遠東問題,解決台灣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中國政府認真研究了這一問題,於1951年1月17日提出建議:在中國舉行由中、美、蘇、英、法、印度、埃及參加的7國會議解決朝鮮問題。而美國這時已作好再戰的準備,斷然否決了中國的正確主張。戰火繼續在朝鮮半島燃燒。
中美在朝鮮戰場上經過5個回合的較量之後,杜魯門才知道不可能在軍事上戰勝中朝聯軍,被迫重打談判的主意,他先後兩次找蘇聯官員,請求促成中美和談。杜魯門先後要國務卿艾奇遜等人向駐柏林的蘇聯管製委員會主席的政治顧問弗拉基米爾·西蒙諾夫和蘇聯駐聯合國正副代表馬立克、西門·查拉普金進行試探,但都毫無反應。萬般無奈之際,最後隻好讓與馬立克有交情的美國國務院顧問,政策委員會主席喬治·凱南直接去見馬立克。凱南開始時還支支吾吾兜圈子,馬立克早知其意,故意不向正題上引,逼得凱南隻好講出老實話:“美國準備與聯合國或在任何一個委員會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與中國共產黨會麵,討論結束朝鮮戰爭問題。”馬立克斷定凱南提出的問題肯定有白宮的意圖,便追問道:“是恢複朝鮮戰爭前的狀態嗎?”凱南答道:“是的,各自回到戰前的位置。”馬立克馬上提出,他認為最重要的條件是,“一切外國軍隊應立即從朝鮮撤離。”凱南卻說:“立即撤退一切外國軍隊的問題是沒有商量餘地的,但將來可以進行從朝鮮逐步撤退外國軍隊的討論。”馬立克步步緊逼說:“朝鮮問題是同整個遠東問題聯係在一起的,美國的政策造成了一係列嚴重後果,它不隻是朝鮮問題,還有對日和約問題、台灣問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等等,都是必須解決的。”凱南被逼無奈,道出了美國的真實態度:“考慮到美國在日本和遠東的一般利益,出於安全的考慮,美國不能容忍朝鮮落在美國敵對力量的手中,同樣不能同意整個國家落在共產黨手中。”馬立克聞聽此言,露出不悅之色。凱南見此趕緊打圓場說:“在朝鮮停止軍事行動的問題應作為一個單獨問題來解決,與其他更廣泛的遠東問題無關……關於台灣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目前不可能談及,包括朝鮮前途問題在內,準備以後討論。”在凱南與馬立克進行試探性對話不久,蘇聯於1951年6月23日由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部舉辦的《和平的代價》的廣播節目中以發表演說的形式提出了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朝鮮的武裝衝突—目前最尖銳的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意願。蘇聯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為了確保朝鮮的和平,這個代價不算太高。”對此,中國政府給予了回應。《人民日報》在題為《朝鮮戰爭一年》的社論中指出:“毫無疑問,作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個步驟,馬立克的提議是公平而合理的。”同一天,杜魯門在田納西州土拉霍馬發表演講,表示同意馬立克的建議,聲稱願意參加和平解決朝鮮戰爭的談判。
中美談判的大門終於敞開了,杜魯門在確認蘇聯的態度準確無誤後,電令侵朝“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發表以下聲明:“本人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資格,奉命與貴軍談判。因為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次停戰會議,以停止朝鮮的一切敵對行為及武裝行動,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獲得貴方對本文的答複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這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貴方代表會晤。我更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陸軍中將李奇微。”
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類似麥克阿瑟的胡作非為事件,杜魯門指示參謀長聯席會議向李奇微下達了嚴格的訓令,指示他將敵我雙方的請求“嚴格限於軍事問題”。訓令發出後,杜魯門仍不放心,又指示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說:“你告訴李奇微,在談判立場上要極其謹慎小心,除非對方不接受我們的最低限度條件,否則不得讓談判破裂。”
中朝方麵做出了積極反應,於7月1日通過北京和平壤電台向美方答複如下:“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將軍:你在6月30日發表的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1951年7月10日,舉世矚目的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舉行。
談判前,毛澤東縱觀全局,預見到美國人不會善罷甘休,老實認輸,還會有新的反撲。因而適時製定了雙管齊下、打談結合、以打促談的戰略:“充分準備持久作戰,爭取以和談結束戰爭。”彭德懷堅決貫徹毛澤東的指示,號令三軍“打的堅決打,談的堅決談”。同時中朝方麵協調立場,製定出談判的基本方針:堅持以三八線為界實行停火,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在鬥爭策略上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以極大的耐心進行談判,充分利用談判揭露敵人,使對方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同樣得不到。
開城,從公元918年到1392年一直是高麗王朝的首都,原稱開京,即開國都城的意思,它距漢城不足100公裏,人口不足30萬。在它的西北約2公裏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來鳳莊,莊上有一個富有家庭的宅第。它坐北朝南,過廳後麵是寬敞的3間正廳,弧形房瓦蓋頂,其他幾間已被炸毀,院內有一個用石塊砌成的花壇,其間一棵古鬆造型頗為奇特,可惜由於戰爭的襲擾,除了古鬆之外,再沒有什麼花草奇木可供欣賞了。但這家因戰爭出逃的房子主人做夢也不會想到,這裏曾遭戰爭破壞,現在又成為戰爭的和談之地。
朝中方麵談判首席代表為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大將,誌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和參謀長解方及朝鮮人民軍的李相朝、張平山。“聯合國軍”方麵談判首席代表為美國陸軍中將特納·喬埃,南朝鮮的白善燁及“聯合國軍”的霍治、克雷奇和伯克。
會談一開始,美方首先在新聞記者采訪問題上作文章,接著又提出所謂在談判地區建立中立區的建議。為了掃除在一些枝節問題上毫無意義的爭論,使和談及時順利進行,朝中代表經研究後由金日成、彭德懷複函李奇微,同意他提出的建立中立區的建議。並指出,“為了不因記者問題這種小事而使談判陷於停頓和破裂,我們同意你的建議,即將貴方新聞記者20人作為你的代表團工作人員的一部分。我們已命令我方代表團在這個問題上也給貴方以便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討論議程時,會談雙方圍繞著撤退外國軍隊應否列入議程問題展開了為期一周的激烈爭論。為了表示談判的誠意,不使停戰談判一開始就在談判議程上擱淺,朝中方麵從和平的願望出發,經過協商,同意將這一問題留待停戰實現後另一次會議去解決。經過討價還價,雙方終於於7月26日達成如下協議:一、通過議程;二、作為在朝鮮停止敵對行動的基本條件,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區;三、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包括監督休戰條款實施機構的組成、權力與職責;四、關於俘虜的安排問題;五、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和平談判舉步維艱。當談判進入第2項議程時,又在軍事分界線問題上出現“卡殼”。朝中方麵主張,以三八線劃分軍事分界線,雙方從三八線後撤10公裏以建立非軍事區。美方堅決主張將軍事分界線劃在誌願軍和人民軍陣地後方數十公裏處,企圖不費一槍一彈輕易把1.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攫取到手。為此,他們荒謬地提出所謂“海空優勢補償論”,為自己的無理主張辯解。他們認為,依據戰場實際,除了有地麵戰線之外,還有海空戰線。而“聯合國軍”握有海空優勢,空中戰線向北達鴨綠江上空,海軍也控製著整個環朝鮮海岸。從“三八線”畫線,你們便從中得到很大好處。因此,“聯合國軍”的海空優勢必須在地麵戰線上得到補償。對此,朝中首席代表南日大將針鋒相對地反駁說:凡是有一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軍事力量是各種力量的總和,而陸軍在戰爭中起決定作用。你們一個軍種在戰場上所取得的地位,必須依靠其他軍種的配合。“聯合國軍”在陸地上的戰線集中反映了海陸空軍全部的軍事效能,如果沒有海、空軍的配合你們的地麵部隊早已被趕出朝鮮半島。你們也承認,在地麵部隊方麵我軍占優勢,如果你們的海空優勢需要補償,那麼請問,我們的地麵部隊的優勢要不要補償?南日大將的義正詞嚴駁得美方代表啞口無言。被逼無奈,他們就在談判中來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用“靜坐”的方式與我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