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日本海上自衛隊越來越重視島嶼爭奪作戰,艦艇建設更加向大型化、高水平裝備發展。據統計,截至1999年9月,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作戰艦艇在數量上比10年前減少了23艘,但噸位卻增加近7萬噸,而且還在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這一切,都使日本的“海上自衛隊”成了世界各國不可小視的海上軍事力量。
7.正在崛起的中國海軍
新中國的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海軍得到了快速發展,其裝備也不斷走向現代化。1997年2月,中國海軍2支艦艇編隊同時走出國門,走向遠洋,先後出訪美洲4國和東南亞3國,總航程達3萬多海裏,2支遠航艦艇編隊的“領頭雁”就是素有“中華第一艦”美稱的新型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號(112)及其姐妹艦“青島”號(113)。
“哈爾濱”號和“青島”號是中國海軍第二代導彈驅逐艦,屬“旅滬”級,是目前中國海軍最新、最先進的驅逐艦。
1994年,“旅滬”級導彈驅逐艦首艦“哈爾濱”號建成服役。該艦滿載排水量達4200噸,采用了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航速31節,續航力可達5000海裏。裝備了“鷹擊-1”反艦導彈和“海響尾蛇”艦對空導彈,並裝有2架艦載直升機。
此外,國際上流行的隱身技術在該級艦上也得到了應用,使該級艦的隱蔽性、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為了充分發揮各種先進武器裝備的效能,中國海軍該級艦還裝備了能將10多個武器係統連成一體的作戰指揮中心。作戰係統能做到早期預警、適時判斷、集中指揮、分散控製、快速反應、軟硬武器綜合使用。
中國海軍的常規潛艇也早已由購買階段、仿製階段而進入了自行研製並全部采用國產材料及設備的階段,現已開始全麵向現代化邁進。
自20世紀80年代起,為增加常規潛艇的攻擊作戰能力,中國海軍潛艇逐步裝備了反艦導彈,並且出現了裝載戰略導彈的常規潛艇。其中R級巡航導彈潛艇是在原R級魚雷潛艇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為適應裝載巡航導彈的需要,該級艇的排放量有較大增加,水麵排水量為1650噸,水下排水量為2100噸,該級艇除裝備6枚“鷹擊-1”反艦巡航導彈外,還有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在必要時可由20枚水雷代替魚雷。在此之後,隨著中國戰略導彈的研製成功,中國海軍又研製和建造出了自己的G級戰略導彈常規潛艇。該級艇水下排水量2950噸,武器裝備除2枚潛射彈道導彈外,還裝有10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當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導彈化、核能化已成為世界海軍裝備發展的趨勢。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核潛艇就進行了多次遠航訓練。中國核潛艇的首次遠航訓練,是由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1號”進行的。1985年冬,中國海軍“長征3號”核潛艇又一次進行遠洋航行訓練。在這次遠航中,該艇進行了深海最大自給力的試驗。在長達數月之久的深海航行中,該艇穿峽穀、走暗流,打破了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最大自給力84天的紀錄,充分顯示出中國核潛艇良好的機動性、隱蔽性、適航性和動力係統運行穩定可靠。
目前,中國海軍成功地掌握了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技術。1982年10月12日,中國潛艇在北海海域圓形海區成功地發射了運載火箭,從此,中國成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潛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