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人類的戰爭史中可以看出,登陸作戰是一種古老的作戰方式。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種作戰方式由於英法聯軍在土耳其的失敗,而遇到重大挫折,軍事家們由此斷定,對敵國發起登陸作戰是不會成功的。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德國便使用登陸作戰的方式,於1940年4月9日在挪威登陸成功。隨著戰爭的發展,參戰各國都組織過不同規模的登陸作戰,對登陸作戰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一些戰例甚至成為戰後世界各國海軍研究登陸作戰的範例。
1.不受歡迎的作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登陸作戰是沿著一條摸索、總結和提高的軌跡向前發展的。1940年7月,希特勒被迫放棄對英國實施“海獅”計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海軍沒有自己的登陸艦,既不能保護13個師進行海上運輸,又不能保證對登陸的補給。這就表明,登陸作戰離開了海軍兵力的運輸、補給和掩護將寸步難行。戰爭要求海軍以更大的規模和熱情對待不斷出現的登陸作戰,這對於各國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而且,大多數的國家並不情願實施登陸作戰。可以這樣說,二戰中的各國海軍是在十分被動的情況下進行海上登陸作戰的。而從作戰的實際效果看,軸心國海軍實施的登陸作戰次數較少,規模較小,對二戰戰局的影響和登陸作戰理論發展的影響均不大。而盟國海軍由於比較頻繁地實施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登陸作戰,而且集中地表現為規模較大,登陸作戰所達成的多半是戰役甚至是戰略目的,因而盟國海軍所實施的登陸作戰對二戰各海戰場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有時甚至對整個二戰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登陸作戰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單一的海軍實施作戰行動或海軍兵力遣送陸軍上岸的行動,發展為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這也是二戰期間登陸作戰最顯著的特征。由此,也帶來了登陸作戰理論指導上的諸多變化。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登陸作戰還為後人在其他很多方麵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如正確選擇登陸地域;隱蔽企圖、嚴密偽裝;進行周密的偵察,準確掌握登陸地區的敵情、地形、氣象、水文情況等等。所有這些極大地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登陸作戰理論的發展。戰後,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登陸作戰的經驗和教訓,並據此製定了新的登陸作戰條令。迄今為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關登陸作戰的基本原則並無重大變化。當然,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當前及未來登陸作戰在登陸的方法、能力等方麵一定會有很大變革,特別是登陸作戰的立體戰性質已大大加強。但這些,並不妨礙我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吸取登陸作戰的普遍指導規律。
2.北非登陸戰
1942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中海海戰已經進行到收尾階段,美、英聯合參謀長召開聯席會議,準備在北非登陸,奪取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法屬西非等地,將隆美爾的部隊置於英軍夾擊中,進一步減輕德國和意大利軍隊對馬耳他島的壓力,恢複英國對地中海的製海權,殲滅非洲大陸上的意德軍隊。
當時(即1942年11月以前),法國維希政府在北非的軍隊達20萬人,飛機約500架。在北非各港還有法國艦隊的大量兵力(4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約40艘驅逐艦、20多艘潛艇及其他艦艇)。但法軍不願站在德國一邊作戰,因此,法軍對盟國並沒有構成實質上的嚴重威脅。正是在這種錯綜複雜的背景下,一場登陸戰中的經典之役——北非登陸戰打響了。
當時,盟軍計劃在北非登陸作戰中使用的兵力共10.7萬人,分別編成東、中、西三個特混艦隊。東部特混艦隊由英國海軍少將巴勒指揮,他們從英國輸送了2.3萬英軍和1萬美軍到達阿爾及爾方向實施登陸作戰,海軍兵力有旗艦一艘、航空母艦兩艘、輕巡洋艦3艘、防空艦3艘、驅逐艦13艘、艦隊掃雷艦6艘和護航炮艦3艘、護衛艦6艘、掃雷艦6艘、拖船8艘、潛艇3艘、登陸艦艇25艘,補給船16艘;中部特混艦隊將在英國海軍的支援下,從英國本土輸送3.9萬美軍抵達地中海的奧蘭地區實施登陸作戰,由英國海軍少將特魯布裏奇指揮。海軍兵力有英軍戰列艦一艘、護航航空母艦兩艘、防空艦3艘、驅逐艦13艘、掃雷艦8艘、護航炮艦6艘、拖船8艘、潛艇兩艘、登陸艦29艘、補給艦28艘;西部特混艦隊即美國第34特混艦隊,他們將直接從美國本土輸送3.5萬人抵達法屬摩洛哥的麥赫迪亞、費達拉和薩菲一線實施突擊上陸,主要目標是攻占卡薩布蘭卡。特混艦隊由美國海軍少將休伊特指揮,登陸兵則由鼎鼎大名的美國陸軍少將巴頓指揮。海軍兵力有一艘航空母艦“突擊者”號、護航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兩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38艘、潛艇4艘、運輸船23艘、補給艦8艘、油船5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