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1 / 3)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一個落第的才子張繼,離開寄托著他的希望和夢想的長安,回到故鄉去。一路上的情形,可能與蘇秦“去秦而歸”多少有些相似。當他經過姑蘇城的時候,夜泊於楓橋附近的客船中,月兒漸漸西沉,烏啼長一聲、短一聲地響起,滿眼的江楓漁火,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這時,猛然聽到寒山寺的鍾聲悠悠,在這霜滿天的夜半,格外蒼涼。他披衣夜起,就著昏黃的燈光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

正是落第的“愁”成就了張繼。試問,自隋至清,有多少進士、多少狀元都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而杜甫、李商隱、陸遊、蒲鬆齡們卻從科舉場的失敗走向另一種輝煌,誰不記得他們,傳揚他們不朽的華章呢?

而張繼,也成就了寒山寺。

寒山寺在南朝就有了,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時詩僧寒山、拾得住持於此,就改稱寒山寺了。當時的寒山寺是怎樣的規模形製,因寺毀而無人知曉,那口寫進張繼詩中的鍾也不存在了,明代重鑄過,也不知去向,但康有為言之鑿鑿地說“唐人鍾已為日人取去”。日本人竟認同了康氏之說,就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重修寺廟重鑄大鍾的同時,日本也鑄成一對青銅奶頭姐妹鍾,一口懸於日本館山寺,另一口送到寒山寺,懸於大雄寶殿內。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還親自撰寫了銘文和銘詩刻於鍾上。其銘詩雲:“姑蘇非異域,有路傳鍾聲。勿說盛衰跡,法燈滅又明。”

千年一瞬,今天的寒山寺已非常氣派,披金掛彩的塑像以嶄新的姿態接受從四麵八方慕名而來的中國人、外國人。鍾樓也已修複,二層,八角,據說是唐代的樣式。那落魄的張繼早已從江楓漁火的濃愁中走出來,線描石刻的寒山、拾得仍舊笑嗬嗬地打量著遊人,清鍾和日鍾交相輝映的聲音一定比張繼聽到的響亮。但我們能從凡俗的愁中走出來嗎?我們能超越滾滾紅塵,以寧靜、平和的心去聽夜半鍾聲,去吟誦《楓橋夜泊》嗎?

76.天下第一刹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言說少林寺都是困難的。

少林寺的曆史過於悠久,它剛剛過了1500歲的生日。它準確的始建年代是北魏太和十九年(495)。1500多年中,少林寺蘊藏了太多的故事,可歌可泣、可圈可點。

印度高僧達摩東渡中土,因與梁武帝不契,折葦航江,北上少林,於石洞中麵壁九年,凝鑄壁觀,靜心坐禪,餐草飲泉,苦修漸進,畢一生之功終成正果,以“二入四行”之說,教外別傳,開中國禪宗之先河,衣缽所傳,一花五葉。

李世民征討王世充被圍,曇宗、誌堅等十三棍僧挺身而出,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嗣後,唐太宗特許少林寺和尚訓練僧兵,並可開殺戒,吃酒肉。《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至今仍屹立寺中。

軍閥石友三一把大火,少林寺幾成灰燼。

一個少年走到少林寺的山門前昏倒了,得寺中和尚相救並授以武功,終於手刃仇家,最後剃度為僧。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電影《少林寺》的情節,那主角就是當時的武術全能五連冠後來名滿天下的一代武星李連傑。少林寺催生了《少林寺》,《少林寺》拉開了少林寺中興的序幕。

如今的少林寺僧人用上了手機、電腦,聽著MP3,住持還有專車;少林武術代表團多次出訪國外,名膺天下;少林武術學校鱗次櫛比,海內外遊人蜂擁而至;少林官方網站已經建立,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落選,但後續工作正在展開……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學絕天下。

當年達摩老祖少林麵壁,為解除困倦疲乏,防止野獸侵擾,強身健體,自創“活身法”。其後他又模仿鳥獸、蟲魚飛翔騰挪、奔縱跳躍之姿,創製了動靜結合、剛柔並濟的“羅漢十八手”。後來經曆代長期演練,發展、充實、改善為七十二手、一百七十三手。又有刀、劍、棍、鏈等各種器械的武功,共計百餘種。少林寺武僧習武自唐已成風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苦學勤修,大師輩出。至今,在千佛殿內磚地上還保存著20多個直徑約4.5厘米的窪坑,呈一條線狀,這是武僧們練功時留下的印記。那虎虎生風的步法、聲如洪鍾的吼鳴,頓時活靈活現。千佛殿東側的白衣殿的三麵牆上,長約20米的少林拳譜壁畫將少林寺武僧練拳習武的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

2002年,我第二次朝拜少林寺時,親眼見證了少林寺僧清晨習武的情景,沒有武俠小說中渲染的神秘,比想象的更真實。其實,哪一種武功不是苦練出來的呢?

少林武學,獨步天下;強身健體,匡扶正義,少林寺才贏得天下敬仰。

少林寺山門不大,青階、紅牆、灰瓦,簷下懸著黑底金字的“少林寺”匾額,據說是康熙的手筆。字雖規整,但總覺得與武學絕天下的少林寺不般配,缺少一種剛的力度和綿的韻致。門前有鬆柏數株,不古;把門的石獅也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