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中國東北:蘇軍殲滅關東軍(1 / 3)

俄國與日本的緊張關係由來已久。俄日矛盾是圍繞著對中國東北的爭奪而產生並日趨劇烈的。20世紀初期,圍繞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權益,俄國與日本打了場日俄戰爭。日本距離中國東北不遠,俄國與中國東北雖然在地理上相鄰,但在西伯利亞大鐵路沒有完工前,俄國向中國東北運兵相當困難。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軍奪取了沙俄海軍經營既久的旅順口,全世界最大的國家被小小的東洋島國打敗,在俄國人心裏留下了無以消除的疤痕。

一戰中,俄國是協約國骨幹國家,十月革命後,列寧宣布俄國退出戰爭,與協約國徹底鬧翻了。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的1918年春,由於“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事件”,十幾個協約國聯合武裝幹涉蘇俄。日本政府趁火打劫,參加了1919年秋冬反對蘇維埃俄國的“十四國遠征”,出兵海參崴,強占俄遠東沿海地區。十四國遠征中,其他國家僅出兵幾百人到千把人,表明本國對蘇俄政權的立場,而日本居然出兵上萬人。

十四國遠征中的十三國,俄國人很快就忘了,但是卻沒有忘記日本,一直想找個機會報複。二戰前,蘇聯是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帝國主義和法西斯勢力攻擊的主要目標。蘇聯力圖在帝國主義的夾縫中生存,有時不得不采取相當現實的做法,甚至不惜傷害到中國的利益。

“九一八”事變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致函日本駐蘇大使廣田,聲明蘇聯對中日衝突奉行“嚴格的不幹涉政策”。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後,蘇聯走得更遠了,承認“滿洲國”對中東鐵路的主權,而且與偽滿洲國建立領事級關係,事實上承認日本人製造的傀儡政權。

另一方麵,為拖住日本軍事力量,蘇聯一直在秘密支持中國抗日。1932年12月,中蘇兩國恢複中斷達3年之久的大使級外交關係。1935年下半年起,蘇聯開始同國民政府就聯合抗日的問題舉行實質性談判。1936年春,蘇聯政府要求與中國政府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抵抗日本的侵略。西安事變後,蘇聯政府拋棄暗中對張學良、楊虎城的支持,轉而斥責張學良與楊虎城扣押蔣介石的做法,力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展開積極外交,尋求各國援助。西方國家不願意引火燒身。美英等國舉棋不定時,蘇聯向中國伸出了援手。

1937年4月,蘇聯駐華大使波戈莫洛夫通知國民政府,蘇聯已決定向中國出售飛機和坦克,並且提供5000萬美元的貸款。中國方麵沒有回音,“七七”事變後,8月21日,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此後,蘇聯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並且派遣軍事專家和誌願航空隊參加抗日戰爭。1937年10月,從阿拉木圖經蘭州到漢口的國際航線通航。當月的下旬,第一批蘇聯誌願航空隊到華,共有空、地勤人員254名,組成以基達林斯基領導的轟炸機聯隊和庫爾丘莫夫為首的戰鬥機聯隊。戰鬥機聯隊途經涼州時,庫爾丘莫夫不幸因飛機失事殉職,普羅科菲耶夫接替指揮戰鬥機聯隊。

此後,蘇聯誌願航空隊的兵力不斷擴充,最高峰時,達到戰鬥機、轟炸機各4個聯隊。蘇聯誌願航空隊的成員采取輪換形式,先後在華參戰的有2000多人,像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波雷寧、特霍爾、赫留金、布拉戈維申斯基等著名空軍將領都曾來華與日軍作戰。

中國空軍勢單力薄,僅有的少量飛機在淞滬會戰中幾乎拚光了,急需得到補充。中國向歐美國家訂購了363架作戰飛機。但到1938年4月,僅得到85架,其中有13架尚未完成裝配。在關鍵時刻,蘇聯的大批作戰飛機源源不斷運進中國,可謂雪中送炭。到了1938年2月,蘇聯共出售中國作戰飛機232架,折合2254萬美元。其中戰鬥機156架,輕轟炸機62架,重轟炸機6架,教練機8架。在同一個月,由於蘇聯的援助,中國空軍總共有作戰飛機390架。其中驅逐機230架,轟炸機160架。

在1938年至1940年間,蘇聯向中國提供2.5億美元低息貸款,中國利用蘇聯信用借款購賣的主要軍火物資為:各類飛機904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24輛,各類大炮1190門,輕重機關槍9720挺,步槍50000支,步槍子彈16700多萬發,機槍子彈1700多萬發,炸彈31100顆,炮彈187萬多發及飛機發動機及全套備用零件,汽油等軍火物資。蘇聯還幫助中國建立了航空物資供應站、飛機修配廠和航校、訓練基地,以輪換方式分批派遣軍事顧問,連同各種空、地勤技術人員,計5000餘人。他們積極訓練中國飛行員和地勤人員,雪中送炭,使得淞滬會戰中拚光的中國空軍起死回生。

抗戰期間,蘇聯派出軍事顧問300餘人,在國民政府的各級軍事機關工作,派遣空軍誌願隊員2000餘人來華參戰,先後進駐南昌、武漢、重慶、梁山(今梁平)、成都等地。根據蘇聯公布的資料,從1937年12月在南京上空秘密參戰,到1939年底基本從各地的機場撤出,共有700多名蘇聯誌願隊員直接參加保衛南京、武漢、南昌、成都、重慶、蘭州等地的25次戰役,出動飛機千餘架次,擊落日機數百架,炸沉日軍各類船艦70餘艘。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淪陷後,中蘇空軍的中心基地從南昌、武漢西移成都、重慶等地。蘇聯空軍誌願隊的數十架飛機和相應的飛行、地勤人員進駐四川梁山機場,幫助培訓空軍人員,創辦空軍學校,阻擊日機入侵西南領空,並派飛機轟炸敵占區的軍事設施。與此同時,蘇聯誌願空軍有4個聯隊在中國對日作戰,200多名官兵獻出生命。至1940年,日本損失飛機986架,這與蘇聯誌願飛行員的作用密不可分。

國軍空軍裝備的驅逐機大部分是蘇聯援助的伊-15和伊-16。伊-15為雙翼驅逐機,轉彎半徑小,機動靈活,航速較慢。伊-16是單翼驅逐機,航速達到每小時480千米,但機動性差。兩種驅逐機都裝有4挺司卡斯高射速機槍,每分鍾可發射1800發子彈。空戰時,通常伊-15和伊-16聯手,伊-15纏鬥,伊-16從高空俯衝,追殲逃敵。中蘇空軍聯袂作戰,士氣大振,使日本陸、海軍飛機損失劇增,日本航空隊被迫將基地後撤500千米。

1938年2月23日是蘇聯紅軍節。蘇聯誌願航空隊隊員決定在這一天對日軍發動一次突然襲擊。攻擊目標設定在台灣日本海軍的鬆山機場。出擊任務由蘇聯誌願航空隊指揮官雷恰戈夫負責,組成兩個轟炸機編隊執行任務:一隊為駐在南昌的12架轟炸機,中蘇飛行員混合編隊;另一隊為駐在漢口的28架輕型轟炸機,全部由蘇聯飛行員駕駛。

盤踞在台灣的日本人做夢也不會想到,鬆山機場會遭到來自大陸的空襲。蘇聯誌願航空隊駕機飛臨時,隻見機場上的飛機整齊排列,既沒有戰鬥機升空攔截,也沒有高射炮火攔阻。波雷寧大尉首先進入轟炸航路,將飛機所載炸彈全部投下。其餘飛機依次進入,對機場上的目標傾瀉著炸彈。機群投下的280枚炸彈,多數直接命中目標。幾十架日機被炸得七零八落,十幾座油庫和機庫也陷入火海,可以使用3年的航空油料和設備轉眼間毀於一旦。國民政府也沒有想到作戰會這麼順利,第二天傍晚,宋美齡以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名義,設宴為出擊鬆山的蘇聯飛行員慶功。

1939年6月11日,蘇聯空軍又有誌願航空隊所屬的4個聯隊來華支援,由庫裏申科和科茲洛夫各率領一個由20架重轟炸機組成的轟炸機聯隊進駐成都,由蘇普倫和柯基那基各率領一個由伊-15和伊-16驅逐機組成的驅逐機聯隊進駐重慶。這大大增強了中國抗擊日軍的空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