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應該從墨索裏尼說起,是他為世界政治舞台引入了一個古老的詞彙——“法西斯”。
1883年7月,墨索裏尼生於意大利弗利省,父親是個鐵匠,以墨西哥解放者貝尼托·胡阿雷斯德的名字為兒子命名。母親是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擔任小學教師。貝尼托·墨索裏尼在當地小學讀了3年後,被送到寄宿學校,沒多久,因打架被學校開除。之後他在一所師範學校繼續學業。1898年9月獲得初級技術文憑,同年因再次打架而成了旁聽生,但還是在1901年取得了畢業文憑。
墨索裏尼憑其中等學曆考到一個小學教師證書,開始教書,卻在一年後因行為不檢而被解聘。之後,他找工作四處碰壁,日子過得窮困潦倒,不得不流落到瑞士,貧困使其對有錢有勢者極度嫉妒。不久,他謀到意大利砌磚師傅及砌磚助理工會秘書一職,開始投身各種政治集會,並在左翼報紙《勞動者的未來》發表文章,沒多久,他的過激言行引起瑞士警方注意,被遣返回意大利。
1908年2月,墨索裏尼在意大利民族統一運動人士巴蒂斯蒂創立的《人民報》擔任記者。1910年,《人民報》連載他寫的一篇愛情小說,因內容涉嫌詆毀羅馬天主教而遭報社解雇。
1911年,他因反對意大利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蹲了5個月監獄。1912年成為意大利社會黨領導人之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是福利省社會黨領袖,兼任黨機關報《前進報》編輯。墨索裏尼曾經在奧匈帝國占領的意大利土地上,煽動那裏的意大利人反抗奧匈帝國占領,結果險些被當局槍斃;後來創辦有民族主義色彩的報紙,鼓吹狂妄的意大利民族主義;意大利參加一戰後,他不甘心在後方無所事事,入伍參軍,後因受傷回到後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德國和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同盟國與英國、法國、俄國和塞爾維亞組成的協約國之間進行。當時協約國大勢已成,剛統一且麵臨孤立的意大利加入了同盟國集團。但開戰後,協約國以控製非洲和巴爾幹半島地區問題極力籠絡意大利,許諾意大利在東地中海的霸權,於是意大利倒向協約國集團。戰爭很快超出歐洲範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卷入戰亂,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帶給人類空前災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集團召開巴黎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裏孟梭主導了和會,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係列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係,確立了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會議通過了一係列措施遏製德國等戰敗國以及蘇俄,與此同時,又通過籌組國際聯盟建立國際外交規範。
在巴黎和會上,美、英、法無視意大利,並且排擠意大利的活動空間。意大利經濟受戰爭創傷嚴重,外交失敗更激發了社會矛盾。北方工業城市都靈、米蘭等城市,工人罷工,組織準軍事派別,工業陷於癱瘓。南北差異巨大的意大利麵臨崩潰的危機。墨索裏尼為實現其政治野心,於1919年3月23日組織老兵協會,在米蘭建立了一個民間的半軍事性組織,名為“戰鬥法西斯”。Fascio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Fascis,拉丁文的原義是指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間插著一柄斧頭,是古羅馬高官的權力標誌,象征著萬眾團結一致,服從一個意誌,一個權力。
1921年11月,墨索裏尼正式建立國家法西斯黨(又譯為“棒喝黨”),黨旗為黑色,以黑衫為黨服,故又名黑衫黨。黨魁是墨索裏尼。綱領是法西斯國家至上,執行國家的決定是每個人的天職。有黨員30萬人左右,多數來自具有沙文主義情緒的退伍軍人、資產階級、地主和小資產階級。
1922年10月24日,那不勒斯舉行法西斯代表大會,除代表外,還調動了40000名法西斯民間武裝分子。當天下午,墨索裏尼檢閱隊伍時高喊:“我鄭重宣告,目前形勢是,或是把政權交給我們,或是我們向羅馬進軍奪取它。”法西斯分子隨即叫嚷“向羅馬進軍”。10月28日,40000多名穿著黑衫的法西斯分子進軍羅馬,雖遭到地方當局抵抗,但幾乎每到一處,都受到追隨者的狂熱歡呼。法克特政府已對被圍困作了準備,而國王維托裏奧·伊曼紐爾三世拒絕與法克特合作,認為可以接受墨索裏尼鼓吹的不流血變革,命令法克特和內閣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