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6日,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他的身後留下沉重然而堅定的腳印,他的心靈燃燒著熊熊的愛國烈火,蘊蓄著執著的戰鬥癡情,永存著世代不朽的人格,他,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先生。
1840年,帝國主義的炮火打開中國門戶,古老的中國風雨飄搖。40年後,魯迅誕生在浙江紹興。他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樹人。“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用的筆名。
少年時斯的魯迅,為了給父親治病,出人當鋪和藥鋪之間,飽嚐了世態的炎涼。
1898年,正是中日甲午戰爭4年後,戊戌變法失敗、改良派被頑固禪鎮壓的那一年,⑶考的魯迅告別,告別含淚尚母親,南京去學洋務。在學堂,他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學》,接觸了“科學”與“民主”,接觸了達爾文的進化論。
1902年,為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他決定到日本學醫。這時,21歲的魯迅,寫下X含有著名詩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小詩《自題小像》。詩的大意是說:我的心啊無法離開我的祖國,盡管它正處在風雨黑暗之中。我的一腔熱情隻能灑向寒夜的星星,雖不為故國的百姓理解,但我要為祖國獻出我的鮮血和生命。
正是懷著這種理想,他到東京學習日文時,狼不滿意當時中國留學生不務正業的表現。在仙台醫專,他刻苦學習。但有一件事又使他放棄了醫學救國的念頭。
那是在次細菌課後,按照常例放一段時事影片。影片的內容是在日俄戰爭中,;偏有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揀;磕日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課堂裏看電影的日本學生看到這一場麵時,歡呼著“萬歲”,魯迅先生的心這時卻受到了極大的震顫。他由此認識到中國的愚弱的國民,即使他的體格是健全、強壯的,也隻能被人殺害或者看自己的同胞被殺,也隻能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麻木得不能自知,所以,最緊要的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改變精神,就要提倡文藝運動。為了救國救民,於是他決心棄醫從文了。
1906年,他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籌辦雜誌失敗後,他又著手翻譯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
1909年魯迅回國,在杭州和家鄉的中學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魯迅先生非常高興,但不久,他就發現這個革命很不徹底,舊的鄉紳搖身一變成了新的軍政府的官員。他失望了。
1912年,他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以後,南京政府遷往北京,魯迅也就隨著教育部北上。這時候,封建勢力仍然極為猖狂。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一時間鬧得煙瘴氣。1917年,魯迅氣憤地辭去了教育部的職務,在苦悶中思索著、尋求著救國的道路。
為了摧毀鐵屋子一樣的黑暗統治,為了喚醒沉睡的麻木的國民,為了將來的希望,魯迅終於答應友人的約情,為當時的革命雜誌《新青年》寫稿。1918年;第一篇有著劃時代意義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了。它塑造了封建社會的清醒者一一“狂人”的形象,指出了舊中國的曆史,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從而揭露了反動曆史的本質。可以說,這篇小說是向封建社會宣布挑戰的第一篇檄文,是“五四”革命震響大地的第一聲春雷,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巨著。以後,他以飽滿的熱情先後創作了《阿Q正傳》等I4篇小說,收在《呐喊》這個小說集子裏。這些小說通過塑造生活在破敝、蕭索、冷落的農村市鎮的苦得像一個木偶人的“閏土”、善良愚昧麻木的“華老栓”夫婦、對革命熱情向往卻又一無所知,最終作了反動勢力犧牲品的阿Q等形象,廣泛反映了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後的中國社會現實,抨擊了黑暗勢力對人的肉體與精神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