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張維屏歌頌三元裏抗英(1 / 2)

“三元裏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這是張維屏歌頌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的詩句。這鬥爭的氣勢,是何等的波瀾杜闊!大有排山倒海之勢,銳不可擋,令敵人聞風喪膽。

張維屏(1780—1859)字子樹,號南山、鬆心子等。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他是道光時的進士,不僅詩文寫得好,書法也為人稱道。還懂醫學。他擔任過湖北黃梅知縣、中國曆史知識全書重要人物江西南康知府,因不滿官場的腐敗,於道光十二年(1836年)辭官,歸隱在家。他在“聽鬆園”閉戶讀書,不參與世事。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他目睹英國侵略軍的種種暴行,激昂悲憤,即賦《三元裏》長詩,謳歌三元裏人民群眾反侵略的英勇鬥爭,表達他們一片愛國赤誠之心。

三元裏,位於廣州市北郊約舍裏處的一個村莊。1841年5月,英國侵略軍強占廣州之後。駐紮在四方炮台的侵略軍,經常四出騷擾。29日早晨,有一夥英軍到三元裏行凶作惡。菜農韋紹光帶領一批青年,群起抗擊,當即打死侵略軍十多人,剩下的侵略軍狼狽逃竄。為了防止英軍報複,韋紹光當即召集村民,在三元裏古廟開會。大家商定組織“平英團”,專門對付侵略軍。以古廟中的黑底白邊的三星旗為令旗,大家對令旗宣誓。誓言說:“旗進人進,旗退人退。腳踏故土,頭頂蒼天。殺絕英夷,打死無怨。”

30日早晨,三元裏會集了103鄉的群眾,挑選了5000多人。在三星旗的指揮下,螺號齊鳴,鼓聲陣陣,殺向四方炮台。英國侵略軍司令臥烏古,決定留下少疲人看守炮台,自己帶領千餘名侵略軍殺出炮台。三元裏人民按預定計劃,誘敵深入,邊打邊撤退。英國侵略軍以為百姓可欺,恥高氣揚地緊追不舍,一氣追到了牛欄岡。這時,隻聽得號角聲響徹雲霄,那手持刀矛鋤耙的群眾漫山遍野,從四麵八方衝殺過來。義憤填膺的群眾,鬥誌昂揚,連婦女兒童也出來助戰,把英軍團團圍住。據當時參加戰鬥的李福祥說:“轉眼間,來會者眾數萬,刀斧犁鋤,在手即成軍器,兒童婦女,喊聲亦助兵威。斯時也,重重疊疊,遍野漫山,巳將夷兵困在核心矣。”

《三元裏》長詩,一開頭,就把三元裏抗英鬥爭的雄偉壯闊的場麵展現出來。詩人寫道:三元裏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

在這裏,詩人把三元裏人民抗戰的英雄群像,第一次在詩歌中塑造出來。三元裏人民敢於用原始的武器一長矛、大刀、石塊,抵抗強大的外國侵略者,表現出一種被壓迫民族的最寶貴的革命氣概,讀後令人鼓舞,令人振奮。

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英國侵略軍,一見三元裏人民揮舞著三星黑旗時,就嚇得喪魂失魄,驚叫起來:“打死仗的來了!”因為在英軍中,凡決心打死仗時,就用黑旗指揮。正巧,這時烏雲滿天,雷聲噥崦,一道電光閃過,傾盆大雨從天而降。英國侵略軍的槍炮火藥,被雨淋濕,失去了作用。這些強盜,被大雨淋得像落湯雞一樣。真是:人心齊,天意順。三元裏人民群眾,如魚得水,揮動著大刀長矛,殺得侵略者四處躲藏。有的在高崗上,驚嚇墜地,腦漿迸出;有的伏在瓜棚架下,渾身發抖;有的丟掉洋槍,叩頭求饒。“乞命之聲震山穀。”逃命的英國侵略軍,由於雨越下越大,使道路水溝稻田成了茫茫的一片,無法辨認,弄得暈頭轉向,淺一腳深一腳地奔逃。有的一失足跌在水溝裏;有的陷在泥濘的稻田裏,拔不出腳來。到頭來,也隻好舉手投降,跪下求饒,做了俘虜。三元裏人民越戰越勇。見一英軍全身裝束與眾不同,定是個頭目,舉起長矛,趕了上去,用力一刺,正中敵人咽喉。眾人紛紛上前,剝下了他的衣服,砍下了他的腦袋,懸首示眾。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個頭弓,就是英軍軍官畢霞。僥幸沒死的英國侵略軍,逃出了三元裏,回到了四方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