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崇山峻嶺間的勝敗之地(1)(1 / 3)

1.豫西險嶽——崤山

《孫子兵法》上說:“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由此可見,天然屏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受到了曆代軍事家、政治家和謀略家的關注。雄偉宏闊的名山大川,除了讓我們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更能令人回想起烽火歲月的滄桑往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一道道山嶺、一條條大河,使得多少強師悍旅望而卻步,見證了多少驕兵悍將的烽火煙塵。翻過燕山,讓我們從秦晉交兵的崤山到漢匈爭奪的天山,從歐洲的中樞阿登高原到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在崇山峻嶺中尋覓戰爭的蹤影,在險要之地領悟古今兵家的神來之筆。

在中原大地之上,有一處令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動容,多少英雄壯士為其惋歎,它見證了秦晉恩怨,也目睹了中原風雲雷動,它就是當之無愧的天險——崤山。

崤山,位於河南省西部,是秦嶺東段支脈,隔黃河與山西省的中條山相望,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秦晉恩怨

崤之戰是公元前627年,晉秦為爭奪中原霸權,晉軍在崤山全殲秦軍的一次伏擊殲滅戰。這場戰爭發生在崤山,所以稱之為崤之戰。此戰有效地遏製了秦國東進的勢頭。

秦與晉既是鄰國,又都是大國,兩國之間多有淵源。秦作為春秋時的西方大國,一直希望能進入中原地區。這種心理在秦穆公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秦穆公在位時素有賢名,他重用百裏奚、蹇叔等一批賢臣,國勢漸強,從此竭力圖謀向東發展,參與中原的爭霸鬥爭。他不僅娶了晉獻公的女兒,還護送晉惠公夷吾歸國繼位,晉國災荒時還下令運糧救助。晉國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在外時,也曾得到秦穆公的幫助,並且娶了秦穆公的女兒文嬴為妻。就連百裏奚這樣的賢臣,最初也是作為穆姬的媵人(陪嫁的人)陪嫁到秦國,充當了“秦晉之好”的附屬物。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秦穆公先後支持晉惠公、晉文公兩位國君歸國,其目的也正在於為實現“東擴”這一戰略目標而在東方尋求盟國或立足點。晉在晉文公時,同秦國保持了一段良好的關係。在城濮之戰中,秦又出兵助晉,幫助晉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寶座。然而,“秦晉之好”有時真是曆史的一廂情願。國與國之間,隻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秦晉之好並不能改變國家爭利的現實。在崤之戰前,兩國共發生了四次嚴重的衝突。

一是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秦國與剛剛統一不久、與自己同樣處在高速擴張狀態中的晉國發生了邊境衝突:“四年……與晉戰河陽,勝之。”

二是對邊界地區的爭奪。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

茅津,漢後通稱陝津、大陽津,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平陸縣西南的黃河渡口。此地乃是關中通往關外的必經要地。秦穆公在其登基的第一年就親征茅津,企圖控製該地,顯然這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決策,目的在於打通出關通道,為東進中原作戰略試探。為了應對秦國這一舉動,秦國攻茅津次年,即秦穆公二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發起了曆史上著名的“假途滅虢之戰”,對這一地區展開爭奪。虞在今山西省運城一帶,虢在今陝西省寶雞一帶,其地理位置正是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被晉國奪去,秦國就喪失了這個重要通道,晉國從此將秦國的勢力範圍封堵在關中地區,使得此後數百年間,秦國曆代國君都無法向東前進一步。

三是秦與晉因糧食引發的韓原大戰。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晉國發生了著名的“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被殺,公子重耳、夷吾二人出逃。晉獻公死後,晉國大臣不能接受驪姬的兒子做國君,晉大夫裏克設計殺死了驪姬的兒子奚齊及其弟卓子,一時晉國無君。秦穆公認為此時是個好時機,如能在重耳、夷吾二人中間選立一人做國君,晉國就能受秦國控製,對秦國東進大有好處。於是秦穆公派公子縶以吊唁為名,到翟國見了重耳,至梁國見了夷吾。夷吾對秦公子許諾,願意以河東列城五座作為報答,並悄悄地送給秦公子縶“黃金四十鎰,白玉之珩六雙”。秦穆公對夷吾此舉很是不屑和鄙視,公子縶說:“君若求置晉君以成名於天下,則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進退。”秦穆公采納了公子縶的建議,便決定立不仁的夷吾為晉國國君,於是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他就是晉惠公。晉惠公回國後便食言,拒絕了原先答應給秦國的“列城五”,並且不願意和秦國合作。晉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派使者去秦國借糧,秦國把糧食借給了晉國。第二年,秦國也發生饑荒,秦國向晉國借糧,晉國竟然不肯借。於是秦國為報複晉國,便派兵攻打晉國,秦晉之間發生了韓原大戰。

四是由秦晉聯合伐鄭變成了秦助鄭守國而防晉。晉文公七年(公元前630年),晉文公約好秦穆公合兵攻打鄭國,原因是晉文公流亡到鄭國時,鄭人無禮於晉文公,而且城濮之戰中鄭國又助楚國。鄭文公沒有辦法,大夫佚之狐建議請燭之武前去說服秦穆公。結果秦穆公與鄭國結盟,並派副將杞子、逢孫、楊孫幫助鄭國戍守城池,秦國大軍退還。晉國隨即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