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同普魯士王國為爭奪歐洲霸權而爆發戰爭,導火事件是“埃姆斯電報”。1870年7月初,霍亨索倫家族的親王、威廉一世的堂弟被選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拿破侖三世提出異議。威廉一世向法國大使表示回柏林再談判此事,同時給首相俾斯麥發回電報。俾斯麥篡改了普王電文,並向各國使館和報界公布。於是拿破侖三世借此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
19世紀60年代末期,法國由於拿破侖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侖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侖三世的反動統治。站在帝國對立麵的不僅有工人階級,還有被波拿巴派排斥於政權之外的奧爾良派大資產階級,主張共和製的工業資產階級和中小資產階級。拿破侖三世已成眾矢之的,他決定通過對外戰爭來擺脫國內困境,同時,拿破侖三世看到普魯士已成為德意誌聯邦中實力最強的邦國,這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越地位是一大威脅,因此,他要與普魯士作戰。
對於普魯士說來,擊敗法國就成為它最終統一德國的關鍵,可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十分狡黠,他既需要戰爭,又希望法國首先宣戰。
戰爭危機終於因為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而出現。1868年,西班牙革命之後,女王伊莎伯拉被廢,王位虛懸。俾斯麥為使法國腹背受敵,便派人潛往西班牙,打算買通西班牙議會和臨時政府,擁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弟為西班牙國王。由於謀事不周,走漏了消息。1870年7月初,法國為此向普魯士提出抗議。鑒於英國、奧地利、俄國等也附和這一抗議,普王威廉一世隻得宣布撤銷其堂弟為西班牙王位候選人的資格。但是,拿破侖三世仍命令法國駐柏林大使,要求威廉一世保證永不同意霍亨索倫家庭繼承西班牙王位。在埃姆斯溫泉療養院休養的威廉一世雖拒絕給予這種保證,但還是與法國大使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表示回柏林再談判此事。隨後,威廉一世將會見結果電告俾斯麥。俾斯麥渴望戰爭,他在與軍方人士商議後,當即篡改普王電文,使它對法國帶有侮辱性,並向各國使館和報界公布。法國豈能容忍這種做法?拿破侖三世借此於1870年7月19日首先向普魯士宣戰,於是普法戰爭爆發。
1870年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預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國境內,迫使麥克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軍右翼第1、第2軍團擊退越境法軍,並攻入洛林地區,在斯比克倫附近擊敗法國第2軍,法軍連遭挫敗,設在梅斯的法軍指揮部為之震驚。12日,拿破侖三世撤換總參謀長並將洛林軍團改編為萊茵軍團,授權巴讚全權指揮,本人則隨麥克馬洪退至沙隆。普軍總參謀長毛奇為阻止法國萊茵軍團與退至沙隆的阿爾薩斯軍團會合,命令普軍迅速追擊,以便各個擊破。14日,巴讚率萊菌軍團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軍右翼第1、第2軍團截擊。經過激戰,萊茵軍團西撤的道路被切斷,被迫退回梅斯,從而陷入普軍第1、第2軍團的包圍。麥克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圍。為避免與向西推進的普軍遭遇,麥克馬洪於22日率12萬人的新編沙隆軍團從沙隆出發,向西北經蘭斯迂回前進。拿破侖三世隨軍督戰。毛奇獲悉後,命令普軍第3軍團和新編第4軍團北進迎擊。8月31日,普軍第4軍團占領麥茨河右岸至法比邊界的整個地區,封鎖了法軍經蒙梅迪東進馳援梅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