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銜的起源

最初的軍銜出現在歐洲。

最初的軍銜出現在15~16世紀的意大利和法國等一些西歐國家。

這些國家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雇傭軍成了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雇傭軍大都是自由農民、市民、破產騎士等普通人。被選拔上來的這些非貴族的指揮官,由於沒有爵位可供標誌個人的身份,自己的榮譽、地位和待遇得不到社會的保障。於是,他們強烈要求設立一種與其軍職相對應的階位稱號,來保障自己的社會地位。

這樣,形成了軍隊職務與軍銜等級相對應的兩大體係。軍銜製度的出現,促進了軍隊建設。正因為軍銜製度對軍隊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它逐步被世界各國軍隊所采用,400年相沿不衰。

編製軍銜

編製軍銜是指編製每一個職務所規定的軍銜等級。

軍人個人的軍銜必須是在其所擔任職務的編製軍銜範圍內授予或晉升。各國軍隊編製軍銜有的一職編一銜,有的一職編數銜。規定一職編一銜的英美等國家,則在編製軍銜之外,輔以臨時軍銜製度,來調整新老軍官的利益關係;規定一職編數銜的國家,則用編製軍銜的幅度來調整新老軍官的利益關係。

永久軍銜

永久軍銜是指由個人終身享有的軍銜符號。

永久軍銜是根據軍官所任職務,德才表現,工作實績,對事業的貢獻和在軍隊中服役的經曆等綜合因素,授予個人的軍隊等級稱號。這種軍銜稱號是軍官的終身榮譽。軍官退役後仍然予以保留,隻是在軍銜稱號前冠以“退役”二字。永久軍銜的特點是將軍官的榮譽稱號、待遇等級和職務因素融為一體,使其兼有調整部隊指揮關係和調整個人利益關係的兩種功能。

臨時軍銜

臨時軍銜是指按照所任職務臨時佩帶的軍銜符號。

臨時軍銜就是按照軍官所任職務佩帶的軍銜符號,任何種職務就佩帶與職務所對應的軍銜符號,職務下降軍銜也隨之降低,職務消失軍銜也隨之作廢。按臨時軍銜佩帶軍銜符號,可以實現職務和軍銜符號相一致,便於對部隊的作戰指揮和平時管理;按永久軍銜享受個人生活待遇,使軍官的待遇同全部的勞績貢獻掛鉤,有利於調整新老軍官之間的利益關係,調動更多人的積極性。

美國的軍銜製度分6等25級,美國軍銜設6等25級: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準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準尉、二級準尉、三級準尉、四級準尉、五級準尉;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土;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俄羅斯軍銜設7等20級:俄羅斯聯邦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級準尉、準尉;大士、上士、中土、下士;上等兵、列兵。

軍銜等級的設置

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是軍銜製度的核心。如果說世界各國軍銜製度有所不同的話,首先就在於軍銜等級設置的不同。

從軍銜發展的曆史看,軍隊的規模、軍隊的組織體製、聯盟作戰及國際交往的對等原則等等,都是軍銜等級設置的重要製約因素。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3個等級;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設有元帥,軍銜分帥、將、校、尉4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準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準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一級軍官軍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起來,各國軍銜最多可分為帥、將、準將、校、尉、準尉、軍士、兵8個等級。

元帥

元帥是軍階的一級,為許多國家最高軍銜。

16世紀時,法國和德國先後開始以元帥作為最高軍銜。17世紀的奧地利、俄國,18世紀的英國,19世紀的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紀的印度、波蘭、芬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前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巴西、泰國、烏幹達等國都先後設立元帥銜。

前蘇聯設立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和蘇聯海軍元帥,空軍元帥,兵種元帥和專業兵主帥、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5~1965年實行軍銜製時,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銜,並將這一軍銜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和葉劍英。

將官

將官是軍銜的一級。高級軍官軍銜的統稱,亦稱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