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開國後的第一個夏天,毛澤東感到悶熱不安(1)(1 / 2)

一九五○年夏末的一天,下午四點多鍾,豐澤園內的菊香書屋裏飄浮著一縷縷淡藍色的煙霧,毛澤東在一個多小時裏已經連續抽了好幾支香煙。他坐在一張圈椅上,抽著煙陷入沉思。他麵前的寫字台上放著一份電報,那是十三兵團領導鄧華、洪學智、解方等人率部集結東北後,將他們所了解的朝鮮戰況及他們對戰局發展的預測向毛澤東寫的報告。

自從六月二十五日朝鮮內戰爆發以後,毛澤東便更加密切關注著朝鮮局勢。這種關注,幾乎到了寢食不安的程度。新中國剛剛成立不到一年,毛澤東正準備解放台灣和進軍西藏,正在這個當口,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當局悍然介入朝鮮內戰,並操縱聯合國通過美國提出的援助李承晚政府的提案,糾集十幾個仆從國的軍隊,以所謂“聯合國軍”的名義,武裝幹涉朝鮮。同時,美國第七艦隊根據美國總統的命令開進台灣海峽,公然阻止我軍武力解放台灣。並且,“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率領他的高級官員和將領,於七月底對台灣進行訪問活動,麥克阿瑟威風凜凜飛抵台灣,吻了宋美齡的手,其意就在於向世界宣布:美國決意與蔣介石共同防衛台灣。而蔣介石也洋洋得意地宣稱:由於能再次與老戰友合作,勝利就有了保證。蔣介石對麥克阿瑟訪台一事大肆張揚——他與麥克阿瑟挽手合影的照片登在台灣報紙顯著的位置,這件事使毛澤東敏感地意識到:朝鮮戰爭事態的擴大似乎使蔣介石看到了某種希望,而這種希望就是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果然如此的話,蔣介石便可以借助美國人的力量反攻大陸,報仇雪恥。據密報,蔣介石已向麥克阿瑟提出,要派一支部隊赴朝鮮參戰,這更加證實了他們的意圖——這幾乎已使毛澤東看到一種前景,那就是很可能會出現以南北對應的態勢:一旦朝鮮戰局惡化,北部,蔣的部隊和美軍便從鴨綠江逼入東北;南部,在第七艦隊的海空力量支援下,蔣可以反攻大陸。所有這些,使毛澤東喚起一種高度的警覺:反動勢力試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裏,對此不能不防。

毛澤東決定從中南軍區調十三兵團開赴東北,組建東北邊防軍,以應付朝鮮戰局可能會出現的危機。後來的事實證明,毛澤東早早地在東北投下的十三兵團這一枚棋子,對以後扭轉朝鮮戰局起了關鍵的作用,應了中國一句至理名言:有備無患。

關於東北邊防軍指揮機關的人選,毛澤東也有考慮,他原想讓能征慣戰的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讓蕭勁光和蕭華任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遺憾的是這些想法沒能實現:粟裕重病纏身,在青島療養,一時不會康複,而蕭勁光在主持海軍工作,蕭華任總政副主任,因羅榮桓身體多病,蕭華在主持總政工作,二人也難以脫身。無奈,隻好先令十三兵團開赴東北。這些情況,在周恩來主持的國防會議上都進行了研究,鑒於東北邊防軍領導人員一時難以到職,而十三兵團司令員黃永勝又似乎難以勝任,國防會議上,林彪、羅榮桓提出:由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替換黃永勝擔任十三兵團司令員。會後,周恩來、聶榮臻將此情況向毛澤東彙報,毛澤東當即予以批準。這原因,一是因為鄧華確實是一員驍勇的戰將,而且有勇有謀;二是當時整個東北隻有一個四十二軍在搞生產,十三兵團必須盡快開赴東北,抓緊進行戰前訓練,再不能拖延。

毛澤東又燃起一支香煙,再次拿起鄧華、洪學智等人的報告翻閱。之後,他在桌上鋪開地圖,透過繚繞不絕的淡藍色煙霧,久久注視著朝鮮半島的三千裏江山……是呀,朝鮮人民軍經受著嚴重的考驗,這支年輕的隊伍在美國參戰的巨大壓力下,敢打敢拚,攻陷漢城,強渡漢江,一路南下,直抵洛東江,將美國第八集團軍和南朝鮮的殘兵敗將壓縮在釜山四周。然而,形勢並不十分樂觀,正如鄧華、洪學智等人在他們的聯名報告中對戰局做出的估計:美軍在大批轟炸機的掩護下,實施遲滯敵方攻勢,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戰術,繼而拚死扼守洛東江,沿大邱、馬山、釜山、慶州的鐵路四邊形地區建立了環形防禦圈,扼製了朝鮮人民軍的攻勢,因之,“朝鮮人民軍各個擊破和殲滅敵人的機會已成過去”,加之朝鮮人民軍一路南下,補給線延長,暴露出戰略弱點,“估計敵人將來反攻的意圖,可能一為以一部兵力在北朝鮮沿海側後幾處登陸,做擾亂牽製,其主力則於現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鐵道公路逐步推進;一為以一小部兵力於現地與對方周旋,抓住人民軍,其主力則在側後(平壤或漢城地區)大舉登陸,前後夾擊,如此,人民軍的處境會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