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清朝,一個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王朝,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驚訝和太多的沉重。記得小時候,曆史老師講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時,眼含淚花,這是清代的開始;講到“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時又有淚花,這是清代的尾聲。清朝那些事兒,有輝煌,有淒慘,有溫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喪權辱國,有板上釘釘的鐵案,也有難求答案的迷霧。

餘秋雨先生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開篇寫道:“我們這些人,對清代總有一種複雜的情感阻隔……老人的眼淚和孩子們的眼淚拌和在一起,使這種曆史情緒有了一種最世俗的力量……”如果在這個曾經華麗王朝的蒼涼的背影中,能夠剔除後代強加的所謂研究猜測的成分,還原一個真實、鮮活的大清朝,那麼相信清朝那些事兒一定有別於那冷漠森嚴的曆史書卷。讓我們拋開情緒化的愛憎和簡單化的斷語,走近清朝社會的世態萬象吧……

以十三甲起兵的努爾哈赤,是個隱忍善鬥的狠角色,他身上具備了曆代開國之君的各項條件:足智多謀、機巧善變、善於用人,關鍵時刻還能隱忍避免殺身之禍。努爾哈赤生活在明代最黑暗的年代,皇帝貪暴,帝國組織渙散,農民起義不斷,軍隊戰鬥力極其低下。這給愛新覺羅家族崛起提供了絕好的時機,而努爾哈赤的八旗建製能夠讓士兵以一當十,這成為清製勝的關鍵。

皇太極沿著父親的創業之路大步前行,這條路由白骨和鮮血鋪就,其間既有殺場上的敵人,也有家族中的故人,而袁崇煥的死最讓人扼腕歎息。皇太極在權謀方麵比他的父親更厲害,他上台不久,就改變了四大貝勒共同議政的局麵,實現一人獨坐的威權,並在1636年正式建立國號。皇太極後宮中多是蒙古女子,聯姻雖然老套,不過為了結盟以對付共同的敵人,古今中外屢試不爽。清為了籠絡蒙古上層,一直保持著高層通婚的傳統。

進了北京城的順治不再喜歡蒙古女子,這給順治朝政治帶來諸多陰影:當時清廷立足未穩,年輕的皇帝由著性子享受愛情。政治不相信眼淚,權力拒絕浪漫。多爾袞與順治這對叔侄,明爭暗鬥,最後都因女人而死。

即便是非常討厭清朝的人,對康熙也會另眼相看。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康熙一步步成長,心計、處事、用人都很出色,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具備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手段和胸襟。康熙本人開放而豁達,開《明史》館,設博學鴻詞科,他想盡辦法拉攏漢族知識分子,用最小的成本攻陷漢族知識分子的心房。早夭的納蘭性德則是滿族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

雍正皇帝頗受議論,因為他對政敵的態度,還因為雍正朝的秘聞最多。從雍正繼位到雍正的死,坊間演繹出無數版本,大家出於對權力鬥爭中失敗者的同情,編出的故事雖然與事實不符,卻反映了普通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樸素願望。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他以八十三歲的高壽享盡榮華富貴。乾隆晚年重用和珅,幾乎將帝國的家底掏空。嘉慶五年,洪亮吉上疏皇帝,從各個方麵對先皇及其寵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洪亮吉因此被遣新疆,而他萬言書中反映的僅僅是帝國黑暗政治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