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了解粥膳養生(1 / 1)

走進粥膳

粥又稱“稀飯”,古代稱為“糜”、“酏”,由米與大量的水或高湯熬煮而成,是最常見的食品。

粥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曆史,我國人民自古就有食粥的習慣。當然隨著人民飲食生活的不斷豐富,粥的做法也不斷發展,種類迅速增加,風味、口感不斷多樣化,粥逐漸具有了不同的功效。粥已不僅僅作為一種食物呈現在人們麵前,而是更多地注入了養生的成分,日趨形成了人們常說的“粥膳”,這也正符合我國中醫理論“藥食同源”的主張。

粥的材料與營養

傳統意義上的粥多由五穀雜糧製作而成,但隨著粥膳養生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五穀雜糧的基礎上,又不斷增加了新的粥膳材料,包括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和中草藥等。

隨著粥膳材料種類的增加,粥的營養成分也日漸豐富。粥除富含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多種維生素以及鈣、鐵、磷、鋅等礦物質,能很好地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求。

適宜食粥的人群

從古至今,粥作為養生保健食品,其食用人群極為廣泛,不論男女老少,不論何種體質,對粥都十分青睞。由於粥具有清淡、易消化的特點,因此很適合兒童、老年人、體弱多病及脾胃虛弱者食用。

古醫書記載:“五十歲,肝氣始衰;六十歲,心氣始衰;七十歲,脾氣衰;八十歲,肺氣衰;九十歲,腎氣衰;百歲,五髒皆虛。”由此看來,隨著年齡增長,各個器官會逐漸老化,身體機能也隨之衰弱,尤其到了老年階段,健康狀況日趨下降,新陳代謝減緩,抵抗病毒的能力下降,胃腸消化功能也逐漸減弱,因此老年人不能很好地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一旦生病,多表現為虛證。如果此時能恰當地運用粥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滋補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作用。

喝粥的最佳時間

粥多在早晨進食,以適應人體腸胃空虛的生理特點。早晨喝粥“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當然不僅晨起宜食粥,蘇東坡還提倡晚上進食白粥,認為它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後一覺,尤妙不可言”。

粥的保健與養生

粥適合搭配各種口味的食物,同時就具備了不同的養生功效。如:粳米粥可以養胃、補脾、止渴;小米粥能補氣、益中、暖脾胃;綠豆粥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些菜粥能滋陰補腎等。

合理地利用粥膳養生,能使人健康、強壯、延年益壽。正如清代《隨息居飲食譜》中所說:粥為世間第一補品,這是古人對粥膳養生的肯定。

粥膳與疾病調養

傳統中醫一直認為粥膳對調養疾病有積極作用。

時至今日,由於人們不斷受到不安全食品及垃圾食品的侵害,飲食比例嚴重失衡,健康也受到了極大的危害,於是一些疾病悄然而至,如:肥胖症、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健康飲食的重要性,於是粥膳對疾病的調養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例如:胡蘿卜粥對高血壓有緩解作用;羊肉粥可以改善慢性氣管炎等。

傳統而時尚的養生之道

粥膳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樣式,承襲了我國古代中醫的養生理念,使人們在進食中實現了養生與保健。如今,粥膳依舊是人們增強體質、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美容養顏的手段之一,逐漸在一些大中城市流行開來,被人們視為一種時尚的養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