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第六軍對羅馬的進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德軍後衛部隊一直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不斷進行遲滯作戰,美第六軍不得不一路粉碎德軍的頑抗,奪路前進,推進十分緩慢。
1944年6月2日,凱瑟林不願背上破壞羅馬這座歐洲名城的罪名,命令德軍撤出羅馬,並宣布羅馬為不設防城市,德軍在撤出羅馬時,沒有破壞城市設施,甚至連台伯河上橋梁都未破壞,保全了這座曆史名城。
6月4日,克拉克率領美軍第六軍進入羅馬,受到了羅馬人民的熱烈歡迎。德軍兩個集團軍殘部退至“哥特”防線,繼續作戰。戰爭結束後很多年,亞曆山大仍對此耿耿於懷,在回憶錄裏他這樣說:
我一直向克拉克將軍保證,一定讓他的部隊占領羅馬。我隻能這樣認為,他的這一決定與其說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還不如說是受到沽名釣譽的動機所支配的!
安齊奧戰役,盟軍傷亡約4000人,德軍傷亡約20000人,被俘約10000人。盟軍突破了德軍堅固的“古斯塔夫”防線,並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羅馬,為全殲意大利境內的德軍,解放全意大利奠定了基礎。
安齊奧戰役經過將近5個月的苦戰,盟軍終於突破了德軍苦心經營的“古斯塔夫”防線,並占領了羅馬,基本實現了戰役企圖。但在戰役初期,盟軍險些被德軍趕下海,幾乎到了失敗的邊緣,加上整個戰役時間拖遝之久,人員傷亡之重,物資消耗之巨,可以說盟軍的勝利毫無值得誇耀之處。
很多軍事戰略家和軍事曆史學家都認為,發動這樣一場登陸戰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安齊奧戰役最堅決的倡議者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出發點是不願在諾曼底戰役準備期間近半年之久的時間裏,盟軍在地中海戰區擁有重兵卻無所作為。
他希望通過組織這樣一場登陸戰,來吸引德軍注意力,牽製分散德軍在法國的兵力,為諾曼底戰役創造有利條件。
實際上,對於決定戰爭進程的戰略行動——開辟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盟軍傾注了極大的精力,投入的兵力、物力,幾乎是傾盡所有。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安齊奧登陸,盟軍不可能投入足夠的兵力,就連登陸船隻都是千方百計才擠出來的。因此安齊奧登陸就顯得有些“先天不足”了。
不過,也正是由於德軍認為盟軍是無力同時組織兩次登陸,所以對安齊奧登陸毫無防範,盟軍在登陸初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以非常微小的傷亡一舉奏效。
但是在登陸最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後,美第六軍軍長盧卡斯以及第五集團軍司令克拉克,對登陸作戰的前途悲觀沮喪,呆板地堅持隻要意大利南部“古斯塔夫”防線正麵盟軍沒有取得進展就不向縱深推進的原則,部隊在安齊奧登陸成功之後整整兩天在海灘上裹足不前,聽任來之不易的大好戰機白白流失,坐視德軍預備隊源源趕來,將一場出敵不意的奇襲戰,變成了步步推進的陣地戰。盧卡斯這一指揮被很多軍事權威認為是安齊奧盟軍初期失利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