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設軍機處,加強專製集權(1 / 2)

封建帝王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集權。過去有“家天下”之說。即天下就是皇帝一家的,天下的什麼事,都隻有皇帝一人說了算。因此說,每個皇帝,都是盡量把權力牢牢地抓到自己手中,而不讓別人來染指。但是,由於一些製度設計上的原因,事實上又總是要分一些權力給臣子們行使。這對於那些貪圖享樂、精力不濟的皇帝們,他們自然也願意這樣讓別人代勞。但對於那種精力充沛,集權觀念強和能力超群的帝王,就不適應了。這後一種帝王,他在登基之後,總會千方百計地削弱臣子的權力,加強自己的集權統治,從而使自己的家天下更牢固,更無隱患。雍正皇帝,正是這類皇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軍機處的設立及權限

雍正帝是一個主張“以一人治天下”的君主專製主義者,他說:“國家設官分職,各有專司,而總攬萬機,全在一人之裁決”,天子必須親自管理國家的軍政大事,才能達到勵精圖治的目的。因此,他在繼位之初,就明確表示要效法其父皇康熙帝六十餘年的勤政精神,做到“朝乾夕惕,事無巨細,親為裁斷”,並強調自己年富力強,可以代行大臣們所應做之事。他說:“國家政治,皆皇考所遺,朕年尚壯,爾等大學士所應為之事,尚可勉力代理,爾等安樂怡養,心力無耗,得以延年益壽,是亦朕之惠也。”他的代行臣下之事,最主要者,除朱批奏折一項外,就是設立軍機處,直接處理軍國重務。

七年(1729),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後,雍正帝開始對準噶爾的策妄阿拉布坦用兵。為了直接掌握戰爭進行的情況,及時處理戰爭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防止泄漏軍事機密,他在靠近其寢宮的隆宗門內設立了一個軍機處。該年六月初十日,雍正發出上渝:“兩路軍機,朕籌算者久矣。其軍需一應事宜,交與怡親王、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這樣,軍機房這一至關重要的機構就開始正式建立,並派最親信的大臣允祥、張廷玉和蔣廷錫主持其事務。清朝統治的末年,而且其地位越來越重要。後來成了清朝一代最重要的政治機構。

軍機處既是皇帝為辦理緊急、機密事務而設立的機構,它就不能像內閣一樣設在離皇帝所居內廷較遠的太和門外,其辦公地點必然要設在靠近皇帝寢宮的地方,這樣才既便於宣召承旨,又能保證不泄漏事機。據曾在乾隆時期做過軍機章京的著名史學家趙翼和王昶的記載,軍機值房即所謂“軍機堂”,起初設在乾清門外的西邊,不久就遷移到乾清門內,與南書房緊靠著,在隆宗門內的北邊,後來又遷移到隆宗門的西麵。無論是在乾清門內或乾清門外,都離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很近,使皇帝宣召軍機大臣十分便捷。雍正帝初設軍機處時,它的值房僅有木板蓋的房舍數間,供軍機大臣值班以備皇帝召對之用。章京的值房在軍機值房之西,亦僅有木板房一間半。直到乾隆帝當政初年,兩處值房才改造成為瓦屋,但其建築也很不講究。

軍機處的主官為軍機大臣。

軍機處的印信,由專人保管。後存於宮內,由內奏事處的太監保管。需要用印時,則由值班的軍機章京以長二寸、寬半寸、厚一分,上刻“軍機處”三字之金鑰匙,向內奏事處請出印信,使用完畢立即交還。後來因為西北軍情緊急,軍中奏報頻頻,雍正帝也不斷頒發上諭,有時一天即達數起,印信屢請屢交,十分麻煩,所以每次請印出來,就蓋好數百個信函,以便隨時取用。

軍機處隻有值房,沒有正式的衙門。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都是原來擔任著別的官職,而被挑選出來充任該處職務的。軍機大臣不是專職,他們原本管理的政務仍需自己去辦理;軍機章京則以該處的工作為其職責,不再兼理原來擔任的政務,但他們的編製仍在原來的衙門,占著該衙門的缺額,其升轉也在那裏進行。

軍機處的主要職責是“掌書諭旨”,也就是當麵接受皇帝的諭旨,然後把它書寫成文字,並將其轉發下去。

雍正帝向軍機大臣所授的旨意,以西北兩路用兵之事為其主要內容。例如:十年(1732)二月,寧遠大將軍嶽鍾琪上折彈劾副將軍石文焯縱敵,雍正帝命辦理軍機大臣們議奏處理辦法。同年,西路軍大本營要移駐穆壘,雍正帝為它選定六月初四日巳時啟行,隨即於四月十三日命軍機大臣通知嶽鍾琪,要他“將一應事宜預先留心備辦,但軍營切宜慎密,以防漏泄”。其他方麵的一些軍政事務、八旗事務等,他也命軍機大臣們辦理。九年(1731),雍正帝認為山東登州是一個沿海的軍事重鎮,它所管轄的地方甚為遼闊,卻隻駐有六千兵丁,怕應付不過來,因而命軍機大臣們充分討論,看看是否需要在此地增添兵丁數額。次年,打牲烏拉地方的丁壯問題,雍正帝都命軍機大臣詳細討論,提出處理意見,以備他采擇。朝廷內外官員所上的奏疏,雍正帝也命軍機大臣提出處理意見。由此可見,軍機處在雍正帝在位之時,主要是辦理戰爭、軍政和八旗事務等,其後,它的權限才逐漸擴大,成為一個“軍國大計,罔不總攬”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