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先秦詩歌(1 / 3)

自上古先秦時代以來,勤勞、聰慧的中華民族就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詩歌像一朵瑰麗的奇葩,鮮豔奪目;在中華文明桂冠上,詩歌像一顆碩大的明珠,熠熠生輝。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寶庫中的奇異珍寶。

1.《詩經》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中國詩歌發展曆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它收入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的出現,是我國上古先秦時期詩歌創作的飛躍性進步,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詩經》都達到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詩經》的題材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其豐富多彩的內容,以賦、比、興為特點的修辭手法,都標誌著《詩經》在藝術上已達到了比較完美的境界。

《詩經》原來的名字叫“詩”、“詩三百”或“三百篇”。到漢代,它被尊為垂教後世的經典,開始稱為“詩經”。《詩經》的各篇都是可以合樂歌唱的,按音樂曲調的不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l5個地方《詩經》的土風歌謠,絕大部分是民間作品。雅是周王朝直接統轄地區的音樂,曲調典雅莊重,朝廷往往用來宴享各國諸侯。頌是一種宗廟祭祀用的舞曲,曲調比較莊嚴肅穆。

風、雅、頌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展示了一幅古代氏族社會、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生活與禮俗的圖畫,其中“國風”堪稱《詩經》中的精華,它表達了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感受、思想感情以及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斯望,富有極強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國風”中,許多詩篇以鮮明的畫麵展現了勞動人民艱難、悲慘的生活處境,揭露、控訴了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以及勞動人民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幽風”中的《七月》、“魏風”中的《伐檀》和《碩鼠》就是這方麵的代表作。《豳風·七月》是西周初年流傳在豳地的二首民歌,也是我國最旱的長篇敘事詩之一,它按照季節的先後,逐季逐月地敘述了農奴們一年四季無休無止的辛勞、痛苦的生活。全詩八章,生動地展示了古代奴隸遭受貴族奴隸主剝削壓迫的淒慘生活情況。從春天開始,奴隸們就要搬到田地裏去住,在田官的監視下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到了冬天也不得休閑、歇息,還要為奴隸主修繕宮室、準備祭祀,婦女則要紡織、縫紉。但是,奴隸們終年辛苦勞作卻不得溫飽,他們發出了“無衣無食,何以卒歲”的悲歎。作者還有意識地把奴隸們的悲苦生活與奴隸主膏梁美酒的奢侈生活作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表現出了奴隸主對奴隸剝削的殘酷和社會分配的不公。

如果說《幽風·七月》通過奴隸生活的真實寫照傾訴了勞動人民遭受壓迫的哀怨,那麼,《魏風·伐檀》則以激烈的感情,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奴隸主不勞而獲的憤懣之情。他們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貊兮?”為什麼奴隸主不種不收不打獵,而家裏卻能堆滿糧食、掛滿野味?這是對當時社會中分配不公平現象的清醒認識。詩中還反複吟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意思是說,那些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吃飯的啊!對剝削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魏風·碩鼠》更進一步直接把奴隸主比作貪婪的大老鼠加以痛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碩鼠碩鼠,無食我苗!”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蔑視和仇恨。詩的最後表達了奴隸們試圖以逃亡來反抗剝削和壓迫:“逝將去女,適比樂土”,同時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國風”中還有許多詩篇反映了勞動人民在沉重的徭役、兵役的重壓下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如“邶風”中的《式微》、《擊鼓》,“魏風”中的《陟岵》,“王風”中的《揚之水》等。《唐風·鴇羽》就對此提出了沉痛的控訴: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這首詩揭露了兵役和勞役不僅給服役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而且也嚴重地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生產和家庭生活。農民為了服役,荒廢了田間耕作,使家中父母無人奉養,難以生活下去。“悠悠蒼天,曷其有所!”這悲愴的呼聲,包含了飽受服役之苦的人們無限的辛酸和對安居樂業生活的渴望。反映這方麵內容的詩篇很多,其中《幽風·東山》比較具有代表性。這首詩據說是周公東征時期的作品,它描寫一個參加東征的戰士久戍在外,役滿歸來時欣喜又焦灼的複雜心情。這首詩共分四章,其心理描寫生動細膩,真摯感人。如征人乍聞歸鄉的驚喜、急切之情:“我東日歸,我心西悲。製被裳衣,勿士行枚。”意思是說,我在東方一聽說要歸家,心一下子就飛往西方家鄉去了。從此脫下軍裝換上平民衣裳,再也不用銜枚疾走行軍了。一路上他對家鄉幾年來的變化作了種種揣測和擔心,但和家人團聚的願望又使他感到無比溫暖和幸福,表達了他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安定生活的熱愛。

以戀愛婚姻為主題的民歌在“國風”中也占有較大數量。這些詩篇有的表達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追求愛情的美好理想,有的控訴了不合理婚姻製度給婦女帶來的痛苦和不幸。《詩經》的開篇《周南·關睢》就是一首為大家所熟悉、吟誦的愛情詩,“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輾轉反側”,表達了一位男子追求心愛姑娘的癡情,希望與她結為夫婦,過著琴瑟合諧的幸福生活。《陳風·宛丘》和《東門之扮》也都是寫男青年傾訴自己對意中人的愛慕之情,情深意切,坦率爽朗。《鄭風·溱洧》生動地表達了男女青年大膽追求愛情的歡樂與幸福。鄭國風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青年都要相聚在溱水、洧水邊上遊春、踏青,同時這天也是他們談情說愛的大好時光。《溱洧》就是描寫男女青年手持鮮花,同遊水濱,相互笑語諧謔的情景:“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這些詩感情誠摯、淳樸、率直,熱烈而健康,其情調明朗歡快,《邶風·靜女》就是這樣一首佳作。這首詩寫一對青年男女約會的情景。當小夥子興衝衝地應約來赴會時,姑娘卻調皮得躲起來了,小夥子抓耳撓腮,不知所措:“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其癡情與焦灼和姑娘的夫真活潑、調皮戲謔相映成趣,躍然紙上。當姑娘出現在他麵前並深情地送給他一個紅管時,他欣喜若狂,語帶雙關既讚紅管又讚美人,繼而又借誇讚美草來表達對姑娘的傾慕深情。

《詩經》的愛情詩篇也反映了戀愛中的憂喜得失與悲歡離合,如《王風·采葛》表達情人離別後的相思:“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歲兮”,表達了深切的相思之情。這種感表在《召南·草蟲》中表現得更加委婉、纏綿: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離別之苦和相聚之樂結合在一起,更襯托熱戀中的情人相思抑鬱的情懷。《秦風·蒹葭》情景交融,把一個癡情追求人的熱戀者一腔深情表達的委婉纏綿,其飄逸、優美的神韻與風致,將一位癡心人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失望的痛苦深情表達得深切動人。

《詩經》中以婚戀為主題的詩篇,還有許多反映了婦女在婚姻上的痛苦遭遇的悲怨憤激之作。《衛風·氓》就是這方麵的代表作。詩中女主人以純潔誠摯之心追求愛情和幸福,婚後一心一意、任勞任怨地為丈夫操持家務:“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然而,她並沒有得到丈夫的厚愛與回報,反而被丈夫因另覓新歡麗拋棄。她嚴正斥責那忘恩負義的丈夫:“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意思是說,當初那個男人甜言密語、信誓旦旦,可他卻背棄了自己的諾言,既然這樣,那就沒什麼好留戀的了。表達了一個性格堅強的女子與負心人訣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