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建立至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l505年)的130餘年間,明朝的書院處於沉寂狀態。當時明王朝重視官學的建立和發展,使明初官學,呈現興旺發達的局麵,出現了唐宋所未有的盛況。對於書院,明王朝既不提倡,也不修複,任其自生自滅。
從正德年間(公元l506一l521年)到嘉靖年問(公元1522--1566年)明代書院逐漸衝破沉寂,開始興盛,從而勃興發達起來。據曹鬆葉統計,明朝書院共計1239所,其中嘉靖年問最多,占總數的37.13%;萬曆年問(公元l573—1620年)其次,占總數的22.71%。有些省的統計資料亦與上述情況相符。如吳景賢在《安徽書院沿革考》中統計,明代安徽省共建書院98所,其中在嘉靖年間建39所,約占40%。又如劉伯驥在《廣東書院製度沿革》中統計,自正德年間起,廣東創建書院共150所,其中正德年問建8所,嘉靖年間建78所,萬曆年間建43所。設立書院的除廣州、惠州、高州、潮州、欽州、雷州等州府外,還有一些比較偏遠的縣。盡管上致可以說明,明中葉後書院開始態。西省占19.59%,居第一位;浙.07%,並列第二。51.25%,黃河流域占19.43%,相比,長江流域雖仍占第一位,升到第二位,黃河流域降到第三的占l8.98%,與宋元兩代相比13%,中央及其他官府辦的占1’7.88%。
明中葉後書院之所以興盛,尤其是珠江流域和廣東地區新建書院明顯增多,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是因為珠江流域的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第二是明王朝出現了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在野士大夫便設立書院,在講學之餘,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加之官學衰落,官學已變成科舉考試製度的附庸,一些有誌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士大夫便紛紛創建書院,授徒講學;第三是由於湛若水(公元l466--1560年)和王守仁(公元1472一l528年)等著名學者的倡導。王守仁從34歲起開始在書院講學,曆時23年之久,先後修建了龍岡書院、濂溪書院、稽山書院、敷文書院等,並在文明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講學。湛若水一生講學55年,廣建書院,門人眾多。著名學術大師到處建書院講學,對於明中葉以後講學之風的興起,書院的迅速發展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不過,明中葉以後,書院曾先後四次遭到當權者的禁毀,第一次是在嘉靖十六年(公元l537年),第二次是在嘉靖十七年(公元l538年),第三次是在萬曆七年(公元l579年),第四次是在天啟五年(公元l625年),這四次禁毀書院,雖然具體起因不同,但垮同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緊密相關,其實質是為了鞏固封建專製統治。因為書院有比較自由的學風,有悖於明朝的專製統治,更何況有些書院,敢於諷議朝政,裁量人物,矛頭指向專橫跋扈的宦官專權,所以受到統治者的忌恨,下令禁毀。然而書院是禁不住的,嘉靖年間連續兩次禁毀書院,但明朝書院反以嘉靖年間為最多。同樣萬曆、天啟年間二毀書院,但萬曆年問書院數量之多,僅次於嘉靖時期,天啟年問書院亦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由此可見,官方越禁,民間越辦;越是禁毀,越是發展,這就是曆史的辯證法。
(2)東林書院
在明朝眾多書院中,名聲大,影響大的,奠過於東林書院。東林書院在江蘇無錫城東南,原為北宋教育家楊時(公元l053一ll35年)講學之所,後即在該地建書院,因楊時被稱為龜山先生,所以東林書院也稱為龜山書院。元代至正年間,廢為僧廬。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l604年),無錫人顧憲成(公元l550一l6lZ年)與弟顧允成,在當時常州知府、無錫知縣等地方官支持有大齋舍去世。東林會事之·套度的。東林書院的講會定期舉行,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各三天,推選一人為主持人;講會之日,必舉行隆重的儀式;講學內容主要以“四書”為主,講授時,與會者“各虛懷以聽”,講受結束,相互討論,會間還相互歌詩倡和,十分活躍。此外,關於講會組織的其他一些方麵,如通知、稽察、茶點、午餐等,也都作了具體規定。所有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東林書院的講會已經製度化了。從講會的規約、組織、儀式和規模來看,講會已經超出了書院的範圍,成為一個地區性的學術討論會。這樣,既擴大了書院的影響,提高了書院的社會地位,又豐富了書院的教學內容,提高了書院的教學和學術水平。這是東林書院的一個重要特點。
東林書院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即是密切關注社會政治,將講學活動與政治鬥爭緊密結合起來。東林書院要求學生要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書院的這個特點,集中地體現在顧憲成為其題寫的一幅著名對聯上:
顧憲派,而且講學不能正義的輿大的社會1625年)毀,許多東林黨人,如高攀龍、楊漣、左光鬥、魏大中、周順昌、黃尊索、李應升等橫遭迫害致死。由於東林書院社會影響很大,所以魏忠賢等在禁毀書院時,也就把天下的書院都同東林黨聯係在一起,一律嚴令禁毀。由忌恨東林黨人,而殃及了天下的書院。但不久,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縊死,其他閹黨人物也受到應有的懲治,.東林黨人得以昭雪,東林書院也於崇禎六年(公元l633年)修複。經曆這一番曲折之後,東林書院“名益高,人乃以附東林為榮”,又重新生意盎然。總之,東林書院在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