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武與“小白菜”被誣殺人、雙雙被判死刑、最後得到平反的這件大冤案,是清代末年江南一帶到處傳說的一樁奇聞。幾十年間,說大鼓書的,說蘇州評彈的,演文明戲的,拍電影的,都以它為藍本,各自加工,到處演出,鬧得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使得這兩個小人物名傳遐邇。他們的悲劇,贏得了許多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婦的眼淚。據筆者所知,在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哪個城市上演《楊乃武與小白菜》,那裏的手帕銷量必然陡增。因為戲院裏的海報上特別說明“請帶手帕入場”。
由於說書演戲是文藝創作,必然各展所長,大家在作藝術加工的時候,對於基本情節,就會各有取舍,因而引起了許多人的懷疑,不知道這件案子究竟是真是假,是確有其事呢還是由某些文人編造出來的?筆者願意抱著負責的態度告訴讀者:雖然在某些細節上傳聞異詞,但是此案確實是一件真實的案子。
這是一件真實的冤案
說此案是一件真實的案子,我們拿得出真憑實據。
這些證據是:
一、這個案子是“京控”案件(上訴到北京清王朝都察院、刑部的案件),整個審理經過,都有檔案可查,而且“京報”(又稱邸報,當時清王朝的政府公報)也刊載過這一消息。
二、中國第一家報紙――《申報》於1872年在上海出版。這件案子正好發生在《申報》創刊之時,被作為典型的社會新聞連續加以報道,引起了朝野上下、中外人士的關注。例如葛畢氏(即小白菜)翻供的消息,就是由該報首先披露出來的。
三、在《清史稿》中,有兩處都提到這件案子,都說到此案如何受到清廷的重視。
《清史稿?楊昌 傳》中說楊昌 “坐餘杭葛畢氏案褫職”。楊昌 屬於湘軍係統,是左宗棠部下的能員,當時任浙江巡撫,是省級地方官。僅僅因為辦錯了此案,就被革職,足以說明清廷對此案重視的程度。
《清史稿?剛毅傳》中說:“剛毅,字子良,滿洲鑲藍旗人,以筆帖式累遷刑部郎中,諳悉例案,承審浙江餘杭縣民婦葛畢氏案,獲平反,按律定擬,得旨嘉獎。”
此人在任刑部郎中時,負責預審此案,能夠審出真情,圓滿結案,既說明他對辦案確有一些能耐,同時也說明清廷對此案的重視。按照慣例,對於純屬民間的一件小小刑事案件,辦得再好,也很難被傳旨嘉獎。此案之受重視,自然另有原因。剛毅承辦此案受到嘉獎,但在十多年後卻因支持義和團的活動成為庚子之役的罪魁禍首之一,如果不是先已病死,就有被處死刑的可能。
“羊吃白菜”的謠言從何而來
這一冤案的兩位主角――小白菜、楊乃武就要先後出場了。
“小白菜”是一個姑娘的綽號。她姓畢,小名秀姑。
她生得十分秀麗,亭亭玉立,在做家務的時候,常常穿綠衣,紮白圍腰,上綠下白,好像一棵小白菜。她聰明能幹,秀外慧中,在鄰裏中顯得非常出色。大家戲稱她為“小白菜”,隻是一種昵稱,表示親切,並無惡意。
這個姑娘的遭遇非常不幸。她原籍浙江慈溪,幼年時(太平天國時期)因為兵荒馬亂,與父母失散,投奔住在餘杭的叔叔。叔叔家貧,在叔叔病死後,她隻好賣身葬叔,來到同縣的葛家當了童養媳。葛家也是窮人,隻有母子兩個,以幫工為生。兒子叫葛品蓮,是豆腐作坊的夥計;母則在同縣楊家當女傭。楊家是書香之家,略有家產,人口很少,隻有姐弟兩人。姐名楊淑英;弟名楊乃武,當時是個生員。因為婆母在楊家幫工,秀姑就和楊氏姐弟相識。秀姑聰慧,乃武教她讀書識字,進步很快。秀姑覺得乃武溫文爾雅,自己的未婚夫葛品蓮非常粗俗,遠不能與之相比;乃武也覺得秀姑聰明秀麗,頗有愛意。
兩人雖然互相愛慕,但並無越軌行為。這時如果沒有外來的幹擾,他們的關係發展下去隻有兩種可能。一是礙於封建禮法,互相之間忍痛割愛;二是爭取衝破阻礙,以合情合理的解決辦法結合。不論結果如何,都不至於產生悲劇,造成冤獄。
不幸的是“小白菜”的美貌驚動了一個被人稱為“衙內”的混世魔王、餘杭縣令劉錫彤的兒子劉子和。“衙內”這個綽號來自《水滸傳》中高 之子高衙內,就說明劉子和的為人也和高衙內差不多,整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到處漁色,惹事生非。那高衙內居然敢去撩撥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北宋中央軍的高級軍事教官)林衝的老婆;這劉子和要想奪取作為城市貧民的“小白菜”,自然不在話下。秀姑一旦被劉子和看上了,也就難逃厄運。
劉子和作為一個小縣城裏的“衙內”,自然會有一些幫閑人物替他出壞主意。他們認為:要奪“小白菜”
必先破壞她的名譽,破壞她和楊乃武的關係。在他們的授意之下,小縣城裏一時傳遍了“羊(暗指楊乃武)吃白菜”的流言。楊乃武當時即將中舉,流言的傳播對他非常不利。其姐楊淑英摸清了流言的來源,就和葛品蓮之母商量,讓秀姑這個童養媳早日和葛品蓮完婚,以堵塞說閑話者之嘴。在這種形勢之下,秀姑隻好和楊乃武斬斷情絲,含淚與葛品蓮完婚,自歎命苦,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楊乃武雖然深愛秀姑,但也無法可想,隻好承認事實,另找對象。大家都想在這樣安排之後,能夠杜絕麻煩,過上太平日子。
水滸故事的重演
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不把秀姑弄到手,劉子和是不肯善罷甘休的。秀姑雖已完婚,劉子和還是千方百計打她的主意,一再安排圈套來套她,最後汙辱了她。
這中間的經過說法不一。幫助劉子和設圈套的人是誰?
一共有七八種不同的說法。劉子和對秀姑究竟是汙辱了一次還是幾次,也有多種說法。隻要那種尷尬的局麵不改變,劉子和必然會一直糾纏下去,不肯收手。不論是強奸還是被逼通奸,秀姑都是受害人,劉子和都是犯罪者。
葛品蓮是個老實巴交的人。劉子和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裏,在汙辱秀姑的時候也都不避耳目。葛品蓮知道了這些令人難以容忍的醜事,多次帶了利刃想和劉子和算賬,可是劉子和的黨羽不少,一再保護劉子和脫險,葛品蓮也就屢次吃虧。後來葛品蓮抑鬱成疾,不久病死,於是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劉子和一再汙辱秀姑,甚至和葛品蓮發生衝突,這些醜事已經盡人皆知。葛品蓮不死,大家不過在背後指指戳戳,還不想站出來說話;葛品蓮一死,要想打抱不平的人就更多了。大家支持葛品蓮的族弟出麵控告,說是奸夫淫婦謀殺親夫。其實大家明知秀姑是受害者,但是隻有用這種告法,才能把劉子和拉出來。大家真正痛恨的是花花太歲劉子和。
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可以說是《水滸傳》裏武大郎故事的重演。每個角色幾乎都可以對號入座:
葛品蓮――武大郎。
葛品蓮族弟――武鬆(隻就他向官府控告這一點而言)。
畢秀姑――潘金蓮(大家都知道秀姑是受害者,不是淫婦。其實真正的潘金蓮也是個受害者)。
劉子和――西門慶(劉子和與西門慶倒是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