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盛世,發生在清朝前期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和乾隆(1736—1795)三個皇帝統治期間,曆時134年。這一時期的最高統治者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封建君主,政治暉光遠大,能力很強且勤於政務。他們采取的一係列措施符合封建社會曆史發展的要求,使我國封建社會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領土空前遼闊和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經濟發展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峰,文化科技也呈現出了新氣象,造就了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奠定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
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時,清政府基本上撲滅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但分裂割據勢力依然存在,阻礙統一,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也開始覬覦中國。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清政府向這些勢力展開了堅決的鬥爭,安定了國內局勢,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康熙首先麵臨的是南方“三藩”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嚴重威脅。“三藩”指占據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和占據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他們握有重兵,野心勃勃,時刻準備反叛清朝。其中以吳三桂力最大1673年,尚、吳、耿假意向清廷提出撤藩的請求,試探、要挾清政府。年僅20歲的康熙不顧朝中多數大沍的反對,指出三藩蓄謀已久,撤也反,不撤也反,果斷地同意撤藩。於是“三藩”相繼叛亂,吳三桂很快占領了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江西也落在叛軍手中,一時間局勢對清軍十分不利。他以湖南為主戰場,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吳三桂在北京的兒子以示平叛的決心。對其他叛將采用招撫手段,敘、尚、王等人很快複降,局勢逐漸得以扭轉。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同年病死。其孫吳世瑤繼位。此後叛軍節節敗退。1681年,清軍攻人昆明,吳世瑤自殺,“三藩”之亂遂告平定。
“三藩”之亂平定後,清政府著手統一台灣。台灣自鄭成功死後,由其子鄭經統治。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鄭氏集團與清政府的對抗已蛻變成分裂行為,危害了國家的統一。1681年,鄭經死,侍衛長子鄭克垔,年僅12歲的鄭克為傀儡。麵對台灣的內亂,康熙認為統一台灣時機已經成熟,任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籌劃攻取台灣。1683年,施琅率戰艦三百艘、水師三萬人出征,與鄭軍名將劉國軒在澎湖激戰七天,劉國軒敗走。清軍乘勝進軍台灣,鄭克訊出降,台灣統一。1684年康熙摒棄了一些人放棄荒謬主張,在台灣設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三縣,轄於福建省,將台灣置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明清之際,沙皇俄國乘中國內亂,侵人我國黑龍紅流域他們侵占我國領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並強占尼布楚、雅克薩等地作為侵略據點。清政府多次向俄國提出抗議,都遭到拒絕。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決定反擊沙俄侵略;首先進攻雅克薩。1685年六月十三日,清軍兵臨雅克薩城下。十六日開炮轟雅克薩城,俄軍死傷累累,於七月六日出城投降。清軍準許他們退到尼布楚。但俄軍背信棄義,聞知清軍撤回,重占雅克薩。清軍為之憤慨,1686年7月18日,重圍雅克薩,經過幾個月的圍困和激戰,城內800多名俄國人隻剩幾十人,侵略軍頭子托爾布津也被擊斃。沙俄政府此時隻好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邊境問題。清軍為表示和談意,主力撤離雅克薩。
1689年九月,中俄雙方經過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東段邊境以齊河、大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分界線,外興安嶺和烏蘇裏河之間地區的歸屬待以後解決。條約還對越界、雙方僑聲的處理及貿易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雍正年間,中俄雙方就劃定中國蒙市地區北部邊境的中俄邊界問題再次進行了談判、於1727年八月簽訂了《布斯奇條約》。條約規定西起額爾古納河,西迄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西北角的沙畢納伊嶺為邊境走向。在中俄邊境的劃定過程中,中方作了重大讓步,俄國得以鞏固已侵占的大片領土。但邊界是在雙方實力相當的基礎上劃定的,對沙俄進一步侵占我國的野心是個遏製。
清初,蒙古的準噶爾部在西北崛起。1671年,噶爾丹奪得準噶爾部的汗位。他勾結沙俄企圖分裂祖國,四處挑起同各少數民族間的戰爭,造成了西北局勢的動蕩不安。1688年,噶爾丹率兵突襲喀爾喀蒙古,殘殺蒙古同胞,並借追擊之名南犯。1690年七月,在烏爾會河打敗清軍,氣焰十分囂張。清廷決定反擊噶爾丹的叛亂行為,派兩路大軍出塞迎敵。八月一日,雙方戰於烏蘭布通。噶爾丹軍將路輪上,背加箱垛,蒙上濕氈,作為掩體向清軍射擊。清軍也以;器還擊。黃昏時濕氈被炮火烤幹,駝城火起,清軍乘勢掩殺,噶爾丹狼狽逃走。次年五月,康熙親自與內外蒙古首領會盟於多倫諾爾,決定在蒙古三部實行盟旗製度,分為三十四旗,這次會盟鞏固了中央政權對喀爾喀各部的管轄。
1695年,噶爾丹在俄國的支持下。率三萬騎兵沿克魯倫河而下,卷土重來。清軍分三路出兵。康熙親率中路軍出征。噶爾丹聽說康熙親征,魂飛魄散,倉皇西逃。1696年5月,在昭莫多
1757年,清軍再次出兵,叛亂很快被撲滅,不久出天花病死。準噶爾分裂勢力這一西北長期動亂終於徹底平定了。
同年,天山南路維吾爾族地區又發動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1759年,清政府平定叛亂,大小和卓木走死巴達克山。
清政府統一天山南北以後建立軍府製,在這一地區實行統治。設伊犁將軍總統新疆南北兩路軍政事務,以下在各地設都統、參讚大臣,實行軍事統治。清政府通過軍府製對新疆進行了有效的管轄。
康雍乾時期,西藏局勢也屢屢發生動蕩。康熙末年準噶爾軍隊侵擾西藏,雍正時有阿爾布巴的叛亂,乾隆年間先有叛亂,後有廓爾喀的兩次入侵。清政府克服重重困難,一次次地穩定了局勢。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改革了西藏政治宗教製度,慢慢地將駐藏大臣提高到與達賴、班禪同等的地位,將西藏地方政府駐藏大臣的監督管理下,還規定了關於達賴、班禪轉世的金瓶掣簽製度。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分裂勢力的出現,有利於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