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2)

自從1980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 200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預計將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但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我們應該對經濟增長的方式進行反思。

據統計,我國每增加一個單位的GDP,所消耗的資源是印度的五倍。雖然我們的經濟增長了,但資源消耗和浪費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其次,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我們引以為豪的“中國製造”不但附加值低,而且由於國際經濟不景氣、彙率、質量等原因正麵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一雙在我國生產的耐克鞋,我們隻掙一美元多。可是,一經擁有品牌的耐克公司出售,就值上百美元。用我們廉價的勞動力,用我們的資源,汙染了我們的空氣和水,而國外的企業家則掙了大錢。

中國信息產業2003年的生產總值是1.8萬億元,利潤750億元,利潤率4%;2005年信息產業的生產總值為2.8萬億元,利潤1300億元,利潤率降低到3.4%;2006年信息產業的生產總值達到4.75萬億元,利潤率也僅僅是3.4%。這本來是一個技術含量高的大產業,我們的利潤率才這麼高,總的利潤額與 IBM 一家公司的利潤額相當。即使我們國家的高科技企業,也隻能停留在產業鏈的末端。

於是,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中國智造”、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打造核心競爭力……成為政府和企業界日益關注的問題。

那麼,該如何做?

“除了技術研發,中國別無選擇。”邁克爾·波特來中國時,平靜的一句話似乎令人茅塞頓開。國內有識之士也紛紛呼籲:中國企業到了該紮紮實實抓研發的時候了。長期因為缺乏核心技術而被動挨打的國內企業更是痛定思痛,康佳集團一句“用創新贏得尊嚴”的口號,更是贏得了溫家寶總理的高度讚許。

然而,麵對現實,中國企業研發能力積弱已久,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大多數中國企業還處於研發困局中,典型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1)一些企業還滿足於粗放式擴張的經營方式,短期的經營思維和浮躁心態比較明顯,片麵強調銷售,不重視研發,研發投入不足,少數企業甚至置產品質量於不顧。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惡化,這些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不少企業開始認識到產品研發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搞研發,而且擔心“不搞研發等死,搞研發找死”。

(2)一些企業並不是不知道研發的重要性,它們更知道研發的艱難性。研發是個長期見效的工程,有時候是個無底洞,尖端技術紛繁複雜,更新變幻莫測,如何決策?如何投資?如何進行預算控製和進度控製?新舊產品如何更替?新產品何時上市,舊產品何日退出?在這些企業,研發往往處於配合銷售的位置,帶有很強的試探性和從屬性,多年過去了,研發並沒有什麼起色。

(3)一些企業已經把研發擺在了戰略位置,甚至視研發部門為公司最重要的部門,研發投入持續加大,研發隊伍不斷擴大。但是,研發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存在諸如缺乏先進的研發理念,產品戰略及規劃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不足,職能化壁壘造成各部門配合困難,研發流程管理薄弱導致研發進度和質量問題,技術研發薄弱,沒有有效的研發績效管理等問題,嚴重製約了產品及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個別企業通過持續的努力已經建立了有效的研發體係,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也存在缺乏基礎性核心技術的尷尬,麵臨建立跨企業創新,以及國際化研發體係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