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狗的壽命比人的壽命短
編譯/芳華
作為一名獸醫,我出診去檢查一隻名叫貝爾克的10歲的藍色赫勒犬。
狗的主人是羅恩、妻子莉薩以及他們的小兒子沙恩。他們都非常喜歡貝爾克,期待會出現奇跡。我檢查後發現癌症正在吞噬它的生命。
我告訴羅恩一家,不可能出現奇跡,並提出可以在他們家為那隻年邁的狗實行安樂死。在做安排時,羅恩和莉薩告訴我說,他們認為讓4歲的沙恩看著狗安樂死有好處,他能從中受益。
第二天,羅恩的全家圍著貝爾克時,我又一次感到喉頭哽咽,而沙恩卻顯得很平靜。不到幾分鍾,貝爾克平靜地死去,那小男孩似乎沒有困難也無困惑地接受了狗去世的事實。貝爾克死後,我們一起坐了片刻,疑惑地議論起令人痛心的現實——動物的壽命比人的要短。
一直在靜靜地聽我們議論的沙恩插嘴說:“我知道為什麼。”
我們都感到意外而轉向他,接著從他嘴裏說出的話讓我驚呆了:“人生下來是為了能學會怎麼過得好,愛別人,做個好人,是吧?”
那4歲的孩子繼續說道:“動物已經知道怎麼做了,所以它們就沒有必要活那麼長了。”
無數人看到卻沒發現
文/高興宇
網絡搜索引擎穀歌有一項功能,就是能夠查詢地球任意角落的衛星圖像。借助這項功能,科學家們分析了處於全球308處地方的8510頭奶牛的生活規律,發現它們都有第六感,能感知地球南北方位,而且不論什麼風向和時辰,總是麵朝北站立。這一發現讓科學家們驚詫不已,雖然奶牛以預知下雨的能力而聞名,但它們的導航本領卻被人遺忘和忽視了。
幾千年來,數以千億計的人們經常見到奶牛但卻沒有發現這個簡單的規律,至少沒有流傳和記載下來。
如果今後在野外迷失了方向,沒帶指南針不要緊,隻要身邊有奶牛,那就不用驚慌。隻要看一看奶牛的頭朝向哪一邊,就知道那邊就是北邊。
如果你有一家圈養奶牛場,當初建設它的時候沒有尊重奶牛的頭朝北規律,那麼一定要及早地糾正。其中道理很簡單,奶牛頭不朝北,就會無形中不自在、煩躁,而煩躁自然會影響牛奶的產量和質量。
象腳花瓶
文/[美]喻麗清
從前有一個人,他本來也可以成為狩獵名家的。可是,有一次他打了一隻善心的大笨象。那隻象,是頭軟心腸的母象。它不能奔出槍程之外,完全不是因為它跑不快,而是因為它的小象不能跑快。
那個人後來隻要一閉上眼,還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沙塵滾滾之中兩隻象——一大一小——拚命地跑著。大的顧著小的,小的哀哀驚呼。槍聲響起,老象山崩一樣即將倒下,那隻小的……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快跑,快,不要管我,不要停下……他仿佛聽見母象聲嘶力竭的忠告……
他做夢也不會想到,那小小的象影,在一片黃塵裏竟掉過頭來又回到它母親的身邊。母象終於轟然倒下了,塵土落盡處,母象的屍身恰恰壓在小象的身上。
母象,做成了一具美麗的非洲象標本。小象是不堪造就了,他悄悄割下了一隻小象的象腳。
就是這一隻可以插上鮮花的象腳花瓶。
當然它是真的,看看那幾個腳趾,看看那粗粗的皺皺的灰皮,是真的活過的一隻小象。
那個人,他後來再也不在乎能否成為“名”狩獵家了。據說,他死後家人散盡了他的一切收藏,唯獨這象腳花瓶,他在遺囑中指定了要捐給博物館。
像龍涎香一樣修行
文/樓南香
龍涎香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它與麝香的香韻幾乎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既含麝香氣息,又微帶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著一種特別的甜氣和說不出的奇異香氣。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無法比擬的,要比麝香長一倍,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氣長達數百年。曆史上流傳有龍涎香“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據說在英國舊王宮中,有一房間因塗有龍涎香,曆經百年風雲,至今仍香飄四溢。
經過反複研究,海洋生物學家們才真正解開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原來,它源於抹香鯨的體內。抹香鯨最喜歡吞吃章魚、烏賊、鎖管等動物,而章魚類動物體內堅硬的“角喙”可以抵禦胃酸的侵蝕,在抹香鯨的胃裏不能消化,如直接排出體外的話,勢必割傷腸道。於是在千萬年的進化中,抹香鯨慢慢適應這種“飲食”習慣,它的膽囊能夠大量分泌膽固醇進入胃內將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見的龍涎香。然後再緩慢從腸道排出體外,有的抹香鯨也會通過嘔吐排出。稀世香料就這樣產生了。
奇怪的是,剛剛誕生的龍涎香不僅不香,還會奇臭無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陽光的暴曬下,空氣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減,然後淡香出現,逐漸變得濃烈;顏色相應也會由最初的淺黑色,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隻是它往往需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方可“修”得此上品。
因為痛苦,所以珍惜;因為漫長,所以珍貴;因為忍受,所以美麗。這樣,我們才能收獲人生中最珍貴的“龍涎香”。
像蒲公英那樣思考
文/[美]克裏斯·安德森
一條雌性金槍魚在一個繁殖季能產1000萬個受精卵,但大約隻有10個能孵化並存活。大自然浪費生命,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命。
數學家公認,充分探索“可能性空間”的最佳策略就是“隨機嚐試”。假設一片沙漠裏隻有兩個池塘,而且相隔很遠。假設你是生長在其中一個池塘附近的植物,你有兩種繁殖策略:一是把種子播在自己的根附近,這樣它們就有相當大的機會找到水源。這種策略比較安全,但很快就會導致池塘邊擁擠不堪。另一策略是讓種子隨風飄送。這意味著差不多所有種子都會在途中死去,但這樣才能有個別種子找到另外那個池塘,生命才能在一塊新的、也許更肥沃的土地上繁衍。
科幻作家考瑞·多克特羅把這稱作“像蒲公英那樣思考”。他說:“從蒲公英的觀點來看,單個種子甚至大多數種子落在哪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每一個春天,每一條路的每一處裂縫都會長滿蒲公英。蒲公英並不是想照顧某一個後代,而隻想保證用光每一個繁殖後代的機會!”
橡樹和它的鄰居
編譯/尹玉生
很久以前,一棵高大、雄偉的橡樹隱隱地覺察到,自己雄風不再。每當一陣強風襲來,雖然竭盡全力地控製著自己的枝幹,但枝幹們還是不爭氣地東搖西擺。
在橡樹的不懈努力下,狀況有了顯著的改變。許多健康的枝條紛紛長了出來,茂密的綠葉覆蓋整個大樹,一個個翠綠而可愛的橡樹果掛滿了枝杈。
又一次更加猛烈的強風光臨了。令橡樹感到恐懼和不解的是:新生的枝條在強風中瑟瑟發抖,橡子和橡葉紛紛掉落,幾條老樹幹竟折斷了。尤其可怕的是,自己的根被無情扯動,如果不是在鄰居楓樹的強力支撐下,橡樹覺得自己極有可能會轟然倒下。
橡樹百思不得其解地問楓樹道:“在如此強烈的大風襲擾之下,你怎麼能夠站得那麼穩?”
楓樹回答道:“其實,當你忙於催生新的枝條的時候,我一直都在忙於加固我的根!”
心與手
文/張鳴躍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人們利用大象搬運樹木和其他重物,利欲所驅,越來越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