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癸巳年正月初九,雨水。萬物萌動春將至。

是日下午,陽光燦爛,我一人從屏山公園,也就是從後山再次攀登,目標是久違的鎮海樓——福州的新地標。雖然她就在我身邊,從居家窗戶遠望可見,或上下班路上抬頭仰視,紅樓為綠樹簇擁,神秘而壯觀,但總是有一段距離,忽近忽遠的。

屏山是福州祖山,曆來為王室青睞。明洪武四年,駙馬都尉王恭來到福州重建府城。鎮海樓作為各城門樓的樣樓,是福州古城最高樓,為城正北指標,並作為海船昏夜入城的標誌,“樣樓觀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民間傳說,明初海水漲潮時,可漫到屏山山腳,人們修建該樓,工在樓而意在海,即鎮住海水不淹沒城市,故名鎮海樓。該樓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杭州吳山鎮海樓同為東南沿海三大鎮海樓,與黃鶴樓等並稱為中國九大名樓。

三山是福州標誌。屏山有鎮海樓,烏山有烏塔,於山有白塔,形成三山兩塔一座樓。鎮海樓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為案,東襯鼓山,西托旗山。左前於山相扶,右前烏山呼應。烏龍、白龍雙江如玉帶環腰。明清以來,鎮海樓除了作為曆史名樓,還被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屢毀屢建,不絕於世。

鎮海樓重建之前,我每次登頂屏山,皆無比清淨,心曠神怡,心生喜悅。我有幸在古榕樹下問道智者,從無樓處讀樓,進行思想與精神洗禮。曾經遠去的鎮海樓,穿越時空而來,閃耀智慧之光,如冬日暖陽沐浴著我,醍醐灌頂,酣暢淋漓。

“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這是趙樸初先生對弘一法師的評價。我也常常獨自在屏山之巔遙望明月,那是我無法企及的境界。徘徊於遺址處,從上而下慢悠悠飄落的黃葉,地上怯生生破土的新綠,我悟出悲欣交集的偈語。

我一介布衣,很早以前,試圖構建自己理想中的屏山鎮海樓。如今,百年基業就在眼前,讓人既驚又喜,恍若隔世。一個人與一座山樓的機緣,很像傳奇,引來眾人稱讚,讓人不可思議,卻真實存在。但一座山樓從天而降,巍然矗立於福州中軸線北端越王山之後,八閩大地風調雨順,眾生驚呼之餘,早已開始深思,從文化尋根至風水造設,再到道德重建,我們讚歎:道法自然,萬物有序。

我信步登上二樓,抵達鎮海樓精神內核。右側有書法作品:“千秋福地萬樹屏山,八閩雄都一樓鎮海。”六百年來,先人絕對不會把鎮海樓字麵理解簡單化。斯樓既成,海波永平?戚繼光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封侯為官,值得深思。古人科技不發達,但敬畏自然,索取有度。時代日新月異,人類上天入海,卻也頻遭自然無情報複。抬望眼,更讓人震撼的是林則徐書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公是中華民族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竭盡全力抵禦從海上洶洶而來的屈辱,我以為鎮海樓與他一樣,位居福州不可或缺的精神高地。

十年一彈指。鄙人發現鎮海樓,先從市級再到省級媒體廣而告之,之後有關部門的係列動作,一直讓我處於激動和不安之中,經常風雨中抵達遺址處,甚至半夜把建築專業的朋友帶上山,現場勘察一番。鎮海樓於2006年底開始重建,兩年後對外開放。樓體總高三十多米,由基座層、台基層及兩層樓閣組成。基座層內設地宮,台基層、樓閣一層作為展廳,二層作為觀景休閑廳。如今證實,一切在向真善美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講,發現鎮海樓,並以微薄之力搖旗呐喊,至少對自己是救贖,是我一生修來的福分。

此緣開來,上下山樓之間,常常有所醒悟,之餘抄抄寫寫,是種個人文化自覺,我早在《華林寺小記》中說清了。從這點來說,寫作是很有意義的,在提升自己同時,也有益於他人。個別不同聲音,促三省吾身,力求化為我進步的正能量。

春天來臨。

2013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