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的實效性低下是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狀態。但就其產生根源而論,中西方各由不同的原因所致。在中國,導致這一德育問題的主要原因應歸結於學校道德教育中的功利主義色彩特征。這種功利主義主要有兩種形態:國家取向的功利主義和社會取向的功利主義。前者表現為國家往往簡單地從當前的政治需要出發強調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強製規範學校德育工作的程式,以強化德育中的國家意識;後者表現為從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需要出發,認為學校德育的目的、功能、課程、過程等都是由社會實體依據自身需要所決定的,由此德育僅僅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而存在。學校德育中的功利主義忽視了德育的獨立性與可接受性,導致了“灌輸”式德育風行,直至陷入國家社會越加強德育,德育的實效性反而越低的惡性循環。與中國不同,西方德育工作實效性低下問題則往往與其學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過程主義取向和相對主義特征有關。西方的現代德育是在充分張揚個體主體性與個人權利的基礎上進行的,但這種對個體主體的極度張揚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德育中的相對主義,對個體權利的侵犯成為一個禁區。為了避免被貼上侵權和強製的標簽,德育采取了一種過程主義與形式主義策略,側重於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和判斷力,幾首不涉足價值內容的引導,其實際後果是學生有了越來越多的道德分析和判斷能力,卻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行動。具有這種相對主義特征的典型模式是價值澄清模式,該模式導致了德育隻重自主建構而忽視價值引導的痼疾。
德育領域的這個“世界性難題”實際上就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建構的矛盾。絕對主義是錯誤的,相對主義也行不通。隻能走中間路線或“第三條道路”。在全世界範圍內也都在尋找這樣一條“中間路線”既傳統又現代,既絕對又相對,既強調基本價值的引導又不妨害道德學習主體“主體性”的充分發揮的綜合德育模式。
“欣賞型德育模式”的構建就是希望解決這樣一個兩難問題。它的基本理論假設是: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如果經過審美化改造,成為“一幅美麗的畫”、“一曲動聽的歌”,那麼與這幅畫、這首歌相遇的人就會在“欣賞”中自由地接納這幅畫、這首歌及其表達的內涵。道德教育的“價值引導”與道德主體的“自主建構”這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麵就可以在價值自由地“欣賞”(即教育和接受)過程中得以統一和完成,“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的矛盾也就隨之消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與被教關係也可能由此而轉變為雙方圍繞同一德育問題而展開的不同視角之間的對話關係與理解關係。因此,欣賞型德育藝術化策略的運用將為學校德育走出當前困境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
為什麼要對德育活動進行審美化改造?為什麼要開展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研究?這不單單是德育理論界所積極關注的問題,更是擺在每一個德育工作者麵前的一個重要實踐課題。社會發展的要求、德育理論及實踐發展的期待給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回應挑戰:當代德育改革的出發點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人們把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稱作“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基礎是知識(科技),核心是人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人類社會依賴兩個根本要素:一方麵依賴於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另一方麵依賴於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的進步越來越依賴於每個人的充分發展。這是因為:①人是影響未來社會經濟的主體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從表麵來看,影響社會發展的是知識,而背後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綜合素質;②人是影響未來政治文明程度的主要因素。從表麵看,影響政治文明程度的是國家的政治體製和法律製度等,從深層次來看還是公民的基本素質;③公民的道德素質是影響未來公民素質的重要因素。從表麵來看,反映公民素質的是公民的行為,而深層次的是公民精神世界的健全程度。因此,從一定角度—上說,知識經濟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方方麵麵,對教育,特別是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戰。
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特定時期,學校德育工作必須重視常規建設,即依據特定的社會時代發展特點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構建科學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方法、德育過程、德育評價等。這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當代學校德育改革提出的一項非常迫切的要求。
(二)開拓創新:道德學習在欣賞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