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六世紀至九世紀)是藏族曆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高原上的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為強大的勢力,並走出了封閉的內陸高原。吐蕃王朝的建立,打破了高原的沉寂,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了勃勃生機。原來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麵被改變,通過製度、法律、驛站等建設,一個個小邦政權或部落聯盟得到了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麵的擴大,推動了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麵上的相互溝通,又實現了文化上的整合。吐蕃時代,族群的認同感得到加強,藏族得到了壯大。吐蕃時代表現出了一種虛心而堅韌的學習精神,致使周邊文化對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盛唐文化、天竺佛教文化、中亞遊牧文化,無不影響到了吐蕃。從典章製度、宗教經典,到服飾禮儀、飲食習慣,吐蕃在文化上的引進是多方麵的。吐蕃文化的發展引人注目,從縱向的藏族史而言,其成就是輝煌的,若從橫向比較,也是大放異彩的。吐蕃時代為藏族文化打下了豐厚而堅實的基礎,雖經曆了吐蕃末年的大動蕩和大戰亂,但文化傳承的命脈並未全部中斷。敦煌藏經洞出土了豐富的藏文文獻,其中多為吐蕃時代的遺物。
吐蕃的曆史,曆來受到藏族學者的重視,《弟吳佛教源流》、《娘氏教法源流》、《巴協》、《王統世係明鑒》、《賢者喜宴》、《漢藏史集》、《西藏王臣記》、《如意寶樹史》等書最具代表性,其中,《賢者喜宴》收錄有吐蕃史方麵的原始資料,如讚普的詔書等,受到吐蕃史研究者的推崇。敦煌藏文吐蕃曆史文獻,包括《讚普傳記》、《大事記年》、《大相世係表》等,雖非鴻篇巨製,但吉光片羽,彌足珍貴。敦煌吐蕃曆史文獻經過國內外多位學者的研究,其大部分內容得到了正確的解讀,使我們今天對吐蕃曆代讚普的曆史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敦煌吐蕃文獻中的法律、醫學、禮儀、賦稅、驛站交通等方麵的文書,也一一被解讀,使吐蕃社會的麵貌逐漸在我們前麵展現開來。敦煌藏文文獻中佛教文獻的數量最多,包括佛經、論、儀軌、密宗經咒、祈願文等,反映了佛教在吐蕃的傳播和人們的精神生活,以及對理想人生的渴望。還有藏譯禪宗文獻、中土偽經等,證明佛教從印度東傳的同時,又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也包括向西的傳播。大量佛教文獻的存在,既是研究吐蕃佛教的第一手資料,又是研究吐蕃文化交流、語言文字、書法等方麵的重要資料。目前,隨著敦煌藏文文獻的全麵整理出版,吐蕃佛教文獻的研究必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此外,吐蕃藏文簡牘、金石銘刻等文獻的價值自不待言,在吐蕃曆史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
吐蕃崛起於高原,並向四周擴展,隨之與唐朝間有了多種聯係,諸如聯姻、戰爭、往來、商貿等,吐蕃的曆史也受到了中原史學家的重視。《通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著作中,有大量的吐蕃曆史的記述,對唐蕃關係的記載尤為詳盡,吐蕃的對外擴張戰爭也主要見之於漢文史著。再加漢文史著注重年代,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發生的空間、時間等背景交待得較為清楚,這些著述在研究吐蕃史時同樣是不可缺少的。近年來,國內學者在整理、校注漢文吐蕃史資料方麵取得了許多成果,為人們學習、研究吐蕃史和漢藏民族關係史提供了便利。
隨著漢、藏文曆史文獻的整理或翻譯出版,國內外學術界有關吐蕃史方麵的研究著作、論文亦不斷問世。這些研究成果,使原本模糊不清的吐蕃曆史越來越顯得明晰起來。但是,與此同時,吐蕃史上仍有不少未解之謎,文獻中存在的那些含混不清的記述,還不能給予滿意的解答。甚至,像鬆讚幹布這樣傑出人物的生卒年尚無一致的結論。總之,沒有解決的問題仍然存在,而有些問題有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了。
這部《吐蕃史稿》草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2005年底,作為西北民族大學省級重點學科資助項目,納入了出版計劃,遂對原書稿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改,吸收了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但基本框架沒有變。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多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吐蕃曆史作了概要性的敘述,力求涉及吐蕃曆史的各個層麵,使讀者能對吐蕃曆史有較全麵的了解。在語言表達上,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希望讀者有興趣閱讀。並借此機會,向當年幫助我抄寫稿子的曆史係和藏語係的同學,表示深深的謝意。本書編輯李樹軍先生認真審閱書稿,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向他表示誠摯的感謝。
過去與現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掌握吐蕃曆史知識,有助於我們審視藏族文化的淵源流變,發展脈絡,並從中汲取營養,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
2006年10月
於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