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現在,呈獻給大家的是一本綜合性的文史資料集。

慈溪文史資料至今已編輯、出版27輯。除本輯外,綜合性史料曾出版過3輯,即第一輯《慈溪文史》、第十四輯《回首五十年》、第十九輯《史林散葉》,分別於1986年、1999年、2009年出版。其餘23輯均為專題輯。

本輯分“人物春秋”、“史事經緯”、“民俗遺存”三大欄目。書名《史海帆影》既有意象,又富動感,我讚賞編輯者的才智和用心。

《史海帆影》從征集的200萬字文稿中精選精編,總體上具有文史資料的特色,其中還擁有地域史料的一些精品,編委會最終確定公開出版。

史料性是文史資料的前提,而好的文史資料必須具有鮮明的“三親”性和統戰性特色。

從“三親”要求看,《史海帆影》多數篇目是作者作為曆史當事人、見證者,對慈溪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民俗的客觀回憶和記述,是親身經曆、親見、親聞的第一手資料,可補史之缺,詳史之略,糾史之錯。如“人物春秋”中童銀舫先生對與版畫家餘白墅、九葉詩人袁可嘉、文學教授華宇清等慈溪籍名人交往的記述,“史事經緯”中阮萬國先生對築半掘浦直塘和鄉鎮農產品訂貨會等事件的回憶,“民俗遺存”中羅映堂先生對“慈溪婚俗”等的描敘,史料鮮活、翔實,為我們讀者提供了一般情況下難以知道的背景和細節,這些史料還都凝聚著作者豐富的人生體驗,富有感染力。“三親”鑄就了文稿精品的價值。

《史海帆影》也具有統戰性的特色。統戰性一般體現在文史資料工作的參與者主要是政協委員及其所聯係的社會各界人士。我曾把文史資料“統戰性”的體現分為三類:(1)統一戰線方麵的人士回憶和記述統戰方麵的人和事;(2)統一戰線方麵的人士回憶和記述非統戰方麵的重要的人和事;(3)非統一戰線方麵的人士回憶和記述統戰方麵的人和事。本輯的作者或為政協委員,或為政協文史通訊員,均為統一戰線方麵的人士,彙集他們的“回憶和記述”,自然具有了“統戰性”的特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號召我們“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是人民政協的“主業”,而征集、研究、出版文史資料則是各級政協的一項特色工作,也是一項為建設文化強國奉獻智慧和心血的事業。我們征編文史資料,目的在於“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在於傳揚慈溪優秀地域文化元素,在於為文化強市建設發揮特有的作用,《史海帆影》的編輯出版目的亦在於此。

本輯文史若能得到讀者認可,除要感謝作者外,還要感謝陳墨、王孫榮等幾位編輯的辛勤付出,感謝編委中的前輩周乃複先生等的悉心指點!

謹以此為序。

戴南璋

2013年5月5日

人物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