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4.台灣(1 / 3)

台灣有哪些獨特的地貌特征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麵積占全部麵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係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臥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裏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穀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裏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的地理位置有哪些獨特之處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裏,寬約70至221海裏,平均寬度約108海裏,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它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裏;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裏;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裏。

由於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係的重要交通樞紐。不光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裏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裏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裏。

台灣的氣候特征如何

台灣島南北狹長,四周流域廣闊,北回歸線恰好橫穿島的中部偏南地區,北部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地區屬熱帶氣候。從平地到高山,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形成了在同一時空內熱、溫、寒三帶兼有的氣候特點。同時,台灣在氣候上受海洋和大陸兩方麵的影響雖均較強烈,但海洋性氣候明顯,整體上呈現高溫、多雨、多風的氣候特點。

台灣平地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3.6度。其中,北部年平均氣溫約攝氏22度,南部約攝氏25度,南北平均溫度冬季相差攝氏5度左右,夏季差異不大。全省平地夏長冬短,南部則長夏無冬。每年4月以後,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以上的時間長達8個月。最熱的6-9月,平均氣溫達攝氏27至28度。12月至次年3月為冬季,各地平均氣溫在攝氏15至16度以上,平均最低氣溫高於攝氏11度。

台灣冬季受大陸冷氣團影響,東北季風盛行,但受到北上的太平洋北赤道曖流製約。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影響,西南季風盛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受到中央山脈阻擋。

台灣山地氣溫的垂直變化遠大於南北氣溫的變化,氣溫隨山勢的增高而降低。 北部地區山地是每升高海拔100米,氣溫約降低攝氏0.6度;中南部地區是每升高海拔100米,氣溫約降低攝氏0.5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冬季可見積雪。玉山山頂的年平均氣溫僅攝氏3.8度。

台灣海峽為什麼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台灣海峽是中國台灣島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南界為台灣島南端貓鼻頭與福建、廣東兩省海岸交界處連線;北界為台灣島北端富貴角與海壇島北端癢角連線。呈北東—南西走向,長約370千米。 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千米;南口寬約410千米;最窄處在台灣島白沙岬與福建海壇島之間,約130千米。總麵積約8萬平方千米。

海峽為台灣與福建兩省航運紐帶,是東海及其北部鄰海與南海、印度洋之間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兩岸軍民為抗禦侵略、反對封鎖和統一國土進行過多次作戰。16世紀中葉,日本倭寇竄犯澎湖、台灣並以澎湖為據點不斷向浙閩沿海侵掠,曾遭到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部的打擊;台灣平埔人也進行猛烈反抗。公元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戰船打擊侵犯閩、粵、台沿海的倭船。並於年底追擊至台灣西南海岸,全殲倭船6艘,救回被擄男女370餘人。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收複台灣之戰,即是率戰船從金門島料羅灣出發,渡過海峽至澎湖待機,避開強勁大風後橫渡澎湖水道,然後乘滿潮通過鹿耳門,進入大員灣實施登陸作戰。公元1664-1665年(清康熙三、四年)間,施琅曾3次率船攻台,都為大風浪所阻而返;直到公元1683年,才再次率舟師從東山島出發,在澎湖海戰中大敗鄭氏守軍,恢複了對台灣的統一管轄。

1840-1842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艦隊不斷侵犯海峽兩岸的廈門、基隆等地,受到當地軍民的強烈抵抗。1884年法國艦隊在馬尾襲擊中國艦艇,繼而進攻台灣北部,當侵犯受阻後於10月至翌年4月對台灣實施封鎖,兩岸軍民進行了沿岸防禦作戰和反封鎖鬥爭,打擊了法軍的入侵。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期,日本為侵占台灣,預先派艦隊攻占澎湖列島,在攻占台灣北部得手後,從陸路向中、南部推進的同時,以艦隊從海路在安平、布袋、高雄、枋寮等地實施登陸,台灣軍民為反抗日軍侵占進行了殊死的抵抗。

台灣究竟有多少美稱

寶島台灣,地處熱帶、亞熱帶,位置優越,風光秀麗,資源豐富,經濟繁榮,被人們授予了許多美稱,成為我國省級行政區中美稱最多的一個。有美麗寶島、多島之盛蝴蝶王國、蘭花之島、珊瑚王國、溫泉之島、樟腦王國、天然漁嚐東方甜島、水果王國、鳥類之鄉、海上糧倉、東方鹽庫、植物王國、動物寶庫、茶葉之鄉、旅遊勝地等。

寶島台灣的美稱何止這些。像“高島”、“春島”、“森林之島”等,多不勝收。台灣島美地名也美,“綠島陽明山,花壇景美;秀水日月潭,鶯歌愛河”,這副對聯就是八個優美地名的薈萃。

澎湖列島是怎樣得名的

台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的總稱。隔澎湖水道距中國台灣省西海岸約48公裏;極北為目鬥嶼,極南為七美嶼,極西為花嶼,極東為查某嶼。總麵積126.8641平方公裏。都屬火山島,由玄武岩組成,環以珊瑚礁。

澎湖島、白沙島與西嶼間的馬公港為天然良港。因受黑潮(日本暖流)影響,氣候溫和,年均溫在16~28℃之間。多大風,冬半年盛行東北風,夏半年盛行西南風。農業以旱作為主,居民多從事漁業。中國福建、浙江兩省漁民很早在此定居。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正式將澎湖畫入版圖,並在島上屯戍軍隊。16世紀時葡萄牙人稱此島為漁人島。1622-1624年荷蘭人占領此島,1884-1885年被法國人占領,1895年中日戰爭後與台灣一並被割與日本。於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歸還中國。該群島扼台灣海峽交通要道,號稱“台灣海峽之鍵”。

澎湖之名係以澎湖最大的本島與中屯、白沙、西嶼三島相銜似湖,外側海水洶湧澎湃,湖內波平浪靜。澄清如潮,故而得名。

澎湖列島地理位置優越,東隔澎湖水道,與台灣島相對,最短距離約24海裏,兩麵與祖國大陸福建省廈門市隔海相望,最短距離約75海裏。過去橫渡台灣海峽,往來於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船隻,常常進入澎湖島上的馬公港停泊。從這裏出發,往北可抵達馬祖列島、大陳島和舟山群島,往南可去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並可通往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國。澎湖列島居台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釣魚島為什麼屬於中國

釣魚島列島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和3塊小島礁即大北小島、大南小島、飛瀨島等8個無人島礁組成,分散於北緯25°40′-26°、東經123°-124°34′之間,總麵積約6.344平方公裏。這些島嶼在地質上和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一起,都是台灣北部近海的觀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脈延伸入海後的突出部分,為台灣島的附屬島嶼。

釣魚島隸屬於中國台灣省宜蘭縣頭城鎮大溪裏管轄。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主權移交日本時,一並將釣魚台列嶼的行政管轄權也交給日本。目前該島實際由日本控製,被劃為衝繩縣石垣市,日文名稱“尖閣列島”;針對日本的行徑,中國大陸及台灣對釣魚台列島聲張主權,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華人組織的民間團體曾多次登島或試圖登島以具體行動宣示主權,稱為“保釣運動”。

釣魚島呈番薯形,東西長約3.5公裏,南北寬約1.5公裏,麵積約4.3平方公裏。地勢北部較平坦,南部陡峭,中央山脈橫貫東西;最高山峰海拔362米,位於中部;其它尚有高程320米、258米、242米的山峰若幹,及4條主要溪流。位於東海大陸架上。而日本衝繩琉球群島則是大陸架之外的火山島,並且琉球群島處於東海大陸架上。

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不僅蘊藏有大量石油資源,在其他方麵也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這裏是我國東海靖魚常太平洋黑潮流經這裏,帶來了大批魚群,所以我國浙江、福建和台灣等地的漁民經常到這一帶捕魚。在釣魚島與東南方的北小島、南小島之間,有一條寬達1000多米的“蛇島海峽”,風平浪靜,成為漁民的天然避風港灣。在這個海峽港灣中,還盛產飛花魚,台灣省基壟蘇澳兩地漁民,常靠此漁區生存。

釣魚台實為台灣大屯山之延伸,故依據20世紀60年代生效的大陸架公約觀點,釣魚島理應為台灣島的一部分。

綠島有哪些奇妙的海上風情

綠島位於台東東方約33公裏的太平洋上,島身呈不等邊四角形,南北長約4公裏,東西寬約3公裏,麵積約16平方公裏,為台灣第四大附屬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