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黑龍江(1 / 3)

黑龍江有什麼地理特征

富饒美麗的黑龍江省,地處祖國的東北邊疆。省名係由境內最大的河流黑龍江而得名,簡稱“黑”。她在祖國的版圖上如同一隻展翅騰飛的天鵝,形象地展現了她那妖嬈美麗的風姿。遼闊的地域,浩瀚的林海,密集的江河,肥沃的土地,富饒的資源,以及舉世聞名的風光名勝,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黑龍江省幅員遼闊,基本地貌特征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表現為南北兩大山地,東西兩大平原,山勢緩和,平原廣闊。大、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構成全省的山地骨架,山脈從西北和東南兩向,對全省起屏障、閉合作用,中西部的鬆嫩平原和東部的三江平原分別向我國內陸腹地和俄羅斯展開,形成了便利的國內、國際聯係。 邊境線長3045公裏,全省有25個開放口岸,在我國沿邊開放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具有其他省市無法比擬的優越條件。黑龍江省位於中溫帶和寒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景色宜人。年均降水量在450-650毫米,年平均氣溫-4℃-4℃,無霜期在100-140天之間。

黑龍江氣候有什麼特點

黑龍江屬中溫帶到寒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5℃。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南北差近10℃。夏季氣溫高,降水多,光照時間長,適宜農作物生長。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300-2800小時。春季大風日最多,多在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風能資源豐富。

黑龍江省屬寒溫帶-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西北端沒有夏天。全年平均氣溫零下6-4℃,一月零下32-零下17℃,七月16-23℃,西北部氣溫最低。溫帶、寒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分,無霜期3-5個月,年降水量400-700毫米。全年無霜期多在90-120天之間。年平均降水量50-700毫米之間,以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迎風坡最多。全年降水的60%集中在6-8月份,1957年7月15日克山降水177.9毫米,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春旱、夏澇、秋霜凍為主要自然災害。是中國最冷的省份。

你知道黑龍江省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清朝統一全國後,加強了對“龍興之地”——東北地區的統治,設盛京總管統轄。為抵禦沙俄勢力對黑龍江流域的入侵,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駐守寧古塔(今海林縣境內)地方,翌年升為昂邦章京。於是,寧古塔、盛京兩昂邦章京並存,東北地區被劃分為兩大軍事駐防區域,也即兩個行政區域。1662年,改稱“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簡稱寧古塔將軍。今黑龍江地區位於寧古塔將軍轄區之內。將軍既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又是地方最高民政長官。

1683年12月,清廷決定,劃出寧古塔將軍所轄之西北地區,在黑龍江中遊東岸的黑龍江城,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形成盛京、寧古塔、黑龍江三將軍並立。寧古塔將軍移住吉林烏拉後,於1757年改稱吉林將軍。這是黑龍江自成一個軍事、行政區域並以“黑龍江”命名的開端。

哪個地方被稱作“綠色寶庫”

大興安嶺林區位於我國北部邊陲,雄踞“金雞之冠,天鵝之首”。她東連綿延千裏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鬆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黑龍江相望,境內重巒疊嶂,林莽蒼蒼,被譽為“金雞冠上的綠寶石”。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馴鹿、駝鹿梅花鹿、棕熊、紫貂、野雞、榛雞、天鵝、雪兔、原麝等各種珍禽異獸400餘種,是四季狩獵的天然獵常在千山萬壑間縱橫流淌著甘河、多布庫爾、那都裏、呼瑪、額爾古納20多條大小河流,盛產鱘鰉魚、哲羅、細鱗、江雪魚等珍貴冷水魚類,是垂釣的好場所。自石勒喀河與額爾古納河彙聚而成的黑龍江源頭開始,兩岸青鬆翠柏,激流險灘,風光秀麗,奇險無比。沿途能參觀中俄雅克之戰古戰場遺址——古城島,還可領略對岸俄羅斯的異國風情。在聞名遐邇的中國“北極村”,遊人可在“神州北極”石碑下徜徉留影,領略夏至前後“北極村”的“白夜”景觀。還可在我國這個唯一能欣賞北極光的地方,一睹那光耀天地、奇異瑰麗的自然景色。

小興安嶺有什麼特點

小興安嶺位於中國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北緯46°28′至49°21′,東經127°42′至130°14′。 北部以黑龍江中心航線為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249.5公裏,是中國東北邊疆的重要門戶。林業施業區劃麵積386萬公頃。小興安嶺屬低山丘陵,地理特征是“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 北部多台地、寬穀;中部低山丘陵,山勢和緩;南部屬低山,山勢較陡。最高峰為平頂山,海拔1,429米。西部鐵力市位於鬆嫩平原,地勢呈波狀。林區森林茂密,樹種較多。有林地麵積280萬公頃,森林覆被率為72.6%,活立木總蓄積2.4億立方米。森林類型是以紅鬆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主要樹種有紅鬆、雲杉、冷杉、興安落葉鬆、樟子鬆、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楊、椴、樺、榆等,藤條灌木遍布整個施業區。1998年木材生產總量為214.5萬立方米,同時,每年還有100多萬立方米的采伐、造材、加工剩餘物,可為木材綜合利用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證。

烏蘇裏江有什麼特點

烏蘇裏江是黑龍江右岸的一大支流,也是中國東北部中俄邊境上的一條重要界河。烏蘇裏江全長905公裏,流域麵積18.7萬平方公裏。烏蘇裏江整個河道穿行在中國的完達山脈和俄羅斯的錫霍特山脈之間廣闊的縱穀。其上遊河段是在低平的虎林盆地東緣流動,穿行於低窪、沼澤濕地之中。在饒河縣境內的屬於中遊的一段河道,兩側時有低山丘陵逼近河邊。例如,赫族民歌中的大頂子山就距江邊不遠,該山位於饒河縣城西北20多公裏處,使得景色綺麗的烏蘇裏江更顯多姿。

烏蘇裏江的中上遊位於虎林市境內,在鬆阿察河彙入處以上地勢較高,穀底平坦。彙入處以下為寬達300公裏的平緩縱穀,地勢低窪平緩,地麵強烈沼澤化,水流緩慢,許多河段形成曲流或網狀水道,形成著名的原始濕地景觀。

烏蘇裏江流域,降水量較高,沿途彙集了大小支流174條,在我國一側的較大支流有穆棱河、撓力河等,俄羅斯境內有烏拉河、比金河等,因此,江麵寬闊。尤其是彙合從三江平原上流來的撓力河以後,江麵更寬。幹流的各段,都有島嶼和江心洲,島嶼大而多,成串分布。烏蘇裏江中屬於我國的島嶼有數十個,其中較著名的有珍寶島、七裏沁島等。直至三江平原低地,在注入黑龍江的地方有巨大的、東西向的沙洲橫在其間,其東側為烏蘇裏江主流,西側為撫遠水道。

中國的“神泉”、“聖水”出自哪裏

五大連池風景區暨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黑龍江省的中北部,地處小興安嶺山地向鬆嫩平原的轉換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26°00'-126°26'北緯48°34'-48°48'。

1060平方公裏的景區內矗立著十四座新老期火山,噴發年代跳躍很大,由史前的200多萬年到近代的280多年前,是世界頂級資源。這裏擁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類最齊全、狀貌最典型的新老期火山地質地貌。14座拔地而起的火山錐,山川輝映,景色優美;石龍、石海、熔岩瀑布、熔岩暗道、熔岩鍾乳、熔岩漩渦、象鼻熔岩、翻花熔岩、噴氣錐碟、火山礫和火山彈等微地貌景觀,千姿百態,被科學家稱之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五個汐水相連的如串珠般湖泊,是最新期火山岩漿填塞了浩瀚的遠古凹陷盆地湖烏德林池而形成,五大連池也因此而得名。它是我國第二大火山堰塞湖,池岸曲線變化複雜,有收有放,景觀效應極佳。這裏的鐵矽質重碳酸鈣鎂型的礦泉水,是蜚聲中外的世界名泉,享有“神泉”、“聖水”的美譽,和法國的維希礦泉、俄羅斯北高加索礦泉並稱為“世界三大冷泉”,在民間已有上千年的醫用、飲療和洗療曆史,對康複療養和人類的健康長壽具有神奇的功效。

你去過五大連池公園嗎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黑龍江省的中北部,地處小興安嶺山地向鬆嫩平原的轉換地帶,總麵積1060平方公裏。在億萬年華西期白堊紀遠古地貌上,曾在200多萬年到280年前相繼噴發形成了井字形排列的14座層狀火山和28座盾形火山高低錯落、姿態迥異。五個汐水相連串珠狀湖泊與星羅棋布的泉、溪、池、河,是新期火山岩漿填塞了浩瀚的遠古凹陷盆地湖烏德林池而形成,五大連池也因此而得名。這裏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天然礦泉享有神泉聖水的美譽,這裏的異山秀水被譽為世界火山奇觀。

“曠古絕作鑄火山,罕世上善造神泉。熔岩騰飛化石海,萬古釀就聖水傳。”神奇的五大連池處於地球經向老構造和緯向新構造的交彙處,地球兩極擠壓的特殊運動,在地質斷裂帶和地殼薄弱處給人類留下了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類最齊全、狀貌最典型雄居於世、奇異珍貴的地質遺跡:這裏有雄峻陡峭的山巔火口、波瀾壯闊的翻花石海、造型奇絕的噴氣錐碟、霜花似玉的熔岩冰洞、碧水一泓的天池勝景、雲霧蒸騰的石龍溫泊、鬼斧神工的龍門石寨、景色如畫的堰塞湖泊,還有千姿百態的火山微地貌、遠古大濕地和古火山原始森林。這裏山奇、石怪、泉神、洞異、湖秀、林幽,被科學家稱之為“打開的火山教科書”、“天然地質博物館”,構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獨具風韻的世界地質名勝。

得天獨厚的地質資源又造就了舉世罕見的六大自然理療環境:高負氧離子含量的純淨空氣;醫療保健作用的磁化礦化離子水;集康體、美容於一身的礦泉、礦泥洗療區;太陽熱能熔岩台地理療場;規模宏大的火山全磁環境和礦泉係列健康食品,是人類最理想的休閑養生天堂。

你知道鏡泊湖嗎

鏡泊湖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市境內,距寧安市70千米,距牡丹江市110千米。公園以鏡泊山莊為中心,園區總麵積為1400平方千米,與自然保護區範圍基本一致,麵積略校公園劃分為七個地質遺跡景區、渤海故國景區及騎馭探險景區,共九個景區。七個地質遺跡景區為:火山口森林景區、熔岩河景區、瀑布山莊景區、鏡泊湖景區、熔岩台地景區、小北湖景區、蛤蟆塘火山錐景區;其中尤以火山口森林、瀑布山莊、熔岩河、鏡泊湖四個景區最為著名,是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

鏡泊湖地質公園具有典型的地質學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整個火山熔岩堰塞湖形成過程的完整性上。這種價值遠遠超過園區內的火山、熔岩台地、熔岩隧道、湖泊、瀑布、濕地等任何一部分所單獨包含的地質學價值,是所有這些部分地質學價值的綜合體現,對研究新生代火山運動具有重要意義。園區內的古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是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渤海國古城遺址,是研究渤海國曆史和唐代曆史的重要見證。另外,公園獨特的風景審美價值、動植物研究價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更是不可估量的。

你知道三江平原名字的來曆嗎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裏江和鬆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彙流、衝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這裏雖然緯度較高,年均氣溫1℃-4℃,但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熱同季,適於農業(尤其是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麵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三江平原分布著大麵積我國最肥沃的土壤黑土,有機質含量很高,是我國宜農荒地開墾重點地區。1949年前,由於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稱為“北大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農墾耕作,先後建立4個國營農場管理局、50多個大型國營農場,開墾耕地4600多萬畝,“北大荒”已一躍而成“北大倉”,成為我國最大的農墾區,是小麥、大豆等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此外,三江平原還有豐富的鳥禽資源和泥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