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特樓”往事(下)(3 / 3)

這兩派辯論什麼呢?就是辯論中國農村應該向何處去?當時是農村政策最左的時候,叫做“割資本主義尾巴”,還有一個口號叫做:“堵不死資本主義路,邁不開社會主義的步”。

張木生他們在1965年,也就是在“文革”之前就到內蒙臨河插隊了,他們對農村的情況很了解。他們就說,資本主義靠堵是堵不死的,中國農村按當時極“左”的做法沒有出路。雙方爭得不亦樂乎,當時吵完了也就完了,也都沒事;上午吵完,中午吃飯,完了以後下午接著再吵。不管是哪派,其實都是憂國憂民,可後來不知道是什麼人把這個事情反映給了公安部門,還把其中的人給抓起來了。等到後來改革開放的時候,杜潤生搞了一個國務院農村發展問題研究中心,張木生是其中的成員。張木生後來在西藏阿裏地區當過專員。他們的一些觀點看法,對中國農村的改革是起過積極作用的。在中關村14樓開的這場辯論會,後來在90年代初,被一些刊物專門報道過,成了一個熱點。如果沒有黃以平提供地方、組織活動,也不會掀起這麼一場辯論來。從這事可以看出,“特樓”科學家的孩子是很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的。

在十年動亂的時候,雖然學校停課,大學停止招生,許多科學家還是想方設法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機會。像楊嘉墀,他的孩子在農村插隊時,就要求他們數理化、外語這些課一定都不能放棄。那時候不知道大學什麼時候招生,招不招生了,可以說沒有任何希望,但是他還是堅持讓孩子們學,而且讓他們做完作業要寄回來,楊嘉墀親自給他們改。所以他們在恢複高考後,考大學就輕鬆了,現在楊西、楊瑞早就成了各自領域裏的專家了。

十年浩劫結束了,三座“特樓”的孩子們的命運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一些孩子出國了。很多科學家是拋棄了國外優越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祖國的,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又不得不含淚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國外去學習,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十年浩劫中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像郭偉明,還有屠善澄的兒子,後來都出去了。據我所知,他們也並不是對國外那麼向往,也是沒辦法,在國內沒有合適的工作,學習也被耽誤了。他們那時是初中畢業,有的初中還沒畢業。後來雖然自學或者是上過夜校、電大,但是要挑起工作的重擔也不容易,在單位裏也不受重視,於是掀起了一陣出國潮。屠懷祖、郭偉明、郭芹、陳明、陳安等都是那個時候出去的。這時,“特樓”已經顯得蒼老了,科學院在黃莊小區建了一批新的高檔住宅樓,像汪德昭、郭慕孫等一些著名科學家就搬到那裏去了。“文革”中,科學院的單位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分給國防口了,有的分給北京市了,有的被劃給其他單位了。“文革”後,又有一些回來了,比如聲學所,化冶所等。因此,“特樓”的科學家們也分別屬於不同的單位了。這些單位的住房情況不一樣,有的有更好的房子,就搬走了。我們家是因為當年擠進來的幾戶,有的不屬於科學院,無法讓人家搬走,隻好我們搬走。現在因為房改,加上科學院又蓋起了幾幢院士樓,“特樓”的老住戶已經不多了,大都遷進了新居。

“文革”前,鄰居們來往比較多。我們這個門洞的六家,可能是這三個樓裏來往最多的,關係最好的。我們開玩笑說是“模範門洞”。早先,這個門洞是禮拜二還是禮拜三,反正每禮拜有一個Party,就是聚會,一般是自己做幾個菜,這周是張家,下周是李家。這個時候大人聊天,小孩就湊到一起玩。現在,大家住得遠了,有的已經去世了,如汪德昭、楊嘉墀等,可是老鄰居們還是互相關心,互相惦記著。楊嘉墀逝世時,媒體報道得很少,他可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863”高科技計劃的倡導者之一。那時,IT界的重量級人物,汪德昭的孫子汪延,就讓新浪網做了一個專版紀念楊先生。今年4月份,汪德昭的夫人李惠年教授百歲生日,我們這個門洞的老鄰居還在福利樓聚會,為李惠年教授祝壽。

現在,三座“特樓”的前途如何,是許多人都很關心的。有人主張把它拆掉,開發商品樓;有人主張建“科技園”和“孵化器”。前些年,有一批院士和社會知名人士,倡議把這三座樓作為文物保留下來。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好的建議。北京保存著不少名人故居,可大多都是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科學家的故居很少。“特樓”的科學家大都是中國某個學科的奠基人,對祖國有重大貢獻。當年研製“兩彈一星”的三個掛帥人物,也就是錢三強、錢學森和趙九章,都住在這三個樓裏,而且他們住在這裏時,正是“兩彈一星”的起步階段和攻關階段,又趕上了三年困難時期,是“兩彈一星”研製最關鍵、最艱難的時期。黨中央號召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而精神要有物質的載體來表現,紀念碑、雕像等都是精神的物質體現。“兩彈一星”精神也如此,現在綿陽、青海都建了“兩彈一星”的紀念場館,而這三座最集中體現兩彈一星研製者經曆和生活的建築卻要拆掉,豈不是太沒有曆史感了?有人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曆史,尤其是北京,曆史名人更多,不可能都保護下來。中國的曆史是長,但中國現代科學的起步卻比其他科技先進國家要晚,曆史也短。保留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故居,不僅非常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現在強調科教興國,這三座樓裏的許多科學家都是北大、清華、地質大學和科技大學等名校的教授,桃李滿天下。在這裏進行新生入學教育和學校傳統教育,是非常好的地點。

況且這三座樓占地麵積並不大,幾十位著名科學家的故居,占地還不如一個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占地麵積大。我曾在一本書中說,這裏是名人密集度最高的地方。你在這裏開發商品樓,建孵化器,就再也找不回這裏寶貴的人文價值了,科學院是搞自然科學的,自然科學也要有人文關懷。這三座“特樓”,是中關村的財富,是科學院的財富,是北京乃至全國人民的財富。可以當作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作“兩彈一星”精神的教育基地,當作科普教育的基地。前不久,溫家寶總理還專門去看望了何澤慧院士。溫總理曾提到,想通過組織給何先生換個屋子。何澤慧的女兒對溫總理說,父母從1955年起就住在這套房子裏,迄今已逾半個世紀,因這裏有好多記憶。溫總理說:“這裏留下了記憶,也留下了精神。”

我想,溫總理講的“精神”,就是“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是不是應當把這留下了精神的故居保留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