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十分重視自己的曆史活動,借以對自己的行為不斷地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為楚太子所開列的學習書目有九種,其中五種為曆史典籍,有春秋、世、語、故誌、訓典。春秋,編年;世.記世係;語,載言論;訓典,為文告。故誌,內容最博雜,包括故事、遺聞、軼事、傳奇。雖然這些典籍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在春秋以前的曆史時期,各種學科都處於萌芽狀態,真正的史學尚未產生,但我們的祖先如此熱愛對傳說、故事的記載,對行事遺跡的整理,表明對曆史活動的無比重視,積習既久,就成為傳統。所以梁啟超說:“中國於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中國曆史研究法》)。
中國方誌是史學的一大分支,曆史悠久。有人據《周禮·春官》記載:“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誌。”認為周時已有方誌。這些曆史不必去深究,至少漢唐以來,曆代統一王朝,不但重視修正史,也重視修方誌。明清時代是修誌的鼎盛時期,尤其是為政一方的地方官員,把修誌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於是有“盛世修誌”之說。我國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修誌也提上議事日程,在全國範圍形成熱潮。黨和政府也非常重視,地方省、市、縣成立專門機構來抓。永昌縣成立縣誌辦公室,主持永昌縣誌的修纂,祝巍山先生受命主編,在永昌縣黨政領導及縣誌編纂委員會的大力支持與共同努力下,曆經八年,縣誌告成,1993年已出版。這是永昌縣地方曆史發展上的一件大事。祝巍山先生可謂躬逢盛時,不辱使命。一百餘萬字的煌煌巨著《永昌縣誌》將載人我國方誌史冊。我忝列該誌顧問,有緣與祝先生交往、切磋。借此以誌其緣始。
我與祝先生大致同齡,故交談無拘無束。常有書信往來,所言皆不出修誌事務,足見祝先生鞠躬盡職之精神。祝先生生於河西,長於河西,熱愛故土,熱愛桑梓曆史,《永昌縣誌》完成後仍筆耕不綴,於是有《河西名人與名人在河西》及《河西曆史軼事和傳奇》等書的編纂,可以說是縣誌的副產品。書成,祝先生寄來目錄,求索序言。我雖然未見其書稿內容,但就目錄內容來看,簡明有體,結構邏輯不紊,統括河西名人、掌故、軼事、傳奇於兩書之中,不僅提供檢索方便,而且可補《永昌縣誌》內容,並傳不朽。據祝先生信中所言,二書亦得到永昌縣領導大力支持,可喜可賀。河西走廊自開拓以來,不僅在地理上是中國東西兩大部連接的走廊,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連接紐帶,絲綢之路就橫貫走廊。河西文化悠久,五涼時期在曆史上已是一個高峰,名人層出不斷。祝先生二書的編纂,將引發人們的遐想,在振興中華,中國西部大開發,建設現代化的今天,尤具啟迪之意義。地靈人傑,河西山川雄奇,祁連天山,巍巍壯觀。永昌在走廊中段,金川在其旁,地理位置處於要津,經濟也舉世聞名,文化自應跟上,重現河西文化光采,祝願永昌恒久昌盛。不敢辜負祝先生盛意,記事於此,謹表達我的祝願,是為序。
張大可
一九九九年元月一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