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昆明建城1240周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護國運動90周年的重要年份。

2005年,我們先後舉行了有關這三個重大曆史事件的紀念活動,三次活動中的學術討論會收到了70多篇論文,經過認真評審,篩選出39篇,現編輯出版。其中紀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10篇,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11篇,紀念護國運動90周年18篇。書名定為“2005:曆史的輝煌——紀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護國運動90周年”。

昆明曆史悠久,從龍潭山人算起有3萬年。昆明建城也很早,然而究竟從何時算起。過去一直沒有定論。近年來,經過省政協委員提議,昆明建城起始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應該說,研究討論並確定昆明建城起始年代對昆明城市曆史的研究和現實,以及今後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昆明漢代有苴蘭城、穀昌城、滇池縣治所在地。然而,這些古城均不在今天昆明城所在之地,且史書、方誌記載均語焉不詳,難知當時具體情況。經過昆明市方誌辦等有關部門專家認真而慎重的論證,以唐代南詔鳳伽異公元765年建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肇始。應該說,確定765年為昆明建城之始是科學的。當然,作為學術問題,昆明建城起始年代仍可爭鳴。本論文集收入了一些不同意見的文章,正是基於這一考慮。

值得強調的是,在紀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的活動中,組織評選昆明十大曆史文件、十大曆史人物和十大曆史建築,在市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人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表現出了可貴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感。毫無疑問,三個“十大”的評選,對於凝練昆明作為首批24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的曆史文化內涵,發揚“昆明精神”,建設新昆明有著積極的作用。

鄭和下西洋是“明初盛事”,真正對鄭和下西洋的研究始於近代,國內研究稍晚於國外。1904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一文,可以說這是中國研究鄭和下西洋的開始之作。梁啟超也是最早稱鄭和為大航海家的中國人。從此之後的100年中,鄭和研究不斷發展。作為鄭和家鄉的昆明和雲南,對鄭和的研究也有不少可以稱道的研究成果問世。其中之一是發現昆明馬哈隻碑,袁嘉穀據此考證出鄭和為昆陽人。《明史·鄭和傳》僅說鄭和是雲南人,袁嘉穀的研究將鄭和故裏落到了實處。本論文集收集的文章表明了雲南鄭和研究又有新的發展,其中,有幾篇頗有質量的好文章。

聞一多曾經指出,護國首義是昆明和雲南的驕傲和光榮。然而在紀念護國首義和護國運動史的研究中,過去存在著評價偏低的傾向,還有一些非曆史唯物主義和情緒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已經並正在影響著研究的深入發展。我們認為:應該摒棄這些因素,充分肯定護國元勳蔡鍔、唐繼堯和李烈鈞的曆史功績和曆史地位,充分肯定雲南人民在護國首義、護國戰爭和護國運動中的曆史作用,從而把護國運動史的研究推向新的階段。本論文集收集的文章反映了我們這方麵的認識,其中有一些文章是值得稱道的。

今天,我們紀念這三個重大曆史事件,對我們建設新昆明,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本論文集價值之所在。

編委會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