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中國曆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是一個“變世”,戰爭法則在變,曆史舞台的主角也在變。在一係列的變化中,在諸侯國之間的相互角逐中,湧現了七個大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從“三家分晉”中誕生的韓、趙、魏三國,更是正式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大幕。那麼,在“三家分晉”這一曆史事件中,究竟蘊含著哪些戰國時代的獨特變化,又留給後人怎樣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呢?
大魚、小魚和蝦米的混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曆史進入東周時期,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魯國的孔子編過一本名叫《春秋》的編年體史書。這本書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曆史,所以,人們就把這段時期稱為“春秋”。
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各諸侯國連年爭戰,因此這段時期就被稱為“戰國”。西漢末年的劉向編了一本國別體史書,名為《戰國策》,講述的就是這一時期的曆史。
戰國時代的第一件大事兒就是三家分晉,這件事兒也被看作戰國時代的起始標誌。
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很漫長,基本上都是各個諸侯國之間爭權奪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青泥,沒有一場是正義的。在這個過程中,西周初年號稱的八百諸侯,到了戰國快開始時,隻剩下二十幾家了,這也使得中國開始由分裂走向局部統一。
逐漸強大的諸侯國內部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一些諸侯國國君的權力被某些大夫慢慢架空——就跟周天子的權力被諸侯們架空一樣,這也是分封製帶來的必然結果。
大夫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紛紛通過減輕賦稅來籠絡人心。他們的力量逐漸強大到連國君都控製不了。這種現象在晉國尤其明顯。
晉獻公時,為了避免諸公子爭位引起國家大亂,獻公對公室宗親進行了一次大清洗。後來,晉國的曆代國君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所謂的晉國無公族。
這麼一搞,公族之間是打不起來了,但是一個國家總不能全靠國君一個人來治理,於是,異姓大夫開始崛起。
就這樣,身為超級大國的晉國,漸漸地被十幾家大夫把持住了。這些大夫之間也經常發生爭鬥,到了春秋晚期就隻剩下趙氏、魏氏、韓氏、範氏、智氏、中行氏這六家了,這就是曆史上的“晉國六卿”。晉國的大事兒基本上就由這六家大夫說了算。
眼瞅著國政被六卿把持,晉國國君恨得咬牙切齒。與此同時,這六卿之間也處於一種死磕的狀態,個個都想把對手掐死。
如此一來,晉國國內就呈現出了兩方麵的鬥爭。那會兒的鬥爭手段也很簡單粗暴,就是一個字——打!
打到晉出公十七年,智氏和韓、趙、魏三家合謀,滅掉了範氏和中行氏,將他們的領地、人口、財產全瓜分了,原來的六卿就變成了四卿。
但是,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局。勢力最強大的智氏想進一步把其他三家吞並,實現一家獨大。
到了智襄子,也就是智伯做智氏族長時,吞並和反吞並的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當初,智伯的父親決定讓智伯當家族掌門人時,有一個族人出麵勸止,為啥呢?原因很簡單,智伯這個人雖然能文善武,多才多藝,又天生一副男神模樣,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人品不太好。換句話說,智伯是典型的有才無德。
“如果讓這樣的人掌握智氏家族的命運,那整個家族肯定會完蛋!”但智伯的老爹卻沒有把族人的勸告聽進心裏。
智氏一家獨大耍威風
智伯當上家族掌門人時,範氏和中行氏已經被消滅了。這時趙氏的實力是比較強大的,甚至到了專擅晉國大權的地步。
年輕氣盛的智伯不能容忍趙氏一家坐大,想方設法地要把趙氏給拍下去。智伯的運氣還算不錯,當他接任老爹當上智氏集團掌門人時,趙氏家族能幹的一把手趙簡子死了。趙簡子一死,趙氏的優勢就失去了一大半。智氏一門開始占據主動。
這個智伯雖然無德,但確實很有才。十幾年前,在討伐齊國的戰鬥中,他就顯示出了過人的才幹。
當時為了偵探敵情,智伯親自坐著戰車去察看齊國的軍容,沒想到拉車的馬突然受驚了。馬一受驚就開始在陣地前胡奔亂跑,跟開動起來的過山車似的,根本停不下來。
智伯臨變不驚,他心想:“我這車上還插著軍隊的大旗呢,這時候可不能跌份兒。”於是他將韁繩接過來,親自駕駛馬車,很快就將失控的馬匹製伏了。然後,他繼續驅車前進,到齊軍營壘前觀察一番,才返回本陣。
齊國人一見智伯如此淡定,都讚歎道:“可以啊,堂堂一方主帥幹偵察兵的活兒,還差點被我們活捉,有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