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節 以和持家,和順致祥(1 / 2)

曾國藩曾經說過“家和則百福生”。中國文化以“和”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貴和諧,尚中道”,“和”在待人接物中體現為“和氣”;在治家中體現為“和睦”,正所謂“家和萬事興”,沒有和諧,就不能和衷共濟,即使家庭再興旺也終歸會走向敗落。

在實踐中,“和”往往體現為一種策略,一種目的、手段;在成人取向上體現為“和諧”;在自我修養上體現為“中和”,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的事物相配合才可以達到平衡,就叫做“和”。

曾國藩全家兄弟姊妹共9人,作為長子,曾國藩非常關心兄弟,經常問候、勉勵、勸誡兄弟。

在勉勵弟弟重視孝悌的家書中,他這樣寫道:“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於孝弟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兼為科名起見,於孝弟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聖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並有虧於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隻算個名教中之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而短於詩文,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兼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曾國藩認為,親人之間應當和氣、坦誠、忍讓,在相互關懷幫助、相互砥礪的基礎上,家庭才可以不斷走向完善,家人相互協調,家業興旺。

兄弟因未能考中科名而放棄學業,他循循善誘,不斷勉勵兄弟,督促兄弟繼續努力。他對待兄弟竭力愛護,從不姑息縱容。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常常以身作則,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以家族的利益為重。他常常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無論是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百忙之中,曾國藩總不忘記寫信教導諸弟踏踏實實做人,督促他們讀書學習,提醒他們重視孝友耕讀,力求綿延世澤。

長沙軍事失利時,曾國藩意氣受挫,他灰心喪氣,整日鬱鬱寡歡。父親寫信訓導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國事維艱,隻能進,不能退”。在父親的勉勵下,他鼓起勇氣命幕僚向朝廷寫奏折,如實稟報湘軍與太平天國的作戰情況。他把幕僚寫的“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從而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消極轉為積極,將“敗不餒”的氣魄顯示了出來。皇上看完,對於曾國藩的戰敗情況沒有生氣,反而鼓勵他再戰。曾國藩對父親的教誨,即使到了自己成為沙場名將封疆大吏時也沒有絲毫怠慢和不虛心。

曾國藩說:“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孝敬父母,不僅僅要停留在飲食供奉上,還要對父母和顏悅色,承順父母的旨意。曾國藩夫婦侍奉父母,均以得歡心為本,一家人其樂融融,上下歡愉,一團和氣。

曾國藩的以“和”治家的思想,在治軍上體現為全軍上下精誠團結。他說:“行軍之道貴在人和而不爭權勢,貴求實效而不尚虛名。”

同治元年(1862)八月,湘軍在軍事上處於危難之中,當時曾國藩部隊每月需糧三四百萬斤。就在此時,江西巡撫沈葆楨為確保江西本省的軍隊糧餉,便截留了供應給曾國藩雨花台大營的江西漕折銀5萬兩,並且得到了朝廷的允準。